适用考试科目:政治,英语,数学三,经济学综合。
既然要写出来,一定会用心写,希望能成为广大考生必读的经验帖之一。欠扁的题目也纯粹是为了吸引收视率进而使自觉的有益经验广泛传播的,望楼下板砖轻些拍,拍个鼻青脸肿的程度就行了,别拍得俺肋骨条子断好几根~
与科目复习无关的啰嗦的部分可径直略过。不过一些看似啰嗦的话,其实我觉得还是有用的。人跟人的天分和基础是不一样的,所以介绍经验时一定要把自己的基础条件和自己的心态等问题一并说出,才能让别人更好地借鉴、取舍。
本人考过三次研,遥远的2005年跨考过一次中科院微生物所,考了315,当年的分数线是350,没上,工作了4年,2009年辞职,2010年跨考人民大学金融,考了360,当年的分数线是360,不过俺英语受限,没能进复试,调剂去人大国际学院复试被刷了,2011年考东北财经大学,考了419,终于上了。
2005那次是残缺的考研,因为只复习了4个月,大部分时间贡献给那本厚厚的生物化学了,英语复习连真题都没做,就是背了单词,到考场才知道要写两篇作文,与现在相比当年的考研复习实在太简陋太儿戏了。不过说起对备战考研的了解,全中国难得有几个人比我更清楚了。
我大学学的是林业,工作时在一个林场,说起来没什么不好,只是总觉得就这么过一生实在太波澜不惊了,何况那个工作虽稳定,挣钱却不多,父母早就骨瘦嶙峋没得俺啃了,工作地方也偏僻平常见不上几个人,形象点说,一般的男人都是指着远处美女呼喊“女人~快看女人”,俺们林业工作者从山上下来,都是指着人高喊“人~
快看那边有人”,终于见着同类了,哈哈夸张了一点点。奥运会的时候去看了几场比赛,看到那么多人,那么多人演绎着自己精彩的人生,那么光彩有激情,终于觉得自己再不能这样平平淡淡活下去了,于是下了考研的决心。
2009年1月辞职,租了个超级潮湿的地下室,3月开始备考。
我的“先天”条件:高中数理化学得好,高考数学140+,大学时也学过一点,高数概率和线代。高中英语学得不好,大学时努力学,勉强过了六级。
3月之前我解决掉的问题包括:考研的方向(包括学校和专业)确定,考研的决心下定,报考单位的招生情况、难易程度了解以及参考书、应去的论坛、复试情况、别人的备考经验等信息准备,这样,3月份开始的备考就是全心备考。强调一点:备考前最好把这些后勤工作都搞定,那样就能做到意志坚定心无旁骛,免得三心二意影响效率。
是否需要锻炼:看自己情况。我没锻炼,学累了散散步而已,感觉精神状态一直很足。
是否需要报班:不管是谁,数学和政治都没必要报班,报班反而有害。英语基础差的可以报个基础班或者强化班,严禁报各种冲刺班点题班。这个是完全正确的经验,详细的解释听我在各科专题介绍。切记切记!
日时间安排:每天早上六点起床,洗漱加吃饭加走路一小时搞定,保证七点一刻到教室,午饭后就在教室休息,带了一个枕头去,午睡三十到五十分钟,晚饭后散散步或看看报纸,半小时,晚上十点二十左右收工。夜里不加班。
总的时间安排:六月之前只看数学和英语,每天英语三分之一时间,数学三分之二;六七月数学英语专业课各占三分之一时间;八九月份数学时间不变,可适当缩减一点(不是停止)英语时间增加一点专业课时间;十月开始政治,十月十一月英语三分之一时间,其他三科加起来三分之二;十二月至考前根据自己各科掌握情况调整各科时间安排。
其他:从网上找两个前辈的考研经验帖,打印出来,懈怠时无望时拿出来给自己鼓劲。下自习回自己的小黑屋的路上,我最爱听汪峰的怒放的生命。建议没谈恋爱的就不要谈了,谈了恋爱的,在自习室时分开六米以上的距离。。对自习室某个姑娘有好感的,一定要把可能的打击或幸福留到初试以后再揭开谜底。俺冲动之下谈了个异地恋,可算是初恋吧,之前只有过单相思,每天幸福得满面桃花,红扑扑岂止是猴屁股,简直是开水烫了的猴子屁股,晚上打了电话后回到自习室三分钟了嘴角还在耳根边,2009是在亢奋中度过了,2010的二战,她提出分手,差点要了俺的命,唉眼泪~。。二战本来是奔着人大复习的,九月份人大招生简章出来,招生政策大变,于是又想报央财,可是她在大连,虽然分手了还是很想去找她,觉得考去大连能够打动她的心,就报了东财。(结果是:现在她已经删除了我QQ,手机号也换了)恋爱就是这样,对你的考研事业有各种意想不到的影响,所以不管多么自信的人,哪怕你自信到觉得自己能够戒掉毒品的瘾,也不要以为自己能完全掌控爱情,更不要以为恋爱在自己的掌控下对考研只有好的影响没有坏的影响。
