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提问 悬赏 求职 新闻 读书 功能一区 真实世界经济学(含财经时事)
3819 16
2005-01-28
BEAR

经济学是解释人类行为的科学。科学是指出可观察到的规律的存在条件的可被证伪的学问。解释是指行为被准确地推测,是在指出的可观察的条件下,行为出现的机率大于零。机率愈近一,解释力愈强。条件愈松,解释能包括的行为愈多。因为所有选择都是个人做的,所以所有的行为的基本单位都是个人。为保证人类行为一定能被解释,经济学有三个不证自明的公理: 1.没有个人可完全预测未来。 2.每个人总有一些物品是缺稀的。 3.任何情况下,个人都已经做出行为最大化自己的财富。

经济学研究有三个层面: 1. 己知胜负准则,判断人类行为的变化————主要是研究资源配置与收入分布的改变。 2. 己知竞争规则,判断它如何影响胜负准则。 3. 解释竞争规则的产生规律。

经济学家做四种事: 1.找出真实世界的行为的规律。 2.指出这些规律成立或不成立的可观察到的条件。 3.建立一般化的理论。 4.修正或放弃被观察证伪的理论。

基本理论 1.价值是个人对行为的主观判断。它是行为的受人喜欢的部分(内心享受)与不受人喜欢的部分(内心不快)的净效果。不同个人对同一行为有不同的价值;一个个人对不同的行为也有不同的价值。因此,根据第二及第三公理,每个人都愿意放弃某些物品,去取得更多的另一些物品。这意味着,若有货币,则所有物品的价格都可以用货币单位量度。只有未有行为之前的预期价值折算成目前的价值,才对行为的改变相关。对象无价值。过去的行为的价值不影响未来的行为的价值,是对目前选择关无的价值。价值是不可观察到的,单纯是经济学家脑中的概念。

2.物品是有胜于无的目标。经济物品是多胜于少的物品。自由物品是其增加不引起边际价值与成本增加的物品。产是有竞争性的经济物品。经济物品是物品的子集。财富是经济物品的子集。产是财富的子集。时空,包装及内容都使物品不同。所有的物品都不同,都是唯一的。但不同的程度对物品的分类很重要。这直接影响需求曲线的描绘。物品是可以观察到的。

3.缺稀是所求大于能取得的经济物品的情况。它的存在,意味着社会中不可避免的竞争,以及选择时不可免去的成本。社会是指一人以上,生活有交集的世界。根据第二公理,缺稀一定存在,从世界起源直至世界末日。社会中的竞争是社会各成员的物品竞争各成员支付的意愿。对个人,它是取得物品的方式。对社会,它是资源配置与收入分配的方式。竞争规则决定了行为的胜负。

价格理论是将所有行为的约束都化成价格,用需求定律去解释人类行为的理论。需求定律是说,若追求某个物品的行为的代价上升,这种行为就会减少,取得物品的量就会少,反之会上升。需求是指愿意支付代价取得物品。欲求是指想取得物品,不一定想支付代价。对一个物品的需求,是指在单位时间内,愿意为取得不同量的物品,分别愿意支付的代价;或在不同的代价下,意图取得的量。

价格是对物品在边际上愿意支付的最高代价。因为第三公理,愿意支付的代价,会因为要最大化财富,而等于实际付出的代价。因此价格是可以观念到的,实际上支付了的全部的,各种各样的代价。价格指相对价格,不是指一般物价水平,而且总是折算成现价来算,因为有时代价不是同一时间内付出的,利息就要考虑。

要使价格成为人类行为的唯一约束,第一要任何直接影响需求的因素都不准改变。不是它们在现实世界不会改变,而是经济学家在这个理论中不让它们改变。也就是说,若影响需求的因素明显地改变了,我们的分析就要造个新的。第二任可直接影响价格的因素都要考虑。第三,价格改变后,引起其它因素改变,这些因素又引起需求的改变,这些其它因素也全要考虑。所要考虑的,是什么因素重要,什么不重要。无法免去的,对行为有明显影响的因素重要。

