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到这里,我可以用大白话把西方经济学的要害说一下。
www.6park.com
第一,这个理论只告诉我们市场有优化资源的趋向,不能说明要用多长时间和代价来优化资源。尤其不能说明在最优点不断变化的情况下能不能达到最优点,或是和最优点的平均距离是多少。除非市场的信息交换成本为0,建立各种经济组织的时间为0、成本为0,否则市场经济的假设永远要修正。
www.6park.com
第二,现实工业社会好象非要和西方经济学作对,重工业体系的特殊地位和发展速度始终让经济系统的外部条件和西方经济学的理想状态相差很远。远到一个根本不管市场规律的国家可以当超级大国(苏联),一个不存在私人大企业的国家可以成为产业中心(日本)。
www.6park.com
如果你读懂了这两点,回头再看西方经济学,相信你会有居高临下的感觉。当然,人家发展到那么烦琐,那么精巧也是很不容易地,大家要象尊重神学那样保持对西方经济学的低线尊重,尊重它的生存权。有朝一日,当技术进步停滞,当我们复古回到农业社会,我们还可以翻出来当经验用。
www.6park.com
其实,现实的市场经济社会已经用实际行动违背了西方经济学,这充分说明商人们比教授强多了,现实就是能促进理智的发育。最显著的问题就是企业的存在:在一个理想化的市场经济社会里是不存在企业的,所有人都当个体户最符合效率原则,因为任何不是计件工资的雇佣都会导致劳动者的劳动与利益不能100%的成正比。按照经济学原则,所有被雇佣者都会耍滑偷懒多拿多占,只有付出一定的监督成本才能解决这个问题。如果每个人都是个体户,通过无数的复杂契约和交换来完成从刮胡子、耪地到造航天飞机修长城的所有工作显然最符合效率——没有监督成本,自私会解决一切问题。但除非世界稳定1000年,没有人死也没人出生,没有任何自然条件变动过,个体户才能占领世界,但只要有一点变化,比如今天可能某个矿采空了,明天可能另外一块耕地一不小心泛了盐,一个好工人死了,接班的儿子不如他熟练.....所有的契约都要重新签定,所有的合作都要重新考虑,我们才能保证社会处于最优点,签定这些契约和建立合作的成本会高的难以想象。所以在充满大大小小的变化的世界里,人类很聪明的建立了超出家庭的经济单位——企业。
www.6park.com
只要存在企业,必然会存在内部成本,不管雇你的是是国有企业还是私有企业,只要利益大于风险,任何符合经济人假设的个人都一定会偷懒、贪污、盗窃。为了避免这种现象,我们只有两种选择:A加强监督,B增加工资,方法A减少了违规的收益(能干的坏事变少了),方法B增加了违规风险(被发现后丢掉的是高薪工作),两个方法都需要很大的成本。当然会有人提道德,但据说建筑在道德上的经济学是不可靠的,西方经济学的拥护者告诉我们必须用人性本恶做论证基础。为了规避企业内部成本,有人想出了第三个主意——如果某个经理贪污,干脆把这个部门卖给他,用合同而不是计划指令来完成经济活动。其实这个主意并不高明,近25年来,中国所有的改革家都想到了这个主意,先是承包,然后抓大放小,搞股份制、MBO,把庞大的工业系统拆成个体户。不过,放眼世界,好象许多企业并不赞成这个主意,庞大的企业集团而不是无数的中小企业占据了发达国家的主流,这说明这些企业的管理者很笨吗?显然不是,因为他们占据了大部分市场份额、产生最多的利润、还能操纵**、颠覆国家、发动战争......这表明,小企业之间的合作也有成本,而且在许多领域高于大企业内部的计划经济产生的内部成本。两害相权取其轻,大型企业就这样占据了竞争优势。
www.6park.com
