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休闲区 十二区 跨学科讨论区 哲学与心理学版
1995 8
2022-05-30
为“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蓝图增砖添瓦

·陈才天·


2022年4月25日,习近平主席在中国人民大学考察时发表重要讲话:“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归根结底是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这是习近平主席结合当前国内国际形势,站在统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高度,对我国哲学社会科学建设作出的科学判断,具体重大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本人认为,国家应该支持推广《物象知识转换系统理论》(后面简称《转换论》)研究成果,这样做非常符合践行和落实习主席“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的战略构想。下面简要谈一谈9个方面理由。

    1,《转换论》是发掘《周易》中的“象”和“物象”思想,建立起来的现代知识论理论

《周易》有“飞鸟之象”和王弼对于言、意、象关系的论述。虽然,王弼的“象”是指向语义,但是,“象”的语义属性在中国沉睡了2000年,没有语言学家将“象”与语义联系起来。

“物象”一词或概念,起源于三国 魏 曹植 《七启》“……,无物象而能倾。”和晋朝的王谧《答桓太尉难》“……,非物象之所举。” 北魏 郦道元《水经注·洛水》“……,盖以物象受名矣。”

《转换论》发掘了中华传统文化中“象”与“物象”有语义含义的语义学遗产。将“物象”作为语义定义假设立论。建立了物象知识转换的系统理论体系。并与现代认知神经科学实验成就,作为物象知识理论的论据,创立了物象知识理论的一系列新的概念,命题,论点,观点,论题。全书划分5篇,25章,198节,90万字。它建立起了中国的,也是世界的独一无二的现代知识论理论体系。

拙著《转换论》是一部崭新的知识论理论体系,非常迎合“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的时代需要。


    2,知识体系离不开语言学语义理论,《转换论》提出语义物象理论全面替代了西方的语义意义理论。

告别语义意义论。语义意义论的弊端是,“意义”不是一种知识的形式,语义不是“意义”,真理不是“意义”,虚构是一种“意义”。“意义”是物与物的关系,或是人与物的社会关系的作用、价值等含义概念或命题。语义意义论不能有效解释语言理解转换肢体操作行为的心理体验与认知神经科学心理结构。

中国当代语言学、语义学、语用学基本上是照搬西方语义意义理论。然而,语义意义论已经走向了死胡同的境地。因为语义意义定义基本上被认知神经科学淘汰。语义信息定义有其合理性,但它不符合人的语义认知心理状态与语义心理体验。比如,人们记忆思维中“牛”,并不是“牛”信息的心理体验,更不是“牛”意义的心理体验,而是“牛”物象或象物心理体验。

美国认知心理学家E· Bruce Goldstein说:“语义记忆是对事实和知识的记忆。”(1)这个观点只不过是一种语言理解的心理体验、或事实判断。它并未揭示语义究竟是什么?首先,语义并不完全是“事实”。因为语义包括了虚构想象,比如。“孙悟空七十二变”并不是“事实”。其次,虽然,语义是“知识”。但是,记忆思维中的“知识”是什么状态表征的呢?这语义定义必须回答的基本事项或问题。所以,“语义记忆是对事实和知识的记忆。”并不宜作为语义定义的参考。

《转换论》提出语义物象假设理论认为,“物象”是大脑神经系统对世界事物信息加工形成的记忆思维认知心理样态,物象具有与世界事物同一性的属性,即语义是大脑相关功能区以物象形态的表征。

北京大学叶闯教授认为,语义意义论有“两个理论困难”。“一个是语言现象与流行的意义理论的冲突,”“第二个是流行的意义理论缺乏构造充分的语义表达的能力。”(2)但是,叶闯教授的著作并没有解决这“两个理论困难”,而是愈加重了语义意义理论的困难。维特根斯坦面对“意义论”困境,也是无不感叹说:“意义的困境只有在意义消失后才能解决”。他提出“图像”说,试图消除意义论的困境。然而,听觉、味觉、嗅觉的认知都不是“图像”心理状态。它们的理论缺陷是,“图像”与“意义”都不是一种知识形式。鉴于人的知识离不开记忆,在大多数情形下,记忆内容是可以由语言陈述的,所以,它的出路在于认知神经科学研究对于记忆思维中的世界事物信息加工形成的知识物象表征形式的属性,给予科学揭示与规定性,并且将物象与语义定义衔接起来。只有将物象规定为语义心理的元表征,物象或象物是一种既有知识表征的属性、结构、功能;同时物象力也是一种物质力支配人的行为操作的功能。这时,叶闯的“两个理论困难”才能得到消除。