物品的量在需求定律中指需求量,不是指成交量。成交量是可以观察到的实际交易了的数量。需求量是意图取得的数量,是无法观察到的,只存在经济学者脑中的东西。根据张五常的说法,量有两类:质的量与委托的量。质的量是指质地的等级。委托的量是指用一个与买者所需求的无直接关系的量。需求量可以是其中一类,也可以是两者的合并。

因为需求量无法观察,所以往往要用上边际的理念。它是说,在单位时间内,多取得一个额外的物品,额外的价值或收入就会比不取得时少,于是愿意为取得额外一个物品所付出的额外代价就会少一点。通过对行为的改变的观察,我们可以判断企图(即需求量)的改变————是木要多点还是少一点。在解释中,只要干脆地推测出行为的改变就可以了。例如:若天下大雨,甲就会早一小时吃午饭。

又因为人人都只知自己的需求量,不知他人的,所以市场的需求的价格弹性是观察不到的,算不出来的。它也是一个只存在脑中的量。我们往往要用代替品的数量与支出结构等方法去猜。例如一些古董,可以叫价叫到只留下一个买家,而价格是天价。又例如除了rh-的血都不能要的病人,愿意付得高的代价得到这些血。

假设一块市价为300万的土地的单位时间内的私产权为一物品。以时间为量,以市价为价。一次过买下这土地永久的私产权,代价是300万。分三十期付款,每次买下土地私产权的三十分之一,其付出总数往往因为有利息,要大于300万,但其现价仍是300万。永久租用,可以有无限手业主,每月付租金,所买的是每月的私产权,一直付到永远。其总租金数比分期付款还大,但现价还是300万。土地的大小有价,土地的位置有价,土地的内容有价,土地的私产权有价。这四种价对应不同的量。重点是什么样的价,要对应什么量的量。

市价的决定,是由很多人讨价还价形成的。因为我们看到意图的需求量,我们是无法观察到所谓的均衡的。均衡也是一个只存在经济学者脑中的概念。考虑一个最极端的情况:在一个市场中,有十个人在一起,任何一个人可以立限成为买家或卖家而没月额外代价,一个不能同时是买家及卖家。若一开始有三十件物品,只有一个卖家,卖家有十二个,其它每人有两个。若另外九人中有一个认为卖家给出的价比自己的估的价值高,他就放弃买的行为,开始去卖,出的价会在卖家与自己的估价之间。因为竞争,市价就被拉下来了。第一个卖家要减价。这样下去,买家与卖家的人数与物品的市价,都会因各自对物品价值的不同而决定。市价则是十个人的平均的边际价值。在考虑了交易费之后,任何市场都是均衡的。因此是否均衡,可以不理。

在这里不得不说边际理论。它是说在单位时间内,得到某物品的量愈多,愿意为取得额外一个单位的物品的代价愈小。在市场交易中,价高者得,是取得了自己最大利益,售出者得到了至少等同自己售出物品价值的收入。

(未完。另外我会不停地修正原文。)

收入理论是关于行为的收入的理论。这个理论的重要性在于所为行为都在且已经最大化财富的情况下,行为如何跟随对收入预期的改变而改变。不同的收入下,我们要做不同的成本与价格分析。所以这是所有行为约束中最先要考虑的。在所有的行为解释中,假设没有第三公理的,都是错的。费沙说,收入是行为解释的阿尔法与欧米伽。这是一百年多前的话。如今的分析,要从产权结构,即制度开始说起,因为制度决定了收入的形态。制度分析即产权结构分析。这是后话。重点是收入或财富,加上产权(竞争),加上交易费用,是所有行为解释都必须要考虑的约束。在这三者之上,以成本或价格的角度去分析,是悉随君便。两者的分析不同,结论却应当一样。现在说一下收入理论。

财富是一切被人认为有价值的事物,它是经济物品的子集。资产是任何可以带来未来收入的东西。资本是资产的市价。财富于是等于资本加全部收入的现值。一生的财富要对应一生的全部收入;一年的财富要对应一年的全部收入。一人的财富要对应一个人全部收入;一家的财富要对应一家的全部收入。目前的财富要对应目前预期的全部收入;过去的财富要对应过去那时预期的全部收入。这些不能搞乱,否则分析最大化时就可能出错。

