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经济学人 二区 学术资源/课程/会议/讲座
1382 3
2022-05-19
一、QCA专刊发起背景

2021年2月,《研究与发展管理》编辑部邀请东南大学杜运周教授和吉林大学马鸿佳教授共同担任专刊(QCA方法与复杂性背景下的创新创业研究)的客座编辑。

2022年3月27日,《研究与发展管理》编辑部以线上网络会议的形式举办了 “QCA方法与复杂性背景下的创新创业研究”专刊研讨会。参与研讨的论文共有13篇,研讨会采用论文作者汇报分享加知名专家点评的形式开展。

二、QCA论文写作的“秘密”

为更好地挖掘出QCA论文写作中的要点、难点和痛点,编者从QCA论文写作的标题、摘要、引言、理论基础、文献回顾、组态模型、研究方法、样本选择和数据收集、测量与校准、必要性分析、充分性分析、结果与讨论、研究结论、研究贡献、实践启示、研究局限与未来研究展望、参考文献等18个方面对13篇QCA论文的点评意见进行梳理。做以下几点说明:

第一,为了提高阅读的体验感和学习效率,编者没有流水式地记录每篇文章的点评意见,在不改变点评意见的基础上,只对点评意见做一定的还原和精炼。

第二,QCA论文写作本质上还是科研论文写作,专家的点评意见肯定不止聚焦于QCA方法层面,还会对其他写作问题进行点评,编者也一并提炼。

第三,为突出QCA论文写作的共性问题,编者没有记录单篇论文中出现的具体研究问题,也尽量将涉及到13篇论文中相关的学术概念用字母或者概念代替。

第四,这些点评专家在QCA方法和论文写作上都有所建树,很可能就是你未来QCA论文的匿名审稿专家,他们本次提出的修改意见可以让我们在QCA论文的写作道路上少走弯路,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当然,点评意见仅供参考,不构成任何实质性的论文写作建议和规则!

(一)标题

1.标题中出现“机制研究”字眼,但文中的QCA分析并没有做机制研究。建议作者尽量避免使用这个词,因为这样会给别人一个很高的期待值,到最后又没有实现。

2.英文标题的翻译不是特别规范。

3.标题中出现了数字创业企业,那行文中就要突出数字创业企业的特点,以及说明为什么数字创业企业可以作为创业企业的代表。

(二)摘要

1.研究背景的第一句话强调结果条件Y1和Y2发展的不平衡态势,但行文中要如何实现它们之间的均衡却少有提及。

2.摘要最后一句指出了研究意义,但意义的表述过于宽泛。

3.在摘要篇幅允许的情况下,建议把研究背景和研究问3.在摘要篇幅允许的情况下,建议把研究背景和研究问题也简单用一句话或者两句话讲一下。

(三)引言

1.引言的写作主要是采用查漏补缺的方法来写,如果能够再说明一下,拓展这个空间之后,会给读者带来哪些额外的收益,或者如果不去弥补,潜在的损失会有哪一些,这样话,引言可能会更加具有吸引力,论文的价值也会显得更大。

2.研究话题的引入需要有一定的研究背景,不然显得太生硬了。影响结果条件的因素这么多,为什么上来就关注了特定的前因条件。

3.引言中对文献进行了梳理,但不建议罗列文献,需要进行观点总结。

4.引言要对结果条件进行精准、清晰的定义。

5.引言提出三个研究问题,是否可以再精炼为一个或者两个问题?

6.引言提到现有研究不足是对充分和必要关系关注度不够,那为什么一定要去关注这个充分和必要关系?不去关注会导致认知上的何种偏差,那本文又打算怎么去解决?

(四)理论基础

1.引言部分和理论基础部分出现内容上的不一致。例如,理论基础部分没有囊括引言中提到的关键结果条件。

2.采用机会和资源整合的视角,要说明这么做的必要性和合理性。

3.对两个结果条件的理论分析内容不均衡,一个分析内容多,一个特别少。

4.为什么引入这个理论视角,这是一个什么样的理论视角,如何应用这个视角?

5.理论和视角的表述尽量统一。

6.需要给出一些理由说明现有研究为什么没有从这个理论视角开展相关研究。

(五)文献回顾

1.在引入NCA方法时,不能说以往的QCA研究忽略了必要性分析,可以说忽略了对必要程度的分析。

2.文献回顾部分是对理论、文献观点的总结,这部分就不要再讲实践的内容了。

3.文献回顾不全面。

4.文献回顾部分,一是可以介绍理论视角和相关研究,二是介绍结果条件的影响因素研究,通过两者结合形成文献对话,进而突出本文的创新之处。

5.文献回顾的系统性和评述性不足。现在这个研究到底到了什么阶段,现状是什么,不足是什么?在此基础上,本文可以更好的去提炼或者提出本文所引出的这个研究框架。

6.在对各个前因条件进行文献综述的时候,不能只展示这个前因条件对结果条件的正向影响、推动作用,文献梳理过程中很有可能就会发现,这个前因条件可能会对这个结果条件也会有消极作用或者阻碍作用,这方面的文献也应该要补充进来。

7.探讨前因条件间的联动机制时,文章还是在回顾单因素对结果的影响,对于这种联动机制的研究进行梳理。

8.文献回顾后要有述评。

9.文献回顾部分以正向影响为主,有没有负面效应的文献?

