然后,我们计算pA,T(θ),作为似然比测试表明最坏情况模型生成数据的次数的百分比(当数据由近似模型生成时)。我们用类似的方法构造pD,T(θ)。对于给定数量的观测(在我们的例子中为74),θ→ +∞, 近似模型和畸变模型变得难以区分,检测错误概率收敛到0.5。相反,如果它们彼此距离较远,则检测错误概率低于0.5,随着模型之间的差异越来越大,检测错误概率越来越接近0。继Barillas、Hansen和Sargent(2009)之后,我们认为DEP的阈值为0.2;大于或等于DEPT(θ)的值视为可接受。在我们的校准中,我们的DEP高于这个阈值,因为DEP(θ)=0.313。对于θ(和其他参数)的值,pA,T=0.306,pD,T=0.321。因此,0.5的权重并不起重要作用。最后,我们提出了另一种解释θ的观点。这是基于以下观察结果:对于任何有限的θ(其中,Lθ,Texists),LA,T6=Lθ,t为正概率;因此,随着观测次数的增加,pT,k(θ)→ 0表示k={A,D}。因此,对于给定的θ和ana水平,先验地选择了α水平∈ (0,1),它不依赖于θ,我们可以定义α,θ≡ max{T:pT(θ)=α},因为在dept(θ)之前的最大观测数低于α。对这个数字的一个启发性解释是,试剂至少需要Tα,θ观测值,才能在α的确定水平上区分这两个模型。这个数字越高,就越难区分不同的模型。图4绘制了{pT,A(θ*), pT,D(θ)*), DEPT(θ)*)}对于θ,2400t=90t*= 0.619,我们校准中的θ值。对于α=0.2的水平,我们看到Tα,θ*≈ 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