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打开
http://emuch.net/bbs/viewthread.php?tid=3221913
基础学科,对科研生涯有些抱负的,对考博年龄有疑惑的年轻人,一定要把我如下这段话读完。
我是过来人,只要1分钟,也许能改变你的一生
理科基础研究学科的博士绝对是越早越好,最好是30岁左右拿到学位,之后出国几年。
你在国外这期间做得很好的话,那么回国直接申请各种人才项目了,比如中科院百人、各省冠名学者等等,这样运气好的话,35~40岁左右,海归一步到位你就是高级职称了。
当然,另一个选择是干脆在国外发展了。
而如果在国外做不好的话,也没关系。觉得自己情况不妙,一定要在35岁之前海归。
这样即使国内给你副教以下的职位,你也不怕。因为你的年龄小于35岁,只要选择的平台有些实力,再加上海外的见识,稍微准备一下就可以拿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基金。
完成后以此为基础再去拿个自然科学基金项目。
当然此时其他各类项目参与得越多越好了。
另外各种同事都得交流,同时各路神仙都得供上。
有了这两个纵向项目的主要完成人,你38岁左右基本上已经可以琢磨竞聘教授了。
聘上之后,你这辈子基本不愁生活了。
之后,有能力的,在45岁之前,去攒教育部或者其他人才计划和杰青。
更有能力的,去拼长江、973,863,甚至院士。
这其中一个关键之处,甚至可以说是保命用的第一桶金你知道在哪里吗?
就在35岁这个坎,也就是你的第一笔经费。只要低于年龄段,你就有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基金保命,这样就算职位低也无妨。
一旦过了这个年龄段,那么你一个副教授(或者更低)只有去和45岁之前的那帮正教授们死磕这一条路了。
当然也不否认有很多牛人,他们在35岁之后,在没有基金支持、没有正教授职位的情况下硬是在这一步也磕过去了(单位扶持?横向项目?多年积累的实验基础?中央或省里有人?大树底下?个人能力过强?等等),只是他们这么走面临的困难比较艰巨,而且变数太大。
你可能注意到了,博士、出国、海归、基金、教授、杰青、长江等,这之间的年龄段是环环相扣的。
相应地,海外博士后要求的博士毕业年限,各种岗位的海归年龄死线,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基金的年龄限制,教育部新世纪人才,冠名学者、百人、杰青、长江等等的年龄限制,每一步都是咬得死死的。
我不否认科研这条路上有牛人,比如华罗庚直接从初中毕业一步跳到院士那种。
我只是说现在按我们国家的政策,这条路比较顺利的情况下应该是怎么走。
补充,正所谓年轻就是资本。
但你只是拿到了张短期支票,如果过期不兑现,那还是什么都没得到,同时也意味着你申请不到下一张短期支票。
因此随着年龄增加,这个资本就越少,手里可以打的牌(特别是组合牌)就越少。
但只要你肯去想,肯努力,总还是有路。
1. 我年龄大了,或者非牛校出身,那么还能走这条路吗?
不管你年龄,不管你出身,只要你肯去思考和努力,总会有路。
年龄和出身其实并不不可怕,真正可怕的是不论年龄大小却总是活在一种看不到自己前路或者根本无路可走的状态。
在职业生涯上,20多岁很迷茫很正常,30多岁如果还是迷茫这就要从自己身上找原因,如果40~50岁还是迷茫,那也就别再费神思考了。
一个成功的理科科学家的一生中总得有那么几年能够连续产出。这就是为什么国外晋升要求H指数,而国内评职称要求5年内的科研成果。
话说那种十年磨一剑的科学家也有,但即使十年磨一剑那还得有个草图和工作流程呢,至少在开始之前头脑里就得有那把宝剑的雏形。
2. 必须出国吗?
不必要,出国只是让你手里多了几张牌,选择和机会的组合多一些。
当然,能出国最好,因为科研基础、语言、见识和经历会好一些。
如果不出国,也要尽量在国内好一点的平台上,这样照样可以申请青基以及各种博士后基金等。
3. 对科研没兴趣怎么办?
三个选择:
a) 想办法提起兴趣。
b) 转行,换专业,兼职感兴趣的工作等等。
c) 认命了,找大树靠着,上下都务虚,对内打成一片,对外应付考评,一辈子这么混着过。
你要记住的是,不管你怎么选,都要义无反顾。即使是混,也要混得坚决,别抱怨。
4. 只是钱的问题吗?
肯定不是,
你做科研和申请经费的目的是为了发现科研成果,而在这个过程中一个科研工作者的价值得以实现。
如果只是钱,那么很多地方经费和横向经费比国家的纵向经费容易申请多了。很多地方,只要能靠着棵大树就饿不死。
但现在很多单位要求教授必须是若干项项国家项目的主持人,对于这样的项目,项目本身远比钱还有价值,用项目完成的科研成果是个人能力的一个证明,也是你之后进一步提升自己的工作基础。
况且,如果到了40岁,自己却连个初级科研项目主持人都不是,别说是去向同行展示和PK科研成果,恐怕连你自己的学生都会笑话你。
另外,人脉特别重要,办事要灵活。但这也要建立在一定的个人能力基础上。
如果人家连你办的事情都瞧不起,又有谁会瞧得起你的办事能力?进而会在乎你这个人?
5. 我们这一代科研人员泛滥,机会渺茫
科研圈子可不是抱怨的好地方。
现实是,35岁之后,除了少数手握各种经费的牛人之外,全国普通水平的副教授、教授有千千万万人在抢自然科学基金这项国家级经费。
这也意味着,如果你错失了35岁之前的青年基金,那么你就得去和他们45岁之前的这批人死磕。
要知道这一层几乎堆积了整个中国前后10多年里各个年龄段各种职称的科研人员。
如果真的要比较,不要和几十年前那一代人比,要和你同龄人比。
我们要预见到的是,在10多年之后,就算博士再泛滥,也总是会有人脱颖而出。
6. 极端例子,讲大道理
我在尽量描述一条绝大多数人能看到希望的路。
不要去提那些极端例子,在我们这个行业里,就有人27岁就在中国某一流单位拿到正高职位了,29岁就是杰青了。但你能复制人家牛人的经历吗?
关键是,咱们这一代,或者干脆就只是具体到你本人,你如何在未来的若干年内通过看得见摸得着的一步一步的目标,最终成为一个教授,甚至是杰青、院士?
7. 工科、经济学、文科等等非理科专业如何发展
本人没有这方面的发言权。
另,对于几个一棒子打死的回复,
成功的路有千万条,我这里只是与大家分享我正在努力奋斗中的一条。
你当然可以有更好的选择。你也可以完全不同意我说这条路。但你最好是自己已经想好了一条更适合自己的路。否则的话,你不断否定别人的建议就等于给自己断了路,最终还是害了你自己。
另外,虽然这是在网上,但大家最好都留些情面。因为你认为是垃圾一样毫无价值的信息,也许对别人而言就是救命的稻草。
祝大家好运。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全部回复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点击查看更多内容…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相关推荐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