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的很好,但忽略了当时居民稳定收入能力和赋税比例以及消费水平。一、资料里所提到的民夫用工并非每年都有工程可做,大部分都是农闲时的副业,仅作为贴补家用或响应国家的强制征召(这其实是无收入或低收入的)。当时的百姓,按成分应当分为:城市手工业者、小商贩、自耕农、佃户。收入水平相对都不是很高,大部分农民缴税后仅能维持温饱水平,因明朝不受商业税,所以大部分城市人口还是能有些盈余,但也不多。二、中国古代税赋较重,不仅有国税、地税甚至还有当地父母官自行加征的税额,对于百姓来说就更加苦不堪言,相对于账面收入,可支配收入实际也非常可怜。三、消费水平较高,明朝中叶由于引进大量粮食作物,实际上是缓解了当时的粮食危机的,但要记住当时的衣食住行并不像今天这般易得,而是需要长久产出乃至有极高折损率,故而在面对相对低价的房价时,才会出现购买力不足的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