各科复习介绍:
1、数学三
必备资料:高教的高数课本,同济的线代课本,浙大的概率课本;李永乐的全书、真题和660题。陈文灯的全书体例不太适合基础薄弱的一战考生,二战考生可以用,不过我还是推崇李永乐。清华的线代课本很流行,我比较过,同济的更好懂。至于李永乐的400题和超越135分,这个真不必备,那几本必备书搞熟透足够考150。
由于太久没学习数学,初复习时我花了十天把一本高考复习指导看了个遍,算是初步垫了点底,其中的三角函数部分很好,比如arcsina、arccosa、arctana函数的主值区间问题,要用这三个公式换算:kπ+arcsina*(-1)k次方,2kπ+或-arccosa,kπ+arctana,这个问题很多人弄不明白,大学的高数课本里没详细讲,反而高中的课本里有,值得看看,涉及到很重要的一类题。
然后就是看一章课本接着看全书的相应一章,第一遍看全书不求自己会做题,把上面的例题能看懂就好,看不懂的也先按下,力争二个月弄一遍。第二遍全书可以看一部分解析自己试着做一部分题,不会的就到课本上找,到全书前面的解析找,找不出再看答案,力争二个月再弄一遍。以我的经验,第二遍弄完时还是很多不会,甚至有的内容不看书凭空想的话根本想不起来,千万不要泄气,毕竟内容比较多,看了后面忘了前面的情况是正常的。奠定胜利的是第三遍梳理全书,例题解析还要看,后面的题要自己做。三遍过后信心必大增,你就可以从书堆里抬起头带着幸福微笑环视教室了。
线代对我而言完全如同新学,刚开始真是痛苦极了,这时候一定要顶住压力,看了课本看全书,看了全书看课本,不弄懂誓不罢休,有了新认识一定要记下来。第一遍复习完线代开始概率后十天左右再放下概率弄一遍线代,不要隔太长时间,有事半功倍之效。待弄清脉络之后,你就会发现什么线代啊概率啊级数啊,其实都是最简单的部分。
数学要做笔记。笔记内容包括错题、启发思路的题、归类的同类型题和其他有营养的题。我做的笔记厚度是32开纸200多页,我的字还比较小。不要费时间去抄公式和抄全书上的例题,笔记应该是个索引性的东西,比如p156圆圈,就代表全书156页画圆圈的地方,记在本上的是自己的理解和对妙处的描述。
高数有一类选择题,需要引用特例来排除错误选项,看到这类题就把人家举的特例记下来,找一页专门记特例,然后你也就会举各种特例了。特例者,各种特殊函数也,尤以分段函数居多。
全书弄过之后就弄660题。起初以为660题很简单,没放心上,几乎都准备不做它了,做了之后才欣喜发现,它对巩固基础、明晰概念实在是大有帮助,一口气就做了2遍。660题启发思路的地方很多,我的笔记很多地方都是针对它的。
真题十来套,一天一套很快做完。早些年的真题可以做两遍,一遍660,一遍全部真题,再一遍660,再一遍早些年真题,然后就是看笔记,找自己不会的点一一去攻克。近几年的真题就留着临考前演习演习,不会做的类型,考前针对性突击攻克。
对了,数学三,1998年最后一个概率题,李永乐的真题解析是错的,他的解法是错的,答案20/61也就是错的,正确答案应是25/72。正确解法应该是求抽第一区时事件“已知后抽到男生,先抽到女生”的概率,再求抽到第二区、第三区时的概率,再综合求。错误的思路非常隐蔽,违背了条件概率的原理,如一区男先还是女先互相有影响,但一区的男先后与二区的女先后就没有影响,应先区分分区,再区分男女,而不是笼统先求后抽到男的概率再用后男先女的概率来除以。再说得明白点,分区一就是一,不会是二,但对男女来说,男的可能是一分区的也可能是二三分区的,一分区的男是男,二分区的男也是男,但这个男性质是有不一样的地方的,一分区的男只对一分区的女有影响而对二三分区的女没影响。我说得不很清楚,我语文不好不知如何说明白,曾试图说服几个朋友相信我,但他们都难以理解,李大爷的解析看起来也很严密啊,但他们又不能驳倒我的解法,但我知道李大爷是错的,我是对的。请相信我吧。
