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是股市对经济总量反映比重偏低; 证券市场的总市值占GDP的比例大概是45%左右,我们国家流通市值沪深两市是一万三千亿,我们国家股票市场总市值和流通市值占GDP的比例还是很低的,发达国家都是100%以上,美国的股市市值占GDP的150%以上,股市融资占美国企业公司的固定投资50%,直接或者间接参与股市的人占全国人口的85%以上.
二是上市公司对整个国民经济的代表性还不够我们国家经济增长,很大一部分是来自民营企业和外资、三资企业,但是这部分的企业在我们证券市场的数量比例是比较低的,相对来讲,国有企业的比例是比较高的。这样的情况下,我们的股市因为是规模还比较小,很难反映国民经济的全貌,这种情况下,股市的走势跟国民经济有一些背离,从实际的情况来看,应该有它的合理性。像中国移动已是世界最大的手机运营商,但它没有在国内上市; 很多汽车集团赢利非常好,但也没有在中国股市上反映出来。还有三资企业和民营企业,很少在阿国内上市。所以,目前国内股市不能完全反映中国的国民经济。
三是市场本身资源配置效率偏低。
2000年沪指涨幅高达50%以上,远远超过当年GDP8%的增幅。沪指自1990年诞生之日的100点起步,至2001年高点2245点,总升幅高达21倍,至目前的1250点其总升幅也高达近13倍,而同期我国GDP总增幅为两倍多,股市的这种上涨与宏观经济增长也存在背离。
从2001年7月起即步入绵绵跌势,与之相反的是,国民经济再度出现增长,继2002年增长7.8%后,2003年有望达到8%以上。从这二年来的GDP走势与股市走向来看,出现了明显的背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