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负债成本 与低投资收益失衡困局
“要解决对外资产回报远低于对外负债收益率的问题,一方面还是要加大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因为国际经验表明直接投资虽然风险更大,但长期而言收益率远高于固定收益证券投资,另一方面要对外商在华投资实行国民化待遇,对原来的一些税收方面等优惠政策要取消,促进外资企业和中资企业的公平竞争。”张斌表示。
但他认为,不管是对外资产和负债的总量还是结构问题,最根本的解决之道仍然是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一是减少经常项目顺差和对外新增资产,尤其是减少外汇储备资产增长,进而减少对外净资产的快速增长;二是减少基于人民币单边升值预期的短期资本流入;三是放松人民币单边升值预期对私人部门海外投资的制约,扩大私人部门的海外投资。”
去年2月份,笔者曾在一篇文章中提出,高额外储已成为中国经济的一项沉重负担。当时的观点是,以人民币中长期对主要货币升值20%计,中国当时的外储将损失4800亿美元,中国人过度节俭并输出储蓄,注定是连本金也无法收回的亏本买卖。有读者朋友提出一个反驳,意思是外储是用美元表示的,不管人民币升值多少,1美元总是1美元,不存在什么损失。当时由于忙于他事,对这一问题没有细想下去。
没想到一年多以后,关于升值是否会导致外储损失这一问题,在官方两大部门之间引发了一场争论。发改委经济研究所张岸元先生不久前指出,近7年来的新增外储由于汇率的变化损失了2711亿美元。随后,外汇管理局回应称人民币升值不会导致外储损失。外管局的观点是,汇率变动导致外汇储备折算成人民币的账面价值变动,并不是实际损益,也不直接影响外汇储备的对外实际购买力。由此看来,外管局所给出的理由和去年那位朋友的论据基本相同。
那么,这两种观点之中,到底谁有道理呢?在外储不兑回人民币的情况下,这种损失就真的只是账面损失吗?我们不妨先从一个鲁滨逊式的案例说起。
假设地球上有甲乙两个部落,甲部落生产粮食,乙部落养羊。为互通有无,两部落之间按100斤粮食对1头羊的比例进行贸易,双方都能消费到合意数量的粮食和羊,没有盈余和赤字。如果年年如此,这个游戏就可以永远地玩下去。
假设现在甲部落的生产技术因某原因而突然提高,原来的等量投入可以生产200斤粮食,如双方消费不变,且相互贸易数量和交换比率保持不变,那么,甲就只能把剩余的粮食储存起来,这些粮食可能用于未来进行消费升级,比如酿酒,100斤粮食酿酒1桶。假如乙特别喜欢超前消费,对美酒急不可待,这样,在保持原贸易平衡汇率不变的情况下,提出向甲另借入100斤粮食,甲放弃当期对酒的消费,而乙提前享受到了美酒,双方在欠条上写下“乙欠甲1只羊”。100年以后,乙欠下甲100只羊。
可以想象,如果乙的生产率一直不变,那么这个游戏终究会有崩溃的一天,因为乙对甲的欠债会越积越多,最终无法偿还。为保持贸易平衡,使双方贸易能继续下去,这时双方坐下来商量调整交换比率,比如说,1只羊换50斤粮食。因为1只羊换到的粮食减少了,乙为了弥补过去100年超前消费的错误,只能大幅减少对自己产品(羊)的消费,把节省下来的羊偿还给甲。由于双方的交换比率现在是50:1,100只羊的欠账对应着5000斤粮食。
这样,从表面上看,甲还是拥有100只羊的债权,看上去丝毫无损。然而由于粮食升值,这100只羊对应的粮食只有5000斤了,即甲的债权只有5000斤粮食了。假如,当初在欠条上记下来的不是“乙欠甲100羊只”,而是“乙欠甲10000斤粮食”,那么,就算是现在双方的交换比率发生了变化,甲的债权不变,仍然是10000斤粮食。
这时甲追悔莫及,当初为了获得“乙欠下甲100只羊”这张欠条,付出了10000斤粮食,到头来,这100只羊却只对应着5000斤粮食,白白亏掉了5000斤粮食。问题出到底在哪儿呢?显然,这个欠条是关键。
如果将甲乙两个部落换成中国和美国,那么,汇率变化导致外储损失就是明摆着的了。一方面,中国由于是后进国家,劳动生产率的增长速度比美国快,要让两国贸易游戏能继续玩下去,人民币升值是必然。另一方面,现阶段中国储蓄大于消费,而美国消费大于储蓄。比甲国更不幸的是,在现代经济中,一国的过剩储蓄无法以实物形式储存,中国不得不向美国输出资本。然而更不幸的是,输出资本却只能以美元来计价,也就是说,他注定只能开立“乙欠甲100羊只”这样的欠条,而无法订立“乙欠甲10000斤粮食”这样的合同(经济学上称之为本币有“原罪”)。这样,本币升值之后虽然贸易条件大大改善了(以前要100斤粮食才能换回一只羊,现在只要50斤),但此前所积累下的债权以美元来表示,丝毫没有发生变化,但所对应的本币数量却出现了大幅减少。
今天,我们所积累的大量外储大部分是当初出口换来的,虽然美元还是当初的美元,但它已经远远低于当初用于出口的等量商品的目前价值了。从这个鲁滨逊式的实物经济模型下可以发现,外储损失与汇率直接相关,而与是否转换成本币无关。另一个例子,我相信更有说服力。在布雷顿森林体系下,1美元价值为1/35盎司,日元、马克按各自含金量与美元挂钩,汇率固定。1971年8月,美国尼克松ZF宣布美元与黄金脱钩,其结果是金价上涨,美元瞬间贬值15%,日元、马克对美元升值,这时候,虽然日本和德国并未将其外储转换成本币,但其持有的美元的含金量却出现了实际的下降,损失绝对不是什么账面上的,而是实实在在的。
当然,在实物经济和金本位下,这种交换比率或汇率变化直接导致外储损失,更为直观,但今天纯信用货币条件下的人民币美元汇率问题,本质而言与此是完全相同的。在实物经济下,“外储”对应的价值是实物,在金本位下,外储对应的是黄金,而在今天的纯信用货币条件下,外储所对应的应该是当初创造这些外储的实物。
当然,承认人民币升值导致外储损失,并不是要以此为由来否定人民币升值。这种奇怪的逻辑只是一种掩耳盗铃式的思维。恰恰相反,货币要反映经济的基本面,特别是反映长期内不同国家之间劳动生产率的相对变化。如果本国的劳动生产率提升速度持续高于外国,拒绝本币升值,只会积累越来越多的贸易盈余,这种盈余累积时间越长,累积的存量越大,到了不得不升值的时候,其导致的损失就会越大。
相反,如果我们动态地调整汇率,控制住作为流量的贸易盈余,那么外储的存量就不会出现失控式膨胀。在动态的升值过程中,贸易条件改善的收益还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弥补存量外储的损失。否则,资本输出时间越长,数量积累越多,本币升值压力也就越大,而一到升值时,其所导致的损失也就越大。
问题:
中国对外贸易是否出了问题。
如果你认为出了问题,请问出了什么问题。
如果你认为没有问题,你认为我们下一步是否维持现状或对现有操作进行强化,现有体系的好处在哪里。
如果你认为出了问题,请问情况有多严重,可能导致什么后果。
如果你认为出了问题,请问是什么原因导致了问题。
你认为解决目前问题是否可能,有何解决方案。
提示:
文中的举例(黑体字标注)是否恰当?
如果恰当,请问他想说明什么问题。
如果不恰当,请问你有更好的举例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