概率部分求分布函数、概率密度等应该弄懂之后系统总结一下,记下来,积分区域的选择是难点,有些考了140+的人对这部分都没完全弄懂,这个140+的分数就有点运气成分了。
对于Y=F(X),X连续分布,满足一定的条件,Y必定是0到1的均匀分布。这个是规律,全书上有好几道相关的题,要自己总结出来,最后应总结到X的分布以抽象的形式给出,而证明Y服从0到1的均匀分布。
对于介值定理和微分中值定理类证明题。费马定理、罗尔定理、拉格朗日和柯西中值定理四个定理本身的证明要会,各个定理的条件要明白,证明思路要记得。运用介值定理是找一个连续函数两点中间一点,而中值定理涉及的函数不但有函数本身,还有其原函数或导函数。至于思路,比如运用费马定理的证明思路就是证明某函数在指定区间取最值,从而其导函数在极值点为零,条件是最值和可导,缺一不可;再比如用罗尔定理时,思路是找两点函数值相等,则其导函数有一个零点,要注意连续和可导这些条件。
有一个导函数的中值定理,也是很强大的,其证明及扩展运用,俺老人家自己琢磨通之后,那种欣喜感简直无法形容,那种感觉,那种感觉只有攻克柏林的苏联红军才知道哈哈。。曾用之证明了好几个很复杂的证明题。有过剩精力的童鞋可以弄弄。这与如下一些结论有一些相关:
一个函数,如果它连续,必定有原函数,且原函数可导;一个函数可求积分,则其变上限积分函数是个连续函数,可导性未可定;一个函数,如果存在第一类间断点,虽然可求积分,但其变上限积分函数连续但不可导;一个函数,如果存在第二类间断点,则它可能有原函数也可能没有。
而导函数中值定理是指对于一个可导函数,其导函数满足介值定理,不管它的导函数是否连续。这儿与介值定理的条件有差异,介值定理要求连续,而这个导函数中值定理说导函数不管是否连续都满足介值定理,这难道不是矛盾吗?不是滴。因为由上段的一些结论可知,一个函数若可导,其导函数一定不是第一类间断点,因为第一类间断点尽管可求积分,但那不是它的原函数,它没有原函数,所以,这个函数的导函数要么连续,要么是第二类间断点,第二类间断点虽然称作间断,不管是无穷间断还是振荡间断,它与连续一样,期间的每个点都是可以取到的,所以满足介值定理。可以构造辅助函数F(x)=f(x)-cx,通过费马定理予以证明。以上分析只不过是让大家更好理解罢了。所以,结论是:有些函数也许并不连续,但如果它是第二类间断点,它也适用介值定理。这个第二类间断点判定,可以通过上段的结论来间接得出,就是它若间断但存在原函数,那一定是第二类间断点,尽管有些第二类间断点不存在原函数。
线代那部分的相似对角化,正交变换对角化,正定,合同,这些东西,应专门拿出半天来看看各个部分的条件是什么,适用场合,放在一起比较,这样就能见森林,而不是只见树木。
积分的几何意义要理解,这样就能自己推导很多公式,不需要死记硬背,也创造一些新的证明方法,比如证明级数∑1/n不收敛,我能用四种方法证明,一般只在课本和全书上见到两种方法,第三种就可以将其化为积分来证明,第四种是缩放法,可以先证明级数∑1/n*lnn不收敛。
知识点太多了,无法一一列举,总之大家是要真正弄懂各个知识点的来龙去脉,会证明之,再用之去证明别的问题,弄清与其易混的相关点。弄懂就能举一反三反十反百。
所以,我说,数学一定不要报辅导班。全书和课本就很系统,自己一点一点抠,都能弄懂。上辅导班的时候自己啥都不懂,一知半解都谈不上,老师讲上半天有什么用,不过是抄一些题回来罢了,还花钱花时间打击信心。
