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里的每一颗树都具备如下人格特质,我们应该向树木学习。
第一,树木既是自利的,也是利他的。校园里的树木每天在为我们生产氧气,也在帮助我们消减二氧化碳,同时,也需要我们给予水分和营养。于人而言,树木是给予的多、获取的少。我们相互之间是否自利利他,也就是说从来没有损人利己或损人不利己或损己不利人呢?
第二,树木既是个体的,也是系统的。据说,没有一片树叶是完全相同的,树木之间更是各有其生命特色。树木之间在拥挤的时候也会争抢阳光和水分,因而是个体的;但是,它们的“竞争”绝对不会发展为“反目为仇”的“斗争”以及“你死我亡”的“战争”,更不会“神经过敏”的来一个“同归于尽”,树木间的竞争造就的是各具优势、各显百态、相得益彰的无量无边的多元生命业态。据证实,当一颗树受到虫害侵袭,它会发出信息给邻居,从而让它们提前分泌一种毒素去预防虫害以保物种的繁衍。可见, 树木的集体主义从不排斥个性自由,植物也有系统论的生命哲学。
第三,树木既是静态的,又是动态的。当通过高倍摄像机放映出花朵的开放过程,我们才真正看清花草树木其实是动态的。一棵树在它天然的寿命终结前,我们看到的是它的成长,成长是生命力的不断积累,但已积累的却变成了静态,而静态意味着走向死亡---有没有摄影机可以拍摄死亡的侵临呢?植物的生命活力也是“与时消息、与时俱进”的。诚然,新陈代谢、成住坏空、生老病死是生命“无常”的铁证;诚然,万物来于尘土终归于尘土。但是,“无常”的过程却是积极的、富有生命意义的。这 “无常”昭示我们:生命是过程的、过程是新鲜的、新鲜就是不断学习的,每时每刻、每事每物都是学习的。
第四,树木既是精神的,又是物质的。树木有精神么?这是庄子式的问题。问题的实质是什么是快乐、什么是精神。我们的定义是,只有无机物才是物质的,凡有机生命都是物质和精神的统一,中间也许还有两栖生命业态。从物质走向精神就是生命的全部意义,也是学习的全部意义。有个伟人曾经说:文明其精神、野蛮其体魄,还说“德智体全面发展”---这,应该体现了物质和精神同步进化的涵义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