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意3楼和8楼的观点。
1 以前听说过一个词:“齐大非偶”。
估计博士们一定是高高地悬挂在象牙塔上太久,“降落凡尘”难免心不甘情不愿;女孩子,自然就怕怕啦。
PS 其实,个人的理解是:一个博士如果真的想“找对象”;一定不要在“第一时间”炫耀这个头衔或“身份标识”;而是一定要在适当的时候/选择适当的时机来“炫耀”——有点类似本山大爷的语言艺术里“抖包袱”的时机选择和把握,应该也是门功课吧。
2 从可供选择的“定义域”来看;尤其,男博士的另一半至少不能是大专及以下吧,女博士的另一半至少要在硕士及以上吧;所以,可选对象少,甚至几乎为零,极为正常。
3 个人以为,可以用社会学的标签理论和第一印象理论,来解释这个现象;也可以用行为经济学/金融学的羊群效应/羊群心理来解释这个现象。前者,博士们一般习惯于摆出知性和理性的一面;但非城勿扰这类节目,就是要将特殊一般化,内心的自我观照显性化或外向化,甚至将心理活动表面化;那么,在这个游戏规则下,“知性和理性”的有效传达是极其低效率的——说多少话才能表现出某人“知性和理性”“有教养”“有不同于凡人的风度”呢?!因此,一个博士的“标签”和沉默寡言、谋定而动的“知性和理性”书呆子的“第一印象”,自然彻底毁掉了博士们在这种“非城勿扰”竞争中的几乎所有优势。
而后者,呵呵,您都是博士了;现场的一个女孩子表现出审慎和犹豫,甚至惧怕;这种“气场”自然会影响其他类似的,或同类型的人士;其他女孩子,自然会不由自主地,同样表现出审慎和忧郁,甚至惧怕——这应该是与“521”世界末日传闻,以及前段时间抢言恐慌的大众心理是同类的体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