另外,不要满足于会做,要考高分就要臻于做熟。像400题,许多考得高分的人也不见得能拿130+的分数,但我做400题,除了10月份刚开始两套还磕磕绊绊,后来熟练了,400题我也套套拿它140+。至于真题的难度,不是我吹牛,我根本瞧不上它,考场上我一小时四十分钟就做完了,可惜我也没拿满分,两年都是错了个填空题,得分146。那个填空题,我把一部分写成了lne,老鹰e老鹰e,lne不就等于1么,当时就愣是没继续化解。事实就是这样,哪怕答案是1,你写的答案是sinπ/2,老师也是不会给你分数的。所以说,再自信也要检查,考场的心态和平时的心态是不一样的。再次强调,要学最基础最本质的东西,这样就能融会贯通,就能轻松拿高分,死学难拿高分,就算拿了,那也带着侥幸,也是由于真题实在简单,考完两个月不看还得全忘光。
2、英语
我第一年英语考得不好,48分,根本原因是自己复习不到位,尤其作文没怎么用心复习,草草弄了个模板,抨击社会问题的那种,结果考场上考的是美味又有营养的火锅,我的模板完全没法用,最后花七十分钟写了个垃圾作文,连翻译和完形都没来得及做就听到下课铃了。
二战,我痛定思痛,广求良方,倾注了大量精力复习英语。效果是明显的,这次考了77分,这个分数我还不满意,我的目标可是85分!我可以自豪地给大家介绍我的经验,而且深信我的经验是有用处的,适合大多数人,而且总结了包括我在内的几个人的失败教训。
成功的背单词方法是反复背,力求尽快循环一次,循环多次则记住。不要用那种针对每个单词的每个意思都举例的单词书,试图在句子里文章里记单词的思路是对的,但那样的单词书是行不通的。那样的单词书,就算你每天花两个小时背单词,循环一遍也要两个月,忘得永远比记得快。
每天拿出半个小时猛背单词是必要的,由于要下决心攻克英语,我每天花一个小时狂背单词,把那种就算三个月不看也铁定认得的单词划掉,剩下的反复背,二十来天循环一遍。用的是星火的巴掌大的单词书,后来结合新东方的核心词汇,有些词汇新东方会举例,例句是真题里的句子,结构相对比较复杂,因而我找了个笔记本,把这些例句都抄下来,常看,翻译,熟练得跟背住差不多,看到开头就能把下半句说出来。另外记一些易混词,如sacred,scare,scarce,易混词放在一起才好记,才记得牢固。
王若平有一本长难句分析,简直太好了,分各种类型的句子一一解析,是去年一个考上道口的兄弟推荐的。我前后做了二遍,有些结构复杂的句子自己还摘到本子上反复分析,第二遍后的结果就是信心爆棚,第一次开始不怕长难句。
然后把1998年开始的近年真题找出来,留出最近三四年的考前演习,其余的除了作文不写,其它都做一遍,然后再进行一遍地毯式精读,把文章中的生词都查出来,把文章的所有难句都分析清楚结构然后翻译之,那些结构精彩自己写作文也可模仿的,就摘在笔记本上,还有那些句意很好的也摘出来,比如讲环保的,审美的,教育的,考到类似题材的作文完全有可能用上。
以这个复习思路把张剑的黄皮书基础版搞定,先做一遍,然后地毯式精读,查出每个不认识的词汇,摘出结构好或句意好的句子,搞明白难句结构,翻译之。
然后是星火的阅读。同样方法。有人用新东方的阅读。我感觉那个文章太难了,有许多超纲的生词,不喜欢。星火的可能做不完,不要紧,能做多少是多少。一般我早上背单词,下午复习英语。做四篇阅读加一篇新题型和一篇翻译要一个多小时,然后再地毯式精读,这样六篇文章累计要花三个下午。
翻译不要满足于看懂,觉得能译出,要实实在在写出来,译成一句正常人能看懂的话和一些语言片段是不一样滴。
作文考前五十天左右开始准备。
语感强了,对英文的写作模式有了了解了,新题型排序之类的就不难搞定了。复习新题型要琢磨,为什么这一句跟着那一句而不是另外一句,能读懂的文章会明白意思是连贯的,顺序好排,有时文章读不太明白,那就要靠一些结构上的暗示来推测了。比如,以“however”开头的一句肯定不会是文章的第一句,再比如,文章介绍一个人物时,总是先全称,后来就简化或者以代词代替等等。
