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提问 悬赏 求职 新闻 读书 功能一区 真实世界经济学(含财经时事)
1630 3
2011-05-21

The ShallowsWhat the Internet Is Doing to Our Brains



中文译为《浅薄》,尼古拉斯卡尔



(本来无才无能,近来又如此无为,课程安排满并不能作为借口。我一直在寻找有效的认知方法,终无定论,可能有效的方法是一直在变化?



我本对自己承诺每天少接触互联网,不再在报刊上分散太多时间,每周读一本书同时写下感评的,可能我又做过了,每周书是读书了不过一个月多没看报纸了,总以写出不好的观感或者其他理由让自己逃脱,其实没有任何借口。



我本以为课程学习问题不大,现在发现并非如此,如果很认真的学,好几门课都没有跟上。同时我也发现,我是一个对事情注意力很集中的人,同时对新事物学习速度不快,也就是不够敏捷聪慧。


虽然我知道如此随意的读感存在非常多的改进之处,我还是愿意第一时间拿出来跟您一起交流,不知道为什么。。。)



正文从两个方面看待互联网对于人大脑的影响。一方面,互联网把我们的专注与思考能力放逐。另一方面,我们对高效工具的掌握让大脑更加灵活敏捷。然后分别列出了计算机和互联网对人类智力发展的积极和消极作用。最后作者从人性的角度看它的一些影响。


首先从文字书籍的出现看对人大脑的影响。卡尔认为正是书籍的出现让系统的学习思考成为更多人的可能,让人更加完整的潜能实现,提高了人的意识,因为它让人类智慧的结晶积累为后辈所吸收。同时也提出来苏格拉底与柏拉图之争,苏认为,阅读是对人自己智力的一种伤害,让人变得不再更多的依赖于自己的记忆而是书本,让人变得自己不去更多的思考问题而是依赖于别人的观点。所以他提出自己的观点:他写下自己的思考内容,然后通过阅读去了解别人的观点,主要是去找到想争论的观点。当然柏拉图是推崇读书写作的,后来也证明是主流的思想。


读书通过对单一静止目标持续关注的深入阅读与深入思考的同时,有伴随着高度文本解析与含义解释活动,生物学与医学也证明这些思考过程和记忆过程,都对大脑神经冲突连接通路的形成有着因果关系,同时这种对智力开发的促进过程伴随人的一生。也正是这种思考以及想象对大脑组织形成的影响,读书人大脑不仅会识字更是博学的,处理其他没有遇到问题的时候更有优势。同时这种静默孤独沉思的认知方式,形成了孤独、宁静、一心一意、全神贯注的智力系统。


   互联网的特点是:交互性、超链接、可检索、多媒体,通过互联网学习是即时、高效、互动、满足的,这正是优于传统专注书本学习的地方。但同时,在互联网上学习会让人加速疲劳,会让精力分散所以在一个问题上没法深入思考下去。所以它阻碍了深入思考,阻碍了创造性思考,理解与记忆在缺失。(我的一个看法是,互联网造就了很多脑残,没有自己的独立思考,让互联网完全代替你的大脑绝对是一种侮辱)一个悖论就是:互联网吸引了我们的注意力,只是为了分散我们的注意力!


    当然,粗略阅读的重要性毫不亚于精读,人能利用高效率工具的能力正是人生产力提高的关键,所以计算机和网络让我们更加聪明敏捷,工具的力量让我们更加强大。卡尔认为知识分为两种:自己知道的和自己知道从哪里获取的。智力的进步也分为两个层面:信息利用的高效率;通过沉思和自省获取的启迪和领悟。


同时卡尔也介绍了很多对于人记忆力的研究,包括坎德尔等人的一些观点:记忆不可能存满;记忆完全外包,文明消亡;记忆的过程通过神经突触链接的形成增加智力等


最后,作者也谈了一下互联网时代伦理的些许变化。“人之所以为人的最大特点恰恰就是人最不可能计算机化的部分——我们的思想和身体之间的联系,塑造我们记忆和思维的经验,我们具有丰富情感的能力”,“智力工具增强的同时也麻痹了我们自然能力中最本质最人性化的部分——用于推理、领悟、记忆和情感的能力”等。计算机和互联网作为一种通用传媒,是对我们感觉、认知、记忆的绝对拓展,但却不是全部。沉思状态加强了我们对思绪的控制力,正是自己能感知自我控制好自己这个前提,才让高级工具的利用有利于人类文明的向前发展。同时研究也表明,我们的精力越容易分散,就越难以体验同情、怜悯等最具有人性特征的微妙情感(记得斯密在《道德情操论》里面论述的一个最主要观点就是,人都有共情的同情心,这绝对区别与绝对自私的经济人,也是人类道德的基础)。所以,我们是不是在伤失一些人性?



结束:


     所以我选择独处与交流。独处的时候我选择安静的环境思考内省,交流的时候愿意广泛接触任何人的任何观点,两者缺一不可。


     所以我选择精读与泛读,可能两种方式是要有机的结合在一起不断的变化比例吧,因为我发现我是如此。。。我必然经常上网,我必然经常读报,我必然经常浏览各类杂书,但我也必然有选择的深入我认为该深入的事物。我也几乎每天面对电脑2个小时以上,当然我也知道更多的关注绝对是一种浪费,因为我还没有找到更高效的使用方法。


     因为不够聪慧,为做好一件事情,我必然要舍弃许多而且全神贯注,正如文中所言形成着一种内省的理性,再结合中国传统儒家文化的影响(因为我不加选择的吸收),所以比较愚钝木讷呆板。当然近一年以来经过室友们同学们不断的教导,也逐渐认识到对新事物的认知与掌握是一种进步,通过本书的学习更从理论上找到了支撑。正如技术创新与制度创新是经济发展的源动力,我以为新的增长点永远都不会有终结,因为对人性需求的理解(马斯洛那不断拓展的需求层次理论)。


我原来一直认为,人之不同于其它在于人坚持思考同时有道德,有自己独立人格与思想,追求平等民主与自由。你看那些物质,那些动物是不是都不能满足这些条件?所以我一直都认为,不管利用多先进的工具,人都要有自己的独立思考,毕竟知识是中性的。人只有掌控自我,才能掌控万物,人也绝对不同于物质,这正是我从更愿意多了解人文社科的原因。


  现在越来越发现,自己原来拒绝记忆很多东西是多么的无知与可耻!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全部回复
2011-5-21 23:19:10
1# 玄一无相
受教了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1-5-22 20:01:19
欢迎读过本书的网友参与讨论,没有读过的网友用学识加以指正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3-1-12 14:02:14
我下了,目前不能用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相关推荐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