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休闲区 十二区 跨学科讨论区 哲学与心理学版
942 0
2022-06-10

谈谈大学如何搞“三次分配“以实现“教育公平”

2022.6.10

知网上一篇题为“农村学生难入名牌大学是个危险信号”的文章摘要里提到:“中国重点大学农村学生比例自20世纪90年代起不断滑落,北大农村学生所占比例从三成落至一成,清华2010级农村生源仅占17%阶层固化已经成为不争的现实。”其实,在这里的“农村”可泛指为寒门(收入相对贫困的家庭)的意思。

知网上另一篇题为“美国发展高校学生多样性及其代价”的文章也提到:“在一系列法律和优惠政策的推动下,美国高校少数族裔学生的比例大大增加,少数族裔学生的注册比例从197615.4%上升到2005年的30.9%。”但据说也牺牲一定的择优录取的代价。

这两篇文章的题目正好从正反两面提醒我们,一是要努力消除教育的起点不公平问题(即不因家庭出身而影响智力能力的增长以及天赋的发扬),二是实现起点公平不是要牺牲培养优秀学生或培养学生优秀的效率功能,即实现教育公平是公平效率兼顾或互相促进的,效率与公平不是二选一而是11大于2

那么,如何做到11大于2的教育公平呢?

其实,这个问题有很多人做了探索,笔者以前也做过研究。此外,我国高等教育的奖(奖学金)贷(国家贴息贷款)助(助学金)补(贫困特困补贴)勤(提供勤工俭学机会)绿(贫困生绿色通道)体系也是卓有成效的。但是,这些支出总体来说属于财政支持性质,即属于二次分配性质。本文今天提出的一个办法是大学如何通过搞搞“三次分配”来助推“教育公平”实现(学校的“奖贷助补勤绿”中也是有掺杂“三次分配”内涵的)

所谓“三次分配”我界定为平等社会主体(含法人自然人)自愿的相互帮助(可以有中介,如各种公益基金)或企事业单位自己组织的内部成员或关联人员之间的相互帮助(本文取后一个意思)。既然本文的三次分配主要是指企事业单位自己组织的内部成员之间的相互帮助(有的单位工会搞的职工大病医疗补助来自员工自愿或统一组织的每月缴费),那么,学校的三次分配就是师生之间的互助行为。怎么搞得效率兼顾公平呢?很显然,这里在面上看起来更侧重公平一点、但搞得好实质还是会有效率的。下面做做细致一点的论述。

例如,第一,校友资源多,各种校友捐助的款项与基金可以拿出一定比例对困难生特困生进行补贴补助或学杂费减免,不要全部用于科研支持及其相关“人事费用”。这个可由学校或学院向捐款校友提出建议,并由捐款人委托学校或学院代理操作。第二,各种收费较高的专业硕士学位教育(如MBAEMBA等),学校或学院应对其纯收入或提成分成收入按一定比例建立优秀奖学金(以学业优秀等级为标准)和困难助学金等获得奖优的同学如果困难则应继续取得困难助学金,困难助学金的发放一是看学生家庭困难状况二是看学业成绩(特困特优的取得最高等级困难补助、其次学业不是最优但特困的取得第二等级困难补助、以此类推)。这个由学校学院党委行政领导下来组织操作。第三,同学自主的自愿互助活动。这个一般由学生完全自主管理,可常规---如班费的一定比例的困难补助,也可临---MBA联合会组织对同学搞募捐助困。这样,对待特困生是可以多渠道助学的。

因为大学培养人才不仅仅是要传授知识技能,也要培育爱心与社会责任精神;而师生对困难生的支援则践行了互相关爱的理念、营造了友爱互助的氛围;此外,这样也促成了寒门出贵子的机缘,学生毕业后也更加感恩老师同学,也会进一步传递爱的力量与情感,形成良性循环。所以,大学为了促进“教育公平”搞一些扶贫与扶志相结合的助学“三次分配”具有重要的意义当然,各种“三次分配”办法的具体审核程序与公平管理的细节需要规范化透明化民主化甚至操作技术科学化。

本文仅仅抛砖引玉,本文建议希望得到有关领导重视和鼓励。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相关推荐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