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nh728 发表于 2011-5-21 09:45 
研究生就是研究生,如果都不研究了,还成什么研究生。如果研究了,连一篇论文都出不了,3年时间白混了!什么都学外国的,中国就是中国!!
中国确实就是中国,但我们总要思考怎么样才能把落后的变成先进的。国外的办法照搬不一定管用,这点我同意。
但现在,我想提出的是国外的机制为什么在国外有效?我们是否应该心平气和搞清楚这个问题,然后依据自己的国情也制定出好的政策。
学习国外,不是让国内教育系统完全按照国外的模式做,而是搞清楚什么模式在什么情况下效率高。
说得远一点,中国没有良好的职业教育——技工匮乏,这也是一个大问题。如果技术人才依靠高质量的技术学院、中专、高职、大专来完成,那么本科生中的一部分就要被淘汰。本科生中具备科研潜质的人会在一个好的体制下被选拔去读硕士,而不是找不到工作的人去读硕士。现在的问题,一方面大家都去考大学,没有人愿意做技工,另一方面本科生就业难,逼着一些根本不适合也不想做学术的人去读了硕士甚至博士,这不是很可悲可叹的事情么?
不少人读研究生就是为了一份好工作(非学术性),如进入垄断央企,**部门,券商、投行等等(职业选择是个人自由,我从来不认为非学术领域不好,这个大家不要误解)。如果硕士阶段培养的都是这样的人,那么自然选拔不出适合做科研的。我的意见,上述职业的人应该通过本科教育和专业化的培训来培养,而不是大而全的研究生教育。
国外一种做法就是授课制与科研型硕士分轨,授课制的硕士不用写论文,毕业直接去非学术机构工作;选择科研型的硕士必须既接受一定的课程又要搞研究,从中选拨出人才继续读博士。授课制的硕士如果想从事科研,可以在课程结束后申请一年科研型硕士,毕业论文达到一定水平的人继续进入博士学习。
当然,北美的硕士博士一般是联合在一起的,本科毕业申请,录取之后4-5年博士毕业(实际上很多人是6年才毕业的),期间有中期考试,成绩不合格的直接淘汰。博士毕业的时候授予硕士和博士两个学位。这样的做法国内也有地方在学习,当然我不认为这样一定就适合中国国情。
把硕士类型细分其实是一个可以参考的方向,或者说在学分设置的时候对要继续读博士的人做出规定——比如选修多少比例的科研型学分(包括方法学习,调查实践,论文报告等)。甚至于更加激进的做法是在大四就设置这样的学分,保证所有参加研究生考试的人都学习过足够的科研方法,并且有高质量的本科论文(申请硕士的人本科论文必须是强制标准)。同时对于一般本科生的毕业论文应该取消(人家未来不搞学术,为什么强求学术训练?如果一定要做,有一个课程论文或者毕业设计方案就好了,未必需要长篇大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