《转换论》语义物象假设理论规定的物象概念、物象知识、物象思维和“四种”知识相互转换的理论,使语义物象论能够全面替代了语义意义论。这才是解决、消除“两个理论困难”的理论路径。

国内外各个心理学科,对语义定义,莫衷一是。比如,语义意义论、语义信息论, 内部词典、语义编码、语义网络等语义表征理论。但是,它们对于语言理解指导肢体操作行为的心理结构和通过语言理解间接认知世界事物等现象,都缺乏解释力。语义物象假设和物象力假设理论却有很好的解释力。


     3,《转换论》提出了研究知识的物象学方法的理论。物象学方法也是认知神经科学研究的有效方法。

《转换论》的重要论文之一,《物象知识论纲要》曾被2018年北京第24届世界哲学大会接受为大会议程。

《转换论》创立了物象学方法:本书创立了知识论研究新的方法论即物象学方法。所谓物象学方法,一方面,将人类记忆思维中的知识表征即关于世界事物信息经脑神经系统加工形成的心理样态定义为“物象”或“象物”。并将物象规定为具有与世界事物同一属性以及物象是知识形式与世界事物联系的思维“中介物”的方法理论。另一方面,将人类知识划分为“四种”知识的类型,并将物象知识规定为“四种”形式的知识转换的中心。物象学方法开创了语义物象假说,它是有效地解释通过语言理解间接认识世界事物,以及文本知识转换为行为操作知识的思维结构的方法理论。

物象学方法,作为一种知识论研究方法论的效用性及基本内容,它是包括23个方法的作用与意义的方法论:从略。

在物象学方法指导下,创立了物象思维技术主要是脑神经科学范畴的研究技术。由于物象、物象知识、物象思想是人的意识、记忆、思维对世界事物的认知心理体验,物象思维技术是全面实现这一认知心理体验的研究技术。这是大脑神经细胞学重大突破性研究课题。

物象学方法将“物象”或“象物”作为脑中枢神经系统中一种意识物质的物理存在形式,它的内涵包括世界事物信息在脑内的存在。物象在脑内存在的物理依据是现有神经科学公认的知觉、表象的记忆内容神经细胞系统表征区域,以及语音记忆表征区域和文字记忆表征区域。

历史上,亚里士多德提出“影像”和维特根斯坦提出“图像”说。但是,听觉、味觉、嗅觉、痛觉、温觉的信息无法加工成为“影像”或“图像”心理状态,也不符合人的认知心理体验;因为人类认知某些物体、事件往往是由多个感知觉等共同完成的。

国内外脑神经科学及各个心理学科研究机构普遍采用 “信息加工”技术模型。但是,人们记忆思维中的“牛”是它的形体与属性的“物象”,而不是“牛”的“信息”。为了将PET和fMRI,BOLD等脑神经放电表征定位的研究与丰富的认知心理表征的内容衔接起来,物象记忆假设理论应运而生。

物象学方法是脑科学崭新的研究方法,它颠覆了国内外的认知神经科学研究中“信息加工”的技术模式。信息加工是感受器(如视网膜)神经元系统功能和过程。但是,在脑中枢和皮层区域的记忆思维中世界事物不应该仍是“信息”状态,而是各个皮层区诸多种类神经元专业性功能,所接收的感知觉信息进行物象加工形成的“脑内的世界事物”心理样态。比如,纹状皮层由六层结构(和一些亚层)组成,按照平行于大脑表面的方式排列。每一层基本由含细胞核的胞体和树突组成。它的功能是:分析朝向、运动、空间频率、视网膜像差与颜色。这些功能就是视觉物象加工的功能。

纹状皮层中的CO块外的神经细胞对朝向、运动、空间频率、纹理以及双眼视差敏感,但它们大多对颜色不敏感。这是典型的物象加工功能。因此,采用物象学方法,发现大脑中枢及皮层的物象加工功能,是《转换论》对“建构中国主体的知识体系”的重要贡献之一。

4、《转换论》揭示了语言的象意性质,科学地解释了语言多样性与互译的本质。

首先,人类的语言,既能描述现实,也能记载历史,还能描绘未来和虚构事物。其次,语言多样性。人类各语言社区,对同一个事物先后有过5000多种语言,有近400种文字来陈述、记载(包括C语言)。最后,不同的语言文字都是可以通译的。语言诸多奇特的功能,都与语言的性质相关。

但是,全世界古今的语言学家,从未有人提出并研究过语言的性质或本质是什么?那么,语言究竟有什么样的性质呢?我认为唯有语言的象意或意象属性,才能解释语言所具有的众多奇特的功能。