具体说来,是什么东西如此恐怖,以至于让企业宁肯承担巨大的内部成本呢?为什么大型企业宁可承受管理层的高薪,提供超额福利、向管理层分红,也不把腐败的经理们换成平等的合作企业呢?这有许多老套的解释,比如市场上信息交换需要成本、签订合同需要成本、更换合作伙伴需要成本等等。这当然说的都很对,但依然不得要领,大型企业内部实行的是计划经济,是计划经济必然也有信息交换、人事考评等成本,也有决策失误,而且未必就比市场经济的交易成本小,所以问题不在这里。企业取代个体户,大企业挤兑小企业必然还有更深刻的原因。
www.6park.com
解释这个问题需要对现代工业制度有一定的认识(可惜大部分经济学家没有),现代工业体系是靠一整套标准和规范来运行的,整个生产流程,从矿山农场的初级产品到超级市场货架上的商品必须环环相扣,任何一个环节出错都会让整个系统的效率降到0。绝大部分技术人员的工作并不是发现新理论、新的工作方法,而是做维护、修理、交接等一般性技术工作,保证现有体系不出差错。他们不需要探讨技术上的可行性,而是在已知存在技术可行性的前提下找出执行方案。这和前工业时代有着本质的不同。比如说,19世纪一个商人如果进错了货,把丝绸从中国长途贩运到英国,发现花纹和质地并不是人们最喜欢的品种,肯定会亏损,但不会血本无归,因为这些货可以降价出售,收回不少成本。同样如果是煤炭、木材等大宗商品,经营失误或数量出差错也会带来损失,绝对赔光的可能性很小。当今社会就不一样了,如果你运一船化工原料到某大公司的专用港口,到港后发现质量达不到要求,或是检测标准有微小差别,对方会不会降价收购呢?有可能,但更大的可能是拒绝接这批货,因为化学性质的微小差别可能会损害设备导致整个生产流程受损。再换个例子,火车轨距的确定是历史习惯的产物,如果这个数字增加一点或减少一点,未必就比现在坏,没准还会更好。但如果你造了一批轨距与标准轨距差一厘米的车头,无论车头的性能多么好,无论价格多合理,也不会有任何铁路公司来买你的车头——除非是当废铁收购。这两个例子其实说的是一件事——现代工业需要的是一个整体合理、各部分配合严密的工业体系,而不是每个部件都很优秀却无法配合的工业。再找深层原因,其实这个现象的原因是现代工业大大拓展了经济涉及的范围,符合物理学和工程学原理的合理选择太多了,但世界的资源和市场有限,我们无法把所有可能性的排列组合都试一通,在高昂的选择成本下,挑一个经理智判断离合理化不太远的工业体系来用更符合效率原则。所以在内部实行计划经济的垄断集团往往比小企业更有效率。计划经济不能保证指向最优的选择,但理智保证了选择还是离最优不太远,而且可以保证工业体系可以运转,保证人们可以享受到工业化以来的技术成果。无数个体户和小企业搞市场经济,达成这种信息认同需要太多的时间和成本,可能要几十年才把一个工业体系的细节搞好,但在这以前,大企业已经在建设下一代工业体系了。经济学家理想化的世界很美好,但美好的东西未必有用。古人云“秀才造反、三年不成”,经济学家用自身的无聊为这个论断作出了充分阐述。
www.6park.com
继续谈经济问题,开始是重工业和运输业在前一段指出的条件下实现了垄断化,然后是大宗工业和科研,随着计算机的推广、社会统计学的深入,垄断集团开始在服务业和需要多样化服务的产业取得了优势。随手举几个例子,壳牌石油、微软公司、KFC、默多克的媒体集团........在这种情况下,个体户和小企业还有没有生存空间呢?我可以肯定的回答:有!永远会有!,但就现在的情况看,它们的份额还会越来越小,前几年我还以为大集团无法承受小商店和小饭店的管理成本,如今我所居住的城市大街上满是连锁便利店和连锁快餐,传统的小卖部和小饭店哪怕在茶叶蛋和早餐市场上都敌不过社会统计数据指导下的大集团,下一步还有什么产业沦陷给垄断产业还很难说。
