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收入差别
印度官方统计机构仅对居民消费支出进行长期追踪调查,却不提供当年个人收入分配方面的资料。马德拉斯发展研究所(Madras Institute of Devlopment Studies)的专家们介绍,据应用经济研究所1985年进行的抽样调查,计算出居民个人收入的基尼系数为0.3~0.36,收入分配的不均等程度似乎并不高。可是,如果用基尼系数表达个人财产的分布,这个数字就将是0.6~0.7。以土地的分配状况为例,1981年占有地农户总数2.4%的大农(拥有 10公顷以上的耕地)控制着全国耕地的23%,而拥有两公顷以下耕地的小农则构成有地农户的74.5%,他们仅控制着全国耕地总面积的26.3%,还有无地的农业工人,其总数占全国总劳动力的25%。
财产的分布状况决定着收入分配的格局,一无所有的农业工人属于印度社会的最低收入阶层。由于农村劳动力供过于求,农业工人的工资往往低于官方规定的最低界限,即每日工资15卢比(1991年卢比与美元的兑换率为:19~20卢比=1美元)。又由于农业对劳动力的需求是季节性的,无地农户的季节性失业就成了惯例。那么,按农工每年找到300天工作的情况计算,一个农工的年工资约为5000卢比,仅为城市工业工人年平均工资的1/2。
印度的城市工业既有公有企业,又有私有企业。前者的定义是,**持股占企业股份51%以上的企业。虽然公有企业在固定资本总量中占有较大的份额,就工厂数、雇员数、总产值和增加值等项指标而言,私有企业占有明显的优势。但是,两类企业的经营方式却没有本质差别,管理人员的年薪一般要比工人平均工资多出20倍以上。
将印度官方公布的纳税规定和有关反贫困计划的统计资料进行比较,也可以反映出这个社会中个人收入的差距。1989~1990财政年度,个人年收入在 18000卢比以下,免征收入税,纳税规定的上限为100万卢比以上。就纳税者而言,高收入组与低收入组之间的差距达55倍之多。还有相当数量的人口,其年收入不到7000卢比。印度乡村的贫困线为五口之家年收入低于6400卢比;城市的贫困线为五口之家年收入低于7320卢比。1990年,生活在贫困线以下的人口占全国人口的30%,这意味着2.4亿人口的年收入低到不足以维持他们生存的地步。
这里特别需要说明的是,印度的贫困线仅根据营养摄入量的费用测算,未包括其它生活必需品。而这个摄入量,是专家测定的最低热量需求水平:城市人均日摄入量为 2100卡路里,农村人均日摄入量为2400卡路里。为满足这样的热量需求所支出的货币量,按1984~1985年的价格计算,即为上述贫困线。不难判断,贫困人口的一个特征就是营养不良。他们的营养不良不是因为食品生产总量不足,而是因为收入分配不均等造成的食品分配不均。即使印度的高收入组与贫困人口的收入之比与发达国家的同类指标相似,这样的收入差别对印度也包含着不同的意义。在收入总量低的国家,分配不均等就使贫困人口难以维持生理意义上的生存 (绝对贫困);而在一些同样的收入不均等的国家,其大多数贫困人口的收入并不低于低收入国家的中产阶级,其生活状况往往也说明他们只是处于相对贫困状态。
从印度独立以来,**即设计要建立一个混合经济制度,在资产所有权方面,公有制与私有制共存。在经济调节机制方面,计划和市场并行。这里值得强调的是,根据上述乡村土地和城市工业所有权的分布状况判断,印度经济是一个私有制为主体的经济。正因为如此,少数大资产者和大地主与多数无产者相比收入极其悬殊。此外,与东亚其它发展中国家不同,印度的收入差别不仅带有阶级的烙印,而且还与种姓制度密切相关。据邦加罗的社会经济变革研究所的专家们介绍,收入差别与种姓差别的相关系数高达0.8。下等种姓现在也统称为“列表种姓”。这个术语来源于印度**1935年颁布的一个法令,其中,将那些在社会、经济和宗教诸方面处于不利地位的下等种姓列了一个名单,宣布要改善他们的状况。然而,消除种姓影响的进程是极其缓慢的。在我们访问过的村庄,贫富与种姓之别在居住位置上竟也鲜明地分割开来:上等种姓住前街,下等种姓住后街。后者均为贫困线以下的低收入户,由**出资盖起了住房,**贷款买了奶牛。但12~15平方米的屋内除了锅灶炊具外,既无箱柜桌椅,又无床铺枕席,全家7~8口人与奶牛共用住房。相形之下,前街的景象就富裕多了,村里的首富拥有耕地50英亩,居住双屋楼房,还有私人小卧车。
贫困人口的另一组成部分是“列表部落”,即指那些居住在边远偏僻地区仍保持着比较原始的生产和生活方式的种族。此外,穷人之中最贫困的集团是妇女,尽管印度曾出现过英迪拉·甘地这样杰出的女总理,男尊女卑依然是普遍现象。据1981年的人口普查资料,妇女文盲率为75.2%,就业率仅达14%。在这种社会背景下,即使是有职业的女性,其工资一般也比做同样工作的男性低。
综上所述,决定印度社会内部个人收入差距的因素,有着浓厚的封建色彩。虽然这个社会在经济中有现代化工业和市场制度,在政治上有议会选举制,这一切都由于其宗教、种族、性别、等级(种姓)等因素交织在一起使印度形成了与发达国家不同的特色。例如,现代商品经济中通行的竞争机会平等的原则,在种姓制度下实际上就行不通,下等种姓天生就被排斥在某些行业和职业之外。不过,正是由于贫富之间、不同宗教、不同种族和等级之间的种种社会冲突,才促使印度的政党在执政期间都为消除封建残余的影响、缩小不同集团之间的收入差别作出了努力。除了用个人收入累进税转移高收入者的部分收入外,收入政策的重点是扶助贫困人口。
http://bic.cass.cn/info/Arcitle_ ... %BF-%3E%BE%AD%BC%C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