语言的象意性质的理论,是建立在语义物象假设基础上的科学结论。此外,关于语义与语法相互联系的各种观点,都是体现了语言的象意属性。是语言的象意属性决定了所有语言现象。

语言象意性质决定着人类语言多样性的特征语义物象理论决定了不同语言的通译性。

【摘要】:在中国人思维中,语言与象意联系源远流长。《周易》有“圣人立象以尽意”和“言不尽意”的观点,王弼对言、意、象关系的精湛论述,刘勰将意象看成是诗文创作的艺术,现代诗歌意象论者认为意象就是语言。语言与象意二个逻辑关系决定了象意是语言的本质属性。通过对语言符号任意性、意指力,语言的象意力,语义场,词的语义变体,语法形式,语法含义,句义的构成,修辞格含义,语用含义等方面的考察,可以看出语言现象都跟语言的象意本质属性相关。

关键词:语言性质;语义物象 ;符号象征;象意性;象意力;开放性;可塑性;多样性;通译性。

5、《转换论》开天辟地揭示了知识的“四种”存在形式,并成功建立“四种”形式知识的相互转换理论

2018年,《物象知识论纲要》论文被第24届世界哲学大会接受为会议议程(第99专题:知识论诸理论和知识论)。

     摘要:人类的知识有四种形式,即语言形式的知识、人的行为方式的知识、物化形式的知识和物象知识。后者是知识中枢、核心。物象与柏拉图的观念“idea”内涵相近。物象种类与莱布尼茨的观念种类相似。由于“idea”在西方哲学史中流变为主观意愿的涵义,怀特海的“观念”不可与“物象”通译了。物象概念可与英文“Image”互译。物象是思维与外部事物之间的心理中介物,是右脑主要功能。物象知识即非语言形式的知识,它的来源是,通过感知觉和直觉获得认知对象信息的物象记忆思维加工形成的知识状态,通过听、读理解语言符号的语义转换形成。物象知识的结构、系统组成如下:物象分为6大类,物象抽象是对事物进行分类即寻求“共相”的思维,抽象思维在本质上是物象抽象。物象判断是思维对事物的性质、关系等做出直接的断定。物象推理是由一个物象或几个物象判断推出另一个新的物象判断的思维活动。物象思维是面对事物进行抽象、判断、推理的认知活动。物象思维包括形象思维。物象知识缺陷在于个体性、断代性,优势是与事物直接相关性、真实性、高效性特征。语言形式的知识优势在于跨时空地记载、积累、传承知识。物象知识是向语言的、行为的和物化的知识转换的脑神经生理依据。

关键词:物象概念  物象思维 物象知识   四种知识形式及其转换


      6、《转换论》提出物象思维技术及9个重要假设理论,有效地解决了知识来源、语言记忆、行为操作、语言理解、语言陈述、肢体操作行为与物化产品的相互转换的系统逻辑关系。


本人已将《物象思维技术及9个重要假设》作为一项颠覆性创新技术,向中国科技部的创新平台提交。


物象思维技术与国家“加快建设科技强国”战略相关性“非常大”。目前,中国的《脑科学与类脑研究》以及认知心理学等,各个心理学科理论研究都是沿袭西方范式,中国人没有提出一个创新的重要概念。物象思维技术及9个重要假设理论将改变这种落后状态。它符合国家“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面向世界科技前沿”的战略。物象思维技术对于我国《脑科学与类脑研究》将产生重大的影响。

物象思维技术由物象学方法和语义物象假设等9个重要假设理论构成。物象是脑神经经细胞系统加工世界事物信息在记忆思维中形成的元表征,它是一种意识状态的物质,具有与信息事物同一属性。物象是知觉与表象的综合体。物象思维由物象抽象、物象判断、物象推理构成,它是创造思维的基本方式。物象思维是一切行为知识的心理依据。物象思维具有普遍性、高效性。

假设1:物象加工假设

假设2:记忆物象假设。

假设3:语义物象假设。相关学科流行语义意义论,但“意义”不是世界事物信息在记忆中的元表征。“意义”不符合人的认知心理体验。

假设4:物象力假设

假设5:物象思维假设

假设6:物象知识假设

假设7:语言思维意象结构假设。

假设8:四种形式的知识相互转换假设。

假设9:语言意象力实践假设。

其中假设8:开创了以物象知识为中心的“四种形式”知识相互转换理论重大突破。并且,创立了语言形式知识、物象知识、行为知识和物化知识的概念、理论。

综上,物象思维技术是现有认知心理神经科学技术颠覆性集成创新和颠覆性应用,即实现心理与认知神经科学由信息加工向物象加工的层级跃升。这是物象思维技术能够颠覆现有认知心理学技术的核心理由之一。