之所以我说英语去报个基础班或强化班是有好处的,是因为班上的老师确实能发现一些规律,正确答案和错误答案会有一些特点,这种特点使你在不得已的情况下如读不懂文章的情况加大猜题的几率,不过这不是最主要的。主要的好处是,假若你在八月之前获得了这些被辅导班老师大肆吹嘘的技巧,你可以在随后几个月的练习中,撇去其中的一大半,撇去这些垃圾经验的过程中,你会有自己的语感,有自己在心里总结的但又嘴上明确说不出来的一种感觉,这种感觉使你做题的正确率得到提升。前面的词汇记忆和长难句分析使你读文章无碍,再加上这个,你就能真正提高英语阅读能力的同时做对题。
考前的模拟,07、08、09、10年四年真题,作文不写,其余在2个小时内做完,70分满分,我得到的平均分在64分,想想那种完形阅读新题型加起来只错3分的感觉吧,对自己自信心的提升是无与伦比的,这都得益于不懈的词汇背诵、长难句分析和翻译、文章精读。以我的感觉,文章必须精读,大量的泛读是不适合准备应试考试的。不过光有精读的劲头也是不够的,要穿插着做些泛读,在尽可能短的时间里搞明白文章大概内容,临近考试要通过泛读来演习。
当然,为了考试,为了提高速度,真正考试中的文章不是每个句子都需要读的。但也决不像辅导班所说的,每段只读一两句就能做对题。一般而言,论述完毕再举例的段落结构,举的例子一定是为了佐证论述的,所以,那种问例子为了说明什么的题,不管例子后来的文章有多少内容,都不要管它,例子前面论述的句子说明什么意思,例子就是证明什么意思。不过,如果出细节题,例子本身的内容就可能需要读。
我习惯的做阅读题方式是先看题干,从题干中获取文章的议论对象等信息,对题的类型有个大概认识,基本上,常常的,一段对应一个题,最后一个是综合全文的主旨题,那么,读第一段后就做第一题,读第二段后做第二题,读三四段然后做三四题,然后读最后一段,综合全文意思,做最后一题。从前我是一股脑把文章读一遍再做题,不会做了再返回去读文章,做得很慢。
至于作文。前面的复习环节一定摘了不少好句子或短语或出彩的词汇,结构好的句子就自己学着模仿造句,将其糅合进去,意思好的句子多背一些。我背了很多句子和段落。关于环保题材的句子是最多了,背了个够,正好今年的作文用得上,今年的两篇作文俺四十分钟就搞定了,质量如何且不说,先不先时间上就是胜利。切忌不要搞那种恶俗的模板了,一个兄弟四六级都考500多,按说英语水平不是太差,可惜他为数学和专业课花了太多时间,英语作文草草弄了个模板,最后考了47,连调剂都没得机会。之所以人们常常说北京压分东北放水,我分析,一个主要原因就是北京的模板老师会直接砍死,东北的模板老师还会给你不太寒碜的分数(仅仅是不太寒碜而已,绝不会是高分)。毕竟客观题部分是没法浮动的,浮动的就只有作文这个主观题了。
当然,模板不要,还是要弄个类似模板的东西的,文章起承转合,要举例,要过渡,要总结,架构性的词汇短语要准备,这样的词汇很多,尽量挑些高级的,不要用那种被用滥了的。比如,在一篇文章里我摘到这么一句“consequences follow from this,of course,some of which are that…”这就是用来引出前面的原因导致的后面的结果的,做架构性部分很好。后来我又不喜欢这种了,因为一个200字的小作文,这种结构性词汇不应太多,否则就会显得文章太空洞无物,有凑字数之嫌。不要吃排骨,只有骨头没有肉,要吃红烧肉,实实在在。
查文章生词的过程中,翻字典会发现一些很好的词汇,尽管不是大纲词汇,也值得摘下来记忆之,比如circuitous曲折的迂回的,rampant猖獗的,ailing有病的处境困难的,作文完全有可能用上。另外,以self,wise,omni,re,over,等构造的复合词作文太有可能用上了,统统收录之。
另,我还背了二十篇新概念三的文章,是在六月前背的,后来放弃了。作用到底几何不好说,可能没有明显的作用吧,费时倒不少。
做题的顺序,习惯先完形后阅读后新题型,然后作文,翻译留在最后,翻译通常得分不会太高,即便时间不够放弃它也不会放弃太多分数。上来就先写作文的人不在少数,我是不习惯这么做。还有很多人先做阅读。去年我也是如此,但恐怕遇到难的文章会使人乱了方寸的,完形的文章相对简单点,所以今年先做完形,心态很好。