10.文献回顾了影响结果条件的众多影响因素,但后面的QCA分析中却没有去选取这些因素。作者需要去考虑一下,需不需要对这些文章中没有去涉及到的一些因素进行一个综述和梳理,因为这样的话,会给这个读者带来一个最直接的一个疑问:既然这些因素是重要的影响因素,那么为什么文章没有把它纳入到QCA分析当中?

(六)组态模型

1.前因条件的维度划分要有充足的文献和理论依据。

2.为什么要引入这两类因素作为前因条件,需要有证据。其中,一类因素分为五个维度,另一个因素没有划分维度。背后的逻辑到底是什么,给人感觉这个组态模型就不平衡。至少要解释一下,背后的原因是什么。

3.理论模型构建的过程中,写到综合运用组态条件识别方法中的归纳法和演绎法,这里面可能缺少一些参考依据。

4.前因条件的选取要有理论基础或者成熟理论框架。

5.模型里用到驱动机制,图里出现组态匹配,建议统一表述。

6.虽然不能穷尽所有的前因条件,但如果有一个整体框架的话,大家可能就不太会质疑为什么会选择这几个前因条件。

(七)研究方法

1.文中说“传统研究方法大多只关注充分条件的研究”,如果传统研究方法包括QCA,这句话就不成立了。

2.案例研究与QCA研究相结合是值得推崇的,这些部分如何更好地结合,就是这两个过程是否是一致,这个可能需要做一下处理,或者是有一些更好的解决办法。

3.到底是从理论中提炼因素还是从案例中提炼因素,应该要有个侧重点。

4.为什么要采用QCA方法来研究该问题,需要进行说明。

5.回归分析与QCA相结合是一个什么样的逻辑,需要注意什么?我们同时使用多元回归实证分析和QCA方法候,如果五个因素里面只有四个得到了实证支持,到底应该怎么做进一步的QCA分析?

6.QCA中不存在多重共线性问题,不需要提。

7.文中强调FSQCA研究过程比较透明、结果更加真实可靠之类的。建议不要有这样的表述,因为方法本身是没有好坏或者优劣之分的,只能说适不适合这个研究问题。

8.研究不足与组态分析的必要性联系不强。例如,对制造企业数字化转型的前因研究还比较缺乏,且以案例研究为主,尚处于探索阶段。那么如果前因缺乏,那我们是不是应该做探索性研究,把这些前因识别一下。再比如,现有研究大多为数字化转型提供理论指导的概念研究或者个案经验探索,缺乏对数字化转型的形成及其具体作用机制的实证研究,那我们是不是应该去做一个实证研究。

9.使用QCA研究方法的术语。不要提“变量”,一般称“条件”。

10.QCA分析中不应该出现“交互”字眼。

11.联动机制、联动匹配和联动关系,建议统一表述。

12.文中出现直接影响、直接效应、间接效应的表述,这是典型的线性思维。

(八)样本选择和数据收集

1.需要汇报数据收集流程、数据来源、数据字段、数据时间、数据口径等。

2.建议作者把条件和结果数据的年份尽量披露出来。我发现结果的数据时间要早于条件的数据时间,这样去做推断的话,是很不妥当的。

3.用最新的数据。

4.增强数据采集的透明性。

5.数据删选的每一个步骤要说明是什么原因?删除了多少样本?

5.量表是谁填写的?前因条件和结果条件之间有没有时间间隔?这需要进行详细披露。

(九)测量和校准

1.如果这个条件有现成的校准方法,建议参考。

2.三个锚点以及最小值、均值,这些最基本的数据特点,能不能用一个表格把它披露出来?

3.变量的测量要有依据。

4.结果条件的测量为什么是滞后两年为什么不是三年?要有说明和依据。

5.先进行信效度分析,然后再进行数据校准,可能更符合逻辑。

6.是否需要做区分效度检验,还有待商榷。因为QCA方法强调条件之间的互动关系。

7.文中写到某条件的水平较低,判断依据是什么?多少算低,多少算高。

(十)必要性分析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全部回复
2022-5-19 18:20:42
感谢分享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22-5-20 11:25:40
三江鸿 发表于 2022-5-19 18:20
感谢分享
谢谢支持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22-5-25 12:18:41
该文首发于公号:南博吉吉,欢迎关注。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相关推荐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