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全精算面试技巧——如何把握7秒定律?
美国心理学家洛钦斯曾说,人与人第一次见面时的印象,会在大脑中占据主导地位。这被称为“首因定律”。而7秒定律正是它的一种呈现。
在众多HR面试中,如何脱颖而出?精算面试又有哪些技巧?今天我会结合自身经历分享一些心得。
状态
这个板块包括精气神、肢体语言、眼神、着装、谈吐。无论你平时是多垂头丧气的人,一定要在前7秒展现一种积极的状态。在这里丢分是毫无意义的。一些人会在面试前很紧张,原因是把重心全放在“自己”身上了。如果把面试当作一次双向选择的机会,告诉自己“我也是有决定权的”,就会以主人翁的心态进入交谈。
简历
对简历里的内容一定要高度熟悉。这在任何面试中都很重要,但对精算尤为重要。精算师的专业能力如何在短时间内建立可信度,这是可以用数字、论据、案例来支撑的。
怎样的熟悉程度呢才足以脱颖而出呢?下面用一个案例说明。
简历:创建了XX部门精算定价模型,模型被成功采纳后市场部进行了对AB产品的价位调整。
面试官可能的提问:
1. 为什么要创建模型?
2. 项目是你提议的,还是你参与?如果是参与,你在项目中的角色是什么?负责了哪些板块?
3. 你做了哪些大脑风暴?
4. 模型中是怎么处理数据的,怎么选出变量的,为什么做那些选择?
5. 你如何拟定计划的,怎样去推进项目的?
6. 项目中最大的困难是什么,如何解决的?
7. 最后的结果是什么?如果被成功采纳,几个月后的成效反映在哪些方面?是损益表底线吗还是客户细分?等
如果面试官的问题很宽泛,比如“形容一下这次经历”,那一般可以按这个逻辑陈述:
是什么,为什么,解决方案,最终影响/成效是什么。
一些比较刁钻的面试官还可能进一步从你的回答中发问。比如,如果你说“我们研究的一个变量是Y”,他可以问,“Y的定义是什么”。所以放在简历上和你面试时说出的每一个词你都要对它的定义和来龙去脉非常了解。
用词
在面试中忌讳过于自夸,但如果要选择谦虚或偏向自信的,我一定会招更自信的那一个。自信除了体现在状态上,更多的是用词。
以下是一些增强谈吐自信的方式:
1. 多用力量词。比如:提升、增加、增进、影响力、加快、增强等。
2. 多用数字来量化成效。比如:比上个月减少了20%的工作时间。
3. 简明。美国一项调查表示,职位越高的人attention span(注意力集中的时间)越短。因为高管是没时间听你说废话。把最重要的信息用最浓缩的语言表达,而不是来回重复同一个意思。过多的重复代表你害怕别人听不见而需要不断强调,是非常不自信的表现。
场景式问题
面试中常常会出现场景式的问题,比如“如果老板要你加班,怎么办?”。这类问题没有标准答案,用最简单的话概括,就是考核你的“常识”。如果你是个平时不关心生活中常识的人,再多的准备也是徒劳。
我在20不到的时候一次实习面试中被问过这样一个问题——如果你发现同事一直划水,你会怎样?
我的回答是,我会提醒他。面试官继续发问,如果他还不听,你会告诉老板吗?
我的答案当然是,不会。因为我觉得我就是一个实习生,相信现实中大部分人也不会。但就因为这个答案,我没有被录用,因为当时的我根本不知道一个核心——就是作为公司的一员,永远要以公司的利益为出发点。
因此答这类场景式问题,一般都是权衡利弊。核心注意这几点就可以了:
• 公司利益大于个人利益
• 工作质量大于完成时间(如果一定无法完成的前提下)
• 团队合作大于个人奉献
发散性问题
精算的面试中常会被问到,“如何估算出城市A的人口”,“如何用一个道具测量某某建筑的体积”等。
这种问题也是没有标准答案的。我见过拿着网上的答案回答得滚瓜烂熟的人,后来在现实工作中也做得一塌糊涂。因此很多面试官已经不会用标准答案来判断你的逻辑或发散思维。
这种题考验的是能否把一个抽象、宽泛的问题拆分成小的步骤,然后符合逻辑地给出每一步的方案。回答过程中建议多陈述思考的过程,用总分总的结构,或“为什么,怎么做,影响”类的框架给出答案。
最后的发问
曾有一位科学家右脑做了肿瘤手术后,发现做决定的能力大大地削弱。研究表明,虽然数字似乎是理性的代表,但人们多数决定还是靠右脑——即是依赖感情的。
因此在面试中即使对答如流,如果不真诚、没有对这份工作的渴望,也会在交谈中投射出来。最后对面试官的发问,是尊重面试官、也是散发真诚的举动。
建议在面试前对公司做一些调查,问一些你真正关心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