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就听说Ken.Rogoff早年是下国际象棋出身,直到25岁拿到国际特级大师的称号以后才投身于经济学。不过之前只是止于听说,对很多细节并不十分了解,所以脑海里尽可以把他的光荣事迹无限制的夸大,再加上自己是这么一个一见到特级大师就垂涎三尺的人,所以对他完全达到膜拜的境地。直到今天偶然去他的主页看了他的自传,才对整个故事有了更多地了解,看完之后,虽然以前很多虚幻的膜拜不复存在,不过还是让我对这个经济学家中棋力最高的人有了更加浓厚的兴趣。
Ken并不像很多棋手那样很早就开始学棋,他说自己虽然6岁就知道国际象棋的基本走法,但直到13岁生日收到一副国际象棋生日礼物的时候才开始立志投身于这项运动。起步虽晚,但并不妨碍他在14岁就达到了Master的级别,并在16岁就获得了21岁以下全美冠军。这点跟现在风头正火的候逸凡这种从小发现天赋然后全家出动全天候培养的模式完全是两种风格。在他18岁的时候,他发现自己还是有点想读书,所以没有像其他棋手一样选择专业化的道路,而是选择了去耶鲁上学。虽然上学以后每年之中只有暑假可以用来研究象棋,但Ken后来自己回想这段时间还是觉得读书的经历对棋力还是有促进作用的(这一点跟许银川、许昱华的体会如出一辙),并且用业余的时间保持着专业棋手的水平。虽然能做到这一点已经很不简单,但比其我之前以为他是从一个完全不了解经济学的棋手到后来的IMF首席经济学家到现在的哈佛经济系教授相比,还是稍逊了一些传奇色彩......
所以当后来再看到Ken在Yale就是Tobin的学生,毕业论文是由多恩布什指导的时候,我就更加觉得原来他根本不是棋手中搞经济学最好的,而完全是一个经济学家中棋下的最好的人。 虽然已经在经济学当中投入了很多精力,并且从耶鲁毕业后又继续到MIT读书,但Ken在棋上的功夫并没有减少,终于在25岁的时候拿到了International Grandmaster的称号(让他很骄傲的是,那时候全世界只有100多个人得到这个称号)。在这之后便把主要精力花在经济学上,从此一晃便是30年。虽然我一再表示真实的Kenneth.Rogoff不像我之前膜拜的那般传奇,不过即便如此,这已经让我为这样的洒脱羡慕的不行。能在不同的两个领域都达到巅峰,着实还是不容易的,所以我尤其崇拜这样的人(而且只能停留于崇拜)。之前的两次,一次是拿了诺贝尔经济学奖、图灵奖和心理学科最高奖的西蒙,一次是去年澳网的男双冠军(这个哥哥在那天早上拿了全澳高尔夫冠军,晚上澳网夺魁)。
现在的Rogoff,很多的时间都已经给了经济学,不知道Rogoff现在多久才会下上一盘棋,可能也跟离开楚河汉界后的李来群一样已经把下棋作为陪客的一种最高礼遇了吧。不过想想,这样的人生其实挺有意思的,先把棋下到特大,然后去做经济学家或者像李来群一样去炒房地产赚钱,郁闷了呢就回来找几个菜鸟把他杀个七零八落以解心头之郁闷,同时还让对方觉得自己跟特大下过棋感到此生无比光荣。当然,正如下棋时候所强调的,这个次序很重要,一定要先做特大再做经济学家,如果反过来,那八成就行不通了,因为不但经济学家的智力能否下到特大让我特别怀疑,而且万一经济学家做的郁闷了也不能像特大那样随便一搞就能靠真才实学干掉两个菜鸟,说不定还会被人阴了搞得自己雪上加霜,是不是?
不过对于我,这样的人生显然已经不能在这辈子实现了,那种每天一盘棋,下刀日偏西的日子,还是等到下辈子吧。
这样的话,对下辈子一下子又有了两条建设性意见:一、下辈子既要争取做经济学家,也要争取作特级大师。二、下辈子一定要先做特级大师,再做经济学家。千万不能弄错了次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