说说一战时考场上的糗事吧。当时拿到卷子我先去看作文题目,一看见那盆火锅第一反应是火锅的单词不会写,不祥预感弥漫全身。然后翻身回去做阅读,一篇文章看了七八分钟愣是什么都没看懂,放弃之,做完第二篇第三篇再回头做第一篇,三篇阅读就耗费了一个多小时,做完第一篇时一看时间已过去那么多,瞬间紧张,然后,然后,我就抑制不住的sj了,裤裆里一片湿感,当时也不知怎么会这样,可能是腿夹得太紧了,反正脑袋嗡的一下,有种梦中掉下悬崖的那种失重感,仿佛脑袋连思考的功能都丧失了,变成了一颗大土豆,所有的状态都不在了,老师在旁边来来回回走,那种液体的味道传了出来,生怕她闻见,崩溃极了,最后二十分的题(翻译和完形)完全没做就下课了。下课后我跑去厕所,用铅笔刀割断了内裤扔进手纸篓,不断意识到辛苦复习一年就这样栽在英语上,要不是几个研友一起回去,哭的心都有了。
3、专业课
专业课因人因校而异。考人大那年我考了95,刚过线,不过人大的题真是不好答,自觉要是中央财经的题自己怎么也能拿个105。东北财经的专业课我考了114,也不算高,排在我前面的几个都没有下130的。总之,专业课要以报考的学校出题风格为指导来复习,真题是王道。好的学校专业课往往没有重点,几乎全是重点,所以,把握重中之重的同时要开展地毯式复习,一个死角都不能落下。现在各个学校的经济学都逐步加大计算题的分值和难度,对计算题要多准备。
4、政治
政治是特殊的一门课。由于基础及天赋的差异,不同的人对政治的评价大为不同。这使得我的政治复习经验可能只适合与我相类似条件的人,不过我认为大的方法对大多数人应该都有借鉴意义的。
有些女生惧怕政治这门课,因为她们从初中开始学这门课就是死记硬背,说她们一点原理上的东西都没学着是过了,但确实没学到太多是真实的情况。在我看来,这不是她们在学习政治才遇到的问题,死记硬背的学习方法学任何课程都难以学到精髓。
不管对于什么条件的人,政治都是不需要报辅导班的,报了有害无益,这是真话。其实复习政治最为简单。只需如此如此,且听某即刻道来。
政治从10月份开始完全来得及。需要准备的资料是红宝书,近五年的真题一套,马哲和政治经济学的课本,考前的辅导班预测题,如陈先奎的三十天三十题是我最爱的,即可。很多人喜欢用任汝芬的序列一当做课本,瞄过几眼,感觉那书比红宝书放入了太多东西,故而未加采用。红宝书就是指定的权威参考书,为什么要用别的书呢。尽管红宝书的编排不很好。马哲和政治经济学一些需要理解的部分,在红宝书上删除得面目全非难以透彻理解,所以要准备课本以备查阅。如不放心,非要八九月份就开始政治复习,那就看马哲和政治经济学的课本好了。
警告:1600题,2000题,2100题之类辅导班推出的题,一律不要做。正如一位前辈的评价:这些题就是面容姣好而内心丑陋的女巫!一朋友的口号是“搞定女巫!”结果他没有搞定女巫,反被女巫搞定了,可惜了我在考研路上认识的最好的朋友之一,当时我也是态度不坚决,故而没有反对他的做法。现在我态度十分坚决,就是这些题一个不要做。
10月开始政治,是这样的。大致浏览下,了解下这门课大概考些什么,然后拿出真题,试着做其中两套的选择题。就算你还没开始复习,50分的选择题也能得一些分,最好的同学甚至能得三四十分,因为这门课我们从初中一直在学。做题不是为了看能得多少分,而是对真题的出题风格有个感性认识,死记硬背的题大概考些什么,剩下的需要稍微理解的题又是怎么出题的,带着这种理解,拿出红宝书来看,邓论和形势政策两部分不需要细看,其它的细看,什么根本啦灵魂啦精髓啦,都用彩笔标出来,可能考多选的部分记个m,可能考单选的部分记个s,就这样弄一遍,大约二十天的工夫吧,稍微放几天,再琢磨琢磨真题,然后再来一遍,寻找新的可能的考点,顺便把上次划出的重点重点看,有些易混的不妨做做笔记,还有毛概里面的历次会议和毛主席的各个著作的要点,因为灵魂精髓根本之类的实在太多了,其实这些东西可能只考一两分,可能一分都不考,但无论如何都得复习到,不怕一万就怕万一。