收入是价值的实现。在做了一个选择之后,会有一连串的事件或行为发生,这些行为的价值分布在不同的时间段上。在这些行为或事件完成了或被经历了之后,它们的价值----对行为的的主观判断----行为的受人喜欢的部分(内心享受)与不受人喜欢的部分(内心不快)的净效果----才被「享受」到,经验过,才被「实现」。因此,收入发生在不同的时间上。而收入的现值,未来乲价值或收入往往要折算成现值,以给目前的选择做参考----以解释行为的改变-----只有预期的而不是实际的(过去)收入决定选择。

这收入是「真实的」收入。而名义的收入----以货币单位量度的收入,要涉及货币理论。课本一般用实际购买力来定义真实收入,那是因为收入发生在行为之时或之后,所以对收入的量度,往往是看行为的代价----这是生活的成本(cost of living)----死亡所放弃的价值。这是支出。它反映实际的生活水平。根据第三公理,只要边际代价还小于边际的收入,行为就会持续,并在两者相等时停止。而一生的收入,肯定等于一生的支出。这样,我们就可以用生活的成本来作为量度收入的方法。生活成本是可以观察到的。在没有通胀通缩时,我们可以直接用货币支出来做为真实收入的量度,因为货币收入中除了用于消费的----这种行为立即使收入发生(消费是实现收入的行为),余下的就是投资(也是储蓄)----放弃目前收入,企图增加未来可能的消费的行为----这样的预期收入可折算成现值。于是所的货币收入,这时都可以算成支出。一旦有了通胀或通缩,才有了真实收入与名义收入之分。因为货币购买力的改变,同等量的货币的支出,已经不等表示同等程度的生活水平,进而不能表示「真实的」收入。有关收入的量度问题,就说到这里。

利息是未来价值现去现今价值的差,它是全部的收入,不是收入的一部分。任何时候都有利息。没有货币与交易费用,只要仍有市场,就能计算利息。利息总是正数,因为有存在投资机会与及人对及时行乐的不耐。根据需求定律,未来生活愈受保障,实时享受的行为愈少。而求量是不同时间的收入,分别实现这两个收入的价格的差,即边际上愿意对立限享受付出的最高代价,就是利息。除非人是不老不死的神祇,否则人总是愿意付一个价早点享受----所谓两鸟在林,不如一鸟在手。另外,若世上已无投资机会,说明所有行为的额外回报,已经等于行为的额外成本----世上已为可改进之处,世界已经完美且不朽,或资源已经用完,热寂到来。所以,一日人注定会死,世上并不完美,世界末日没到,利息就是正的。因此,利率与财富同时为正或负。一个时期内的负利率意味着这个时期利息比前一期的少。负财富意思是这行为减少财富总量。根据第三定律,预期有负利率,是不去会投资的。结果出现了负财富,是「消除预期出错的代价,高于预期出错的损失」,依然是符合第三公理。

利率反映的是资源的配置。它往往要有市场才能算出。利率上升,说明投资的平均回报率上升。资源就会进入利率高的投资项目。有通胀,就有实质利率与名义利率之分,根据第一公理,我们不会知道到底通胀率----货币购买力下降的程度----究竟是多少,所以预期的实质利率=名义利率-预期通胀率----我们是不能完全猜中预期实质利率的。

如果有借贷市场,消费与投资可以分开来进行---先花未来钱是也。虽然每人的消费的先后与每期的量的不一样,但一生消费总量总会等于其预期收入。为了最大化收入,必须选择一个总收入最大的职业。在竞争下,所有职业的总收入都是一样的。不过一些人眼中的财富,在另一些人眼中不是,若所有财富都能方便地用货币单位量度,有市价,则所有名义收入都会相同。

所有的价格,收入,与成本,都是与价值有关的。主观价值的基础,决定了这些量不能直接观察到,而不得不以其它的量间接地去量度。现在说一说成本的理论。成本的理论是将所有人类行为的约束,都化成成本,单以成本的角度去看行为的理论。因此,我会以成本的角度重新看上面提到过的一些理念。