www.6park.com
有的读者读到这里还会自作聪明,说:难道不能让小企业之间按照一个制定好的技术规范去发展吗?在技术规范内自由竞争,既能避免内部成本又能保证各个工业部门互相严密配合。能有这种想法说明你是开窍了,但开的不够。在技术足够成熟的产业内,这种想法是不错的,如果某个部件的技术标准十年不变,肯定会有街道小厂来造它,这种厂子我在浙江见的太多了。这也符合我前面指出过的:技术停滞的地方市场经济才有活路。但现实社会技术日新月异,大集团不反对让小企业来干这种简单劳动,大集团自己集中精力来管理最有利益的部分——制定技术标准和规范,或者是开发新技术,或者是优化现有工业体系,或是应对社会的变化改变生产模式,一旦工业体系稍有变化,那些搞简单生产的小厂子立刻完蛋,必须从头开始当打工崽不说,原来积累在技术和设备上的投资也一下子变成废铁。有句被说烂了的话:一流企业卖标准,二流企业卖专利,三流企业做品牌,四流企业做产品。指望在一个稳定的社会中吃市场经济饭的企业,在技术天天翻新的今天永远是三四流。
www.6park.com
说到这里,回过头来看,计划经济的优势在哪里?是资源分配合理吗?显然不是,翻开计划经济的教材,除了空话套话大部分教材几乎用全部篇幅教你做物资(人力、或资金)平衡表,教你如何做的平衡。(插一句,平衡表其实是一个很简单的二维表,横栏是物资入项,竖栏是出项,X、Y栏相交的方格里面的数字表示有多少物资从来源X分配到需要处Y,整个表需要保证所有物资都用上)这当然不错,因为做平衡了说明所有物资都被用上了,总比浪费好,但任何分配表,在出入项都确定的前提下依然有无数种填写方式,填平了本身不是目的,让物资分配优化才是目的,但如果出入项都确定了,其实市场分配物资的能力一般会比计划好。薛暮桥孙治方等所谓计划经济学家,和邓总设计师、朱总理等优秀官僚一生不开窍,非要用平衡表去模拟市场,搞市场化计划经济,其实他们根本没意识到这是浪费时间,计划经济的要领根本不在于此。找来苏联计划经济的纲要一看,第一句话开宗明义:计划经济的第一条原则是突出重点,第二条是物资平衡。前者是后者的前提,为什么要突出重点?因为计划经济的优越性不是能优化物资分配效率,而是用人的理智去规划工业核心产业的进步,提高整个工业体系的层次。在一个既定的框架下优化物资,一般还是市场更合适一点。但现实中中苏计划经济体系,搞到后来官僚专权,没有优秀人才,总是以平衡为目的,识小节不识大体,一点点的引进市场经济追求局部物资分配合理,而不是搞长远的工业发展计划,结果不能扬长又不能避短,倒台是早晚的事情。
www.6park.com
说到这里,很多人估计要从我对计划经济的态度来把我归类到左派。对此我必须解释清楚,我自认思想偏左,但这和我对计划经济—市场经济的认识没有半点关系。计划也好,市场也罢,都是资本为了追求利润而选择的结构,目标都是扩张和利润,而不是人类的利益。历史上的几个官僚社会主义大国都是落后国家,需要靠计划来迅速提升工业层次,同时又有发达国家先例可循,因此大搞计划经济,而且不象西方国家那样喜欢在垄断集团外面包层漂亮的装饰品,所以显的左派崇尚计划,右派崇尚市场。其实呢,今天的日本计划经济搞的比任何国家都严重,我不认为那是社会主义。苏联和中国官僚社会主义后期,官僚集团已经逐渐转变为垄断资产阶级,这里计划经济也不代表社会主义。将来有一点真的实现了社会主义,农贸市场这种双向透明的市场还是要搞市场经济,我也不认为那是资本主义。总而言之,在技术问题上,傻瓜通常站在两头,聪明人取中庸之道,我自认比现在的主流经济学家还是聪明不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