马哲需要理解的要理解透,红宝书看不明白的就看课本;政治经济学部分,红宝书删除了很多,不容易看懂,那就看课本,因为有些可能的计算题,计算超额剩余价值利润什么的,还是要看懂才行。
搞了第二遍之后,对选择题部分应该有些印象了。选择题就是这样,不需要背它,有印象就能做题。对于那种一个问题对应三四点的,要么出大题,要么多选,在书上看这部分的时候,要用心体味下它的三四点之间的关系,往往这些东西是有内在结构的,作为错误选项人为加进的部分融入不了它的结构,就容易被排除。
然后,在自己安排的政治复习时间,不要占用其他科目的时间,开始自己总结大题,大题的特点鲜明,如辛亥革命失败的原因,意义,等。近两年真题考过的应该不会再考了,不必总结。
总结大题的方法是,遇到一个可能的考点,自己大致描述下题目,然后把要点列出来,三点就是三点,五点就是五点,这些要点就是答题的骨架,骨架搭好了,不遗漏要点,这道题的分数就拿到了一半。每个要点再展开了详细说一句,最多两句,不要啰嗦,这是骨架上附着的肌肉。考试的时候就答这骨架和肌肉,再结合自己的理解附着点脂肪,这道题拿8分没问题。
马哲部分不用总结大题,政治经济学部分也不用,形势政策也不用。这样总结下来大题,应该有百十来道。考前二十来天会有辅导班出的预测题,比如我喜欢的陈先奎三十天三十题,预测的题目很多,但总归是自己地毯式总结的大题更多些。其中的马哲原理部分,理解及运用就用他总结的好了,还有政治经济学可能的大题。其他的大题就是他的结合你自己的来背。背的方法就是背骨头,肌肉看上几遍到时自己也能写得出,到时再自己发挥加脂肪。
考前半个月,把红宝书拿出来,再看细细看一遍,前一阵看的东西有些忘了,这次是重拾记忆的。重拾选择题的印象记忆。
时事政治部分,考前也会有辅导班的预测题的,三十天三十题上就有,虽然不很多,但命中的概率很大。不像有些辅导班,生怕遗漏了什么要闻,连很多自然科学界的发现、发明和某次伊拉克人体炸弹袭击死了多少人都列出来,没必要。
要说一句,三十天三十题不是简单的三十题,是三十个大专题,每个专题下面还有几个小题,这样算下来就有一百来道题。
按我的方法,你觉得有必要报班吗?完全没必要。报班是很累的,还花那么多钱,花钱倒其次,时间耽误不起。
总结:去年的政治我考了71,选择题应该是40+,也就是说我的大题只得了可怜的30分,这与当年的大题复习方法有关,当年大题我没有系统总结,也没背三十题,而是背肖秀荣的最后四套卷,每套卷5个大题,所以背了20个大题的骨肉脂肪,结果最后一个也没考,都是自己考场临时发挥的,要不是自己看了三遍红宝书,就是临时发挥也发挥不了多少,拿不到高分是必然的了。今年我选择题的复习思路没变,就是根据真题风格看红宝书划重点。而关于大题,我自己总结了很多,再加上背先奎兄的题,再次强调,内容很多,只背骨头,多看几遍肌肉。今年政治考了82,选择题不低于41分,这决非侥幸,就算他再出一套题俺也能拿这个分数。
补充一点,有的人划重点纯粹是为了划而划,划完了你问他讲的是什么,他不知道,这是不对的,即便花花绿绿划满书也毫无用处。正确的划重点方法是,读到这个句子,读一遍之后确认它是重点,画下来,做上自己熟悉的标记,然后再读一遍,再继续,这就是真正在重点部分重点照顾,有实质的收获。
反观那些以2000题之流复习选择题的,也有考70+的,不多,更多的人是60来分甚至50来分,何况他们比我的方法付出了不知多少时间精力。相较之下,孰优孰劣大家该一目了然了吧。这个调查以教室里的朋友们为样本。
好了,就是这些。有机会再补充吧。感谢大家的支持!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收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