成本是不得不放弃的选择中最高的价值。例如去abc三地玩,一次只能去一地。这样去a的成本,就是放弃了b或c中,价值最高的那一个,加上去a的费用。只要b仍大于c,去a的费用也不改变,无论c如何改变,选a的成本不改变。行为a本身的价格的改变,不影响行为a的成本。但做行为a的费用会影响。

如果选甲,使得不得不放弃的另一选择乙的一连串的后续事件都不得不放弃,这些预期中的乙的后续事件的价值,都要折算成现值,算在乙的价值上。行为有成本,因为成本是在缺稀情况下的选择造成的,而对象没有成本。有看书与用书打狗的成本,也用吃下书本的成本,但没有书的成本。这是经济学的语法。过去的行为的成本,不影响对未来的选择,这种沉没成本与其说是无关的成本,不如说不是成本。根据第三公理,成本是要最小化的。

现我们将第二公理与需求定律放在一起用成本的角度考虑,以找出价格与成本的关系。价格就是成本,成本就是价格。这就是价格与成本的关系。以取得不同量的物品为选择,不得不所放弃的最高价值,就是愿意为实行这个选择所付出的最高代价。设世上只有两种物品。对于一个人,取得一个物品a的价格是失去两个物品b,这意味着他最多愿意为取得一个物品a而失去两个物品b。因此,选择取得10个物品a的价格就是放弃20个物品b的价值,也就是取得10个物品a的成本。取得物品的成本是由其价格决定的。在竞争下,两者必定相等。而竞争在任何情况下都存在。

现在我们看一看传统上说的各种常见的成本是什么意思。

生产物品a的成本,或者说,雇用物品a生产要素的成本,是不得不放弃的,将生产要素作其它使用,例如出租,或出售,或生产其它物品的价值中,最高的那一个。而生产要素的价格,决定了其生产的成本。因为竞争,对于个人,生产某个量的物品a的成本,会与由其它方式取得这个量物品a的成本相等。

生活的成本,是放弃了的死的价值,加上生活的费用。因为死没有收入,所以数值上生活的成本是生活的费用。死的成本,是放弃了的生活的收入,加上死的费用。当生活的费用大于其收入及寻死的花费时,自杀就会发生。重要的是因为收入不是指货币收入,费用也不是指货币支出,所以自杀的人按货币计可贫可富,但在经济学上,他们的财富必然不高于零。

保持某个量的资产(例如存货,现金,可收帐目,知识,名气,权力等等)的成本,是指放弃了的持有更多的资产能够带来的收入(例如更多的销售收益,更多的快乐),加上保持这个量的资产的费用。保持某个量的资产的成本,就是资产的价格----资本。

增加资金以用于投资某行动的成本(cost of <rasing> capital),这其其是选资金使用的成本,它是放弃了现时消费的的收入,加上用于其它投资其它行动中所能得到的最高的回报。对一家公司而言,因为资金来源是股东与借贷机构,所以这个成本,包括了发行股票,手续与借贷利息(这不是行为的利息,而是行为的利息的一部分)的代价。

交易成本(transaction cost)不是指交易时放弃的选择的最高代价。它不是成本。它应该译作制度费用。它是指建立,保障,及执行权利的费用。它在一人世界不存在。它是各种制度出现的原因。它也因此不是对个人而是对人与人的互动而言的。律师费,军费,兵役等等,都是因为在竞争中,人要取得维持权利所要支付的费用。一个制度改变的最大的交易费用,在于说服在新制度下,有损失的人改变。若预期在新制度下得到利益多于损失,改变就会发生。因为第一公理,预期错的大有人在。预期的费用,是制度或交易费用的一部分,叫讯息费用。

租值,是从使用资产中得到的收入,也是放弃了的,不将资产它用或出售的价值----即继续使用资产不改变行为的成本。任何行为都没有盈余(profit)的预期,因为它是不可预期的收入。当一个行为的收入减去它的成本(包括租值),往往是零。