     7、《转换论》有效地解释了学习的认知科学的系统理论难题。

本人的《学习的语言思维物象学结构巨型系统理论》论文,已被第六届中国系统科学大会录取。这是论文摘要与关键词。

【摘要】本文以语义物象假设为前提,研究通过语言理解的学习,实现间接认知世界事物的物象学思维结构的系统认知理论。“物象”是大脑神经系统对世界事物信息加工形成的记忆思维认知心理样态,物象具有与世界事物同一性的属性,即语义是大脑相关功能区以物象形态的表征。从文字符号到语音符号至语义物象,经历两次“象征”的物象转换。个体能够写文章是“十二元体”系统的语言思维物象学结构。熟练第二语言者,是“二十一元体”系统的语言思维物象学结构。通过语言学习获得知识,都是在大脑神经巨型系统结构中各种类物象相互转换的记忆思维过程。学习的语言思维物象学结构的脑神经细胞系统,完全遵循开放性、自组织性、复杂性,整体性、关联性,等级结构性、动态性、时序性的系统逻辑。

关键词:物象: 语义物象假设: 学习的物象学结构:“十二元体”系统:物象转换巨系统: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全部回复
2022-5-31 11:32:48

8、《转换论》开创了“物象心理学”这一新的心理学学科的理论研究。

在所有心理学实验中,实验都是采用物理性材料,包括语言的声音、文字符号等,亦是物理材料。在认知心理实验过程中的,实验材料的物理刺激信息的心理反应、判断、选择、决策、推理的思维测验,都是体现着感觉物象、知觉物象与思维物象的物象心理性质。由此,我在15年前就提出“物象心理学”概念,并科学论证了什么是物象心理学。并发表在《爱思想网》,全文共八章。后被多个网站收录传播。也被心理学研究学者多次引用。

物象心理学研究对象:物象心理学是研究人类直接或间接(语言交流)认知世界事物获得知识的行为,它们的心理“中介物”是什么?以及确立即物象或象物作为心理“中介物”的发生与相互转换的心理结构的学科。

物象心理学内容包括:物象概念、物象特性、物象种类、物象结构、物象功能、直观物象与非直观物象、想象(虚构)物象、精神物象、反应时物象性质、感觉物象性质、知觉物象性质、记忆物象性质、物象思维、物象判断、物象推理、语义物象与语音转换、语义物象与文字转换、语义物象与行为转换、语义物象与物化产品转换等物象知识的理论。

物象心理学主要任务作用与意义,它将改变实验心理学、认知心理学、语言心理学及行为心理学等学科理论研究的思维模式,确立物象是知识元表征,使语义物象假设理论全面替代语义意义论。揭示语言陈述的知识来源于物象知识的转换。创立了行为知识概念,揭示了语言形式的知识是如何转换为物化产品知识的心理过程。

物象心理学研究目的在于:探寻意识与事物、语言、行为的心理连接和心理转换的中介物。提出并确立了这个心理中介物就是物象。克服表象的感官知觉局限性。确立物象是知识元表征。纠正认知心理学忽视非语言思维的缺陷。阐明学习的语言思维认知心理如何通过语言理解间接认知事物的心理依据。揭晓语言虚构价值的想象物象心理依据。

思维物象是物象心理学核心内容;物象与事物、语言、行为的心理转换都离不开物象思维,而物象思维的心理基础是物象记忆。


9、推广《转换论》面临的困境

由于作者职业身份不属于学术界,学术成果很难进入学术交流推广平台,更没有获得国家科研项目资金支持的机会。虽然,分享到二次学术交流机会。但是,在教育或科研机构,推广成果应用社会方面,并没有取得任何实质性进展。这本90万字新的知识论研究专著《转换论》,因经济结据,至今无法付梓出版问世,以供更多读者研究应用于 “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蓝图建设。

作者殷切希望国家有新的政策出台,支持民间科研成果转换,为了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加快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的宏伟事业,做出一份有益的贡献。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22-7-12 21:13:02
为“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蓝图助一臂之力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22-8-24 21:44:38
中国自主知识产权的思想体系,物象知识转换理论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22-11-14 17:55:20
建设中国特色知识论理论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22-11-29 22:06:19
《转换论》提出语义物象理论全面替代了西方的语义意义理论。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点击查看更多内容…
相关推荐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