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可能都知道,岭南两大学府就是中山大学与华南理工大学,本人有幸本科就读中山大学,研究生报送华南理工大学,所以本文以此7年经验来总结一下两间大学的人与事,希望大家多些了解。这期先说中山大学,反映好,就继续为大家说一下华南理工大学。
        中山大学,看个名字就知道是国父办的,当年国父煞费苦心,把中大弄到广州市的郊区,就是为了学子有个好的条件学习,真是人算不如天算,几十年后,中大附近的地段已经成为商业中心,周围的农民已经不再是以前质朴的农民,变成城中村农民,中大就是被这样的城中村包围着。中大南门和东门都在马路边上,对面就是城中村,里面的农民,根据我们上经济学的老师说,每年分个一百多万,完全没问题。中大的北门就在珠江边,没人的时候景色很美,一水环绕,但是就是因为美,人也多,什么卖唱,跳舞,卖玉米,放风筝的比比皆是。值得一提的就是北门下渡路的那些小吃店,里面的东西很脏,城管也管理过,但是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所以中大北门全年只有一天是非常漂亮的,大家要珍惜这一天,那就是市长横渡珠江那天。
       说了周围的环境,也说说中大的环境,中大基本上对称的,一条大路基本把中大分为两半,据说这条是龙脉,但是在龙脉上有三样东西挡着。大家猜猜是什么?第一个就是中大的小礼堂,据说是很有历史的,一般重要场合都在这里搞,近年来就业形势紧张,一些知名的企业的招聘会,校方也会让他们进来小礼堂搞,第二个就是孙中山的铜像,这基本是无可厚非,国父之像那地位当然是高高的,最令人费解的是第三个建筑物,就是岭南学院的办公楼。大家可能猜不到,一个学院那么牛?
        且听我细说,本来以前岭南知名的学府就是岭南大学,那时候有北清华,南岭南之称,加上当时国际上的海外华人都基本上是两广人士,曾经记得CCTV有部记录片讲清末到80年代左右的海外华人,那时候你在海外不会说粤语,人家会蔑视的说:“连唐话都不会讲,还叫华人吗”。因为粤语是中国最接近古汉语的语言了,现在粤语保留了古汉语6个声调,普通话只有4个,粤语和唐朝的语言比较接近,有时候用粤语读唐诗会比你用普通话强。当年康有为,梁启超,孙中山,都是广东人士,又因广州是明朝起唯一的通商口岸,那可是不得了啊,后来孕育了国共两党的大部分将领的黄埔军校也在广州这边,所以那时候的广州可是政治、经济、军事一体,全国无出其右,当年国民党推选全国语言,粤语差3票就成为国语了,听说是孙中山为了巩固北方,不想分裂中国,把粤语压了下去,把普通话搞上来了。
        看完上面的论述,大家就可能知道为啥岭南大学那么牛了,当年国外学业有成的大牛,基本很多都回岭南大学教书,加上海外华侨的鼎力支持,想不猛都难,国学大师陈寅恪就在岭南大学教书的,历史如潮水,中山大学和岭南大学因为某些原因合并了,然后岭南学院就成为了中山大学一个学院,这个学院可是相当牛,资金是全校最多,教学楼和教师资源也是,加上岭南学院本身就是国外人脉就很强,据说校友遍及海外,现在海外很多大公司,**部门要员都是很岭南学院出来的,岭南学院在台湾,香港,澳门等比北大还吃得开。但是广州人就是这样,很低调。大家不知道而已。岭南学院就相当于经济学院,经济学,精算,金融等都是强项,大家现在知道为啥那么牛了吧,当初我不知道,傻傻地报了数学学院,看来当年报一下岭南学院是更好选择。
        接着就是中大的环境,那还是很好的,南方地区,不缺水,校园里的树木很多,值得一提的是,中大校内没有很多现代建筑,基本都是以前红砖绿瓦的房子,虽说旧,但是几十年下来很有味道,记得当年去做心理学实验(给钱那种),心理学的楼子一进去就仿佛回到当年民国那样,感觉很棒。在中大一般学生都会去图书馆,这个图书馆真的牛,很有人文气氛,而且最主要是里面常年有中央空调,在夏天37度时候,里面常年16度左右(这个是我们BBS上的人估算的),每次进去都要带长袖衣服,因为图书馆要刷卡才能进,所以里面的人素质还是可以的。接着就不得不谈一下邵逸夫楼了,我估计中国有多少间大学,就有多少间邵逸夫楼,他是我们广东这边的骄傲,邵逸夫楼都是对外开放的,什么人都能进去自习,更要命的是那里有空调,所以很杂,位置也基本没有,一些在旁边的居民,自考的,农民工等都有来,毕竟有免费空调。
        接着我们来说一下教学,本人数学学院读的,先来介绍一下本学院,刚才我都说了广州这边的人就是低调,这也是我欣赏的,我们几任院长都是大牛,但是全国人都只知道北大数学一样,现在我们院朱熹平教授的成就估计当代中国数学界能有几人比得上,听说是因为北大那边的人刻意压住了。这个可能大家不信,但是大家网上可以搜索朱熹平,看看他论文水平和成就,我相信人大的坛这方面的能力比我强。大家可能现在都知道南大那边搞教育改革,什么本科全英教育等等,宣传得很厉害,但是我要告诉你的是,中大数学系这边从2001年就开始了全英教育,当年我们院有个和北美NORTH DAKOTA大学的老师交换计划,看好了是老师交换,不是学生,就是我们老师去他们那边教书,他们老师来我们这边,牛吧,大一那会儿,帮我们上linear algeba 的是Mathon教授,用的是spinger出版的苏联人搞的一本英文教材。上课全英语,考试课当然也是英文,之后老师有几个人的小组课全部是英文讨论,刚开始不太适应,但是一周之后就能听得明白,跟得上,半个月左右就能自由和老师交流了。其实数学的单词实在有限,无非就是那几个,assume that,suppose that,if and only if 等等,很快就能学会,话说那个老头还是挺有趣的,60多岁的人还来中国教书而且身体贼好,经常看见他做引体向上,10来个不带停的。这有个坏处,就是我对英文是了如指掌了,但是他对应的中文反而不知道了,例如linear indepandent,我根本不知道他中文叫什么,搞到我还恶补了一下。另外就是英语课,我们英语课都是外教来教的,不错是外教,上得很开心,英文水平大涨。
        看了这些,大家认为这与南科大有什么不同。中大的人就是低调,不会把这些对外宣传,真的不知道是中大受广州影响了,还是广州受中大影响了。数学系在中大可能不是最有实力的一个,大家可以想象其他系的教学如何,特别是岭南学院那边,我经常看见岭南学院那边请了很多大家过来,果然实力就是牛。
       今天先说到这里,如果回复多的话,考虑再说下去,发掘大家一些不知道的人和事。总体上我以身为中大人为自豪,下期可能讲一下中大的社会影响,包括就业,校友分布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