现在消费而不作投资的成本,是放弃了的未来的收入----利息。

生产理论是研究选择生产这个行为的有关理论。生产是指使用资产产生收入的活动。生产这个行为有价值,有成本,价值与成本都是对生产者而言的,是指预期中的生产的价值与成本。非预期的,过去了的生产没有价值也没有成本。

生产的成本由产品的价格决定,不是由原料与工资及利息决定,因为以生产者的角度看,买家最多愿意支付的代价是价格,是买家的付出,是生产者的收益;没有足够的收益,将资产投入生产不如去做其它投资,例如放款。对于特定的产品,在生产效率不改变的情况下,价格不会改变(因为这时收入与人口都不会改变,需求也不会改变,这我在交易理论时再论),所以对于生产者而言,能在生产上所能够得到的最大收益是固定的。如果他选择生产而不是去做其它的事,他的回报,必须至少等于他做其它活动中所能够得到的最大回报。也就是说,他的回报,必须至少等于选择生产的成本。选择生产的成本是放弃了用资产从事其它活动所能够得到的最大回报。生产者的收益减去他的回报,就是能够承受的最高的,生产开始后才会有的「生产某种产品成本」,即所放弃了的,不生产这种产品而生产另外一种产品所能得到的收益。因为生产技术(生产效率)是固定的,所以资产的价格也是固定的;这样产量的选择就是回报除以平圴单价与平均单位成本的差。如此生产的规模就定了下来。在所给出的前提下,所谓的经济规模效应易容实现。

分析到这里,我们看到,生产技术不改进,价格不会改变,成本也不会改变,生产者除了产量,没有可以选择以增加自己的财富的。现在我们放开不准改进技术的部分约束,不准改良产品本身,只准改进生产效率。这样的话,为了增加自己的财富,生产者所能选择的又多了一种:在不现实规模效应的情况下,减少生产某物品的平均单位成本。这技术的改进对分析生产而言是个困难,因为改进技术本身也是一个生产活动。现在我们只分析技术改进后对生产的影响。有关技术的改进,我们只要知道它会在带来的额外利益等于改进的额外代价时停止就可以了。

生产某产品的平均单位成本下降,会影响三种东西:供应,生产者的回报,及平均市价。因为供应者不知增加供应的影响是多少,他会一直生产,直到他不愿再生产,即额外的生产不得带来正回报为止。有两种情况会使产量上升时回报下降:一是平均市价下降(假设需不改变),二是边际成本上升。这两种情况决定了新的产量,这时边际回报是0。但是一旦技术改进,产量上升,生产人口的技术也在改,生产人口的平均单位成本也在下降(例如生死亡率下降,存活率上升),人口的产量也在上升。这使得社会的总需求是增加了的。需求增加的结果是使某物品的平均市价上升,生产者的回报上升。这是说,某物品产量上升,有使得它的平均市价上升及下降两种倾向,发生的时间不一定是同时,但我们可以放在一个时间内去研究,样下升与下降的先后就无关重要。最终的产量的结果,要看某物品的平均价格上升与下降的程度。

到目前为止,我都假设所生产的都能卖出去。这并不真实。但我们可以这样看,只有卖了出去的才能使生产者不退出生产。而有关交易的理论我才讨论交易问题。生产与交易要分开说不容易,为了表达上与研究重点上的好处,我还是想分开说。

以上的生产理论还不完整。但我先说到这里。在这几天打了二十多小时字后我太累了。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全部回复
2005-1-28 20:07:00
精彩啊!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5-1-28 21:16:00
说得简练而且实在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5-2-4 18:08:00
基本概念和理论概括得清楚、明了,要是能结合具体事例进行具体说明就更好了,欢迎同样热衷于经济解释的bear朋友能一起来讨论、交流。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5-2-4 23:46:00
俺去告诉他。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5-2-12 19:36:00
連錯字都不給我改正一下?不要緊,修訂版總有一天會出的。全版總有一天會有的。至於具體的例子,我要另外在使用概念造理論時才說。但我可以加一下設例去說明觀點。設例是用來說明而不是支持觀點的假設例子。實例卻必須是真的東西。而我的能力,至多將前人的理論有條理地放在一起。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点击查看更多内容…
相关推荐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