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休闲区 十二区 跨学科讨论区 哲学与心理学版
783 0
2022-05-12

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要想被广大人民群众认同,它必须植根于人民群众的日常生活世界,必须融入人民群众的日常生活实践。

一、完善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日常生活化的宣传教育方式

习近平总书记说: 一种价值观要真正发挥作用,必须融入社会生活,让人们在实践中感知它、领悟它。”马克思主义融入到日常生活的症结在于如何在人民群众中进行马克思主义日常生活化的宣传教育,以求达到预期的效果,这是一个需要特别关注的问题。众所周知,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实践表明,要向人民群众进行马克思主义日常生活化的宣传教育,首先必须以接近群众习惯的方式来宣传马克思主义,进而传播马克思主义,避免群众感到无聊,失去学习的动力和乐趣。如果对非马克思主义的作品来说,过分晦涩只是缺点,那么对马克思主义的作品来说,这不仅是缺点,而且是一种伤害。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毛泽东曾说,写文章和演讲要看读者和听众,为了更好地宣传理论,我们必须坚持思想之美,语言之美和形式之美的统一。因此,新时代提高人们的马克思主义觉悟,必须加大马克思主义的日常生活化宣传,只有把马克思主义融入到人民群众的日常生活实践之中,才能将马克思主义作为人们认识世界和改变世界的工具和方法。

二、完善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日常生活化的有效传播途径

传播马克思主义,实现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应根据不同时期不同层次不同领域人们的价值需求,做出合情合理的内容安排。首先,广泛开展群众喜闻乐见、易于接受的马克思主义宣传教育形式。比如先进人物和感人事迹等相关材料的宣传,应以图画搭配文字解说的形式进行,生动具体地向人民群众解读和阐释马克思主义,并利用农村村委会宣传栏进行展出,使马克思主义变得通俗易懂、易学、易行,进而让广大人民群众在潜移默化中受到启发和教育,理解和接受马克思主义。其次,在传播语言方面,应尽量通俗化,消解传播隔阂。毛泽东曾指出,做宣传工作应该用老百姓听得懂的话语,要经常用大众化的口头语言,如“枪杆子里面出政权”“团结就是力量”等。第三,传播渠道多样化。针对不同层次的群体应采取不同的传播方式。比如,对于文化水平较低的部分群众,应当考虑他们的媒体使用习惯,创办普及马克思主义知识的广播或电视栏目。针对年轻一代的受众群体,可以开设马克思主义宣传微信公众号或微博帐号等多种传播方式,以此提高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传播效果。

三、提升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日常生活化的利益激励机制

马克思曾说过,无论何种思想都不能离开一定的物质利益,一旦离开利益,就一定会使自己出丑。毛泽东在 1942 年《经济问题与财政问题》一文中也说过,“一切空话都是无用的,必须给人民以看得见的物质福利。”因此,有必要通过利益承诺、分配、奖励、惩罚等手段,激励广大群众认同某一理论或思想。新时代要增强人民群众对马克思主义的认同,也应考虑解决人民群众的物质利益问题,提出合情合理的利益激励机制,努力让人民群众在社会发展中感受到实惠,感受到公平正义。检验我们所有工作的有效性最终将取决于人们是否真正受益,人们的生活是否真正改善,老百姓是否能过上好日子。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