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读一位网友在雪球上的留言,看到了在中国股票界很出名一位邱姓名人为《证券分析》写的导读。我不知道这篇导读是一般性的导读文章,还是已经成为了《证券分析》译著的一部分(我个人不读译著)。联想到我曾经写文章讨论过他的《价值投资者如何止损?》,所以决定破例读一下这篇导读文章。
果然,整片文章体现了他深层思维混沌、文字功夫不高和价值投资理念不成熟的问题。总之,这是一个错误百出的文章。单独这么说,一定有很多人不服气,那么,我就具体分析一下。
对于他的文章——《价值投资者如何止损?》,我写过一篇文章,现在看当时自己的观点也还不够深刻。对于这篇文章,首先是文章题目与内容严重脱节。其次,价值投资者词典里没有止损这个概念。我们读国外著名投资家的任何作品,你都不会发现“止损”这个词汇。就我所知,巴菲特在一次谈话中提到过1次,谈的还不是价值投资,所以在价值投资体系中根本就没有止损这个词汇。也就是说,邱先生根本就没有掌握价值投资的语言体系就在那里乱发言。
再看看他为《证券分析》写的这篇导读。从文章结构、语言水平、投资知识方面都存在非常大的问题。背后还是反映了基础知识薄弱,文字功底差和思维逻辑的不清晰。
这是一篇导读的文章,本应该详细介绍《证券分析》的基本思想、组织结构以及对投资者的教益,但可惜的是这些内容被塞进了不少与本书无关的私货。而导读的名字又叫《为什么价值投资适合中国》,纵观全文也没有做为什么时候适合中国的论述(又是文不对题)。如果按照这篇文章承担的任务,应该首先解析《证券分析》这本书的核心内容,如内在价值以及财务分析的侧面、流程及其意义。然后还要分析中国股票市场的现状,解决为什么价值投资也可以在中国的市场上获得成功应用的这个题目中提出的问题。但是,全篇是胡扯一通,却没有这些核心内容。《证券分析》一书中有很多导读文字,睿智的读者可以专门读一读,看看那些杰出人物是怎么写导读的——没有对比就没有伤害嘛。
而且,该文在知识上也存在非常多的问题。
如,原文有“纵观全书,格雷厄姆最主要的投资思想有三个:安全边际、市场先生、以实业的眼光投资。”首先,将三者称为主要的投资思想属于定位不准确,这一点可以参考巴菲特的说法,巴菲特将这三点称为格雷厄姆的三大贡献。用“思想”这个词汇,说明作者的文字功底非常差,我怀疑他是否了解“思想”是什么意思。另外,市场先生是格雷厄姆在《聪明的投资者》一书中提出的,格雷厄姆在《证券分析》一书中并没有提及。全书中出现过一次,还是在别人写的导读中偶尔一提。这说明邱先生将两本书的内容搞混了,或者他就没有认真阅读过《证券分析》。
再如,原文有“有些人把格雷厄姆的价值投资方法简单地归结为片面强调低估值的“烟蒂投资法”,其实他们忽视了格雷厄姆的投资思想产生的大背景是在大萧条之下。”且不说这是一句前后不搭的大白话反映了作者深层思维混沌。也说明作者对《证券分析》一书的来龙去脉并不清楚。《证券分析》出版时间是1934年,初稿成稿并与出版社签订合同的时间大致是1931,而内容则是他20年从业和从教的总结。该书的基本内容来自1926年他重返哥伦比亚大学教书以后的讲课内容。格雷厄姆设计书的内容并作为课堂讲稿,然后由多德做笔记和整理图表,最后成书的。格雷厄姆的证券分析方法实际上在他初入华尔街就开始应用,并因获得非常好的效果而崭露头角。在大萧条之前,美国股票市场非常火热,但是由于存在各种制度问题以及很多公司经营者爱隐匿资产(与现在的公司经营者爱吹牛,爱描绘一个美好前景完全不同),所以即使在大萧条前的牛市阶段,格雷厄姆依然可以证券分析的方法,找到NET-NET类型的股票。
再如,文章中有“我一直认为投资的三项基本要素是估值、品质和时机。”既然为价值投资基础教程写导读文章,就要谈价投。且不说这三个要素在词性上不具备并列条件(还是文字功底差和深层思维混沌),估值改成价值还可以。就单说投资的要素,看看格雷厄姆对投资的定义,根本就扯不上“品质”和“时机”。品质很重要,但是它属于估值过程中的一个考虑因素。在《聪明的投资者》一书第14章,格雷厄姆为保守投资者提供了7个选股条件,除了对价格限定的PE、PB两项外,其它5项都是讲的公司质量。即便是后来出现的现金流折现模型这种估值方法,计算过程中的增长率就体现公司质量,同时折现率也体现公司质量(质量差的公司用高折现率,质量好是企业用低折现率)。所以,公司质量是估值的一个因素,根本不配与估值并列。另外一个叫“时机”,这个就更离谱了。文章中没有解释为什么时机是基本要素,但是价值投资是非常反对择时的,它的理念主要看价格与价值的关系。如果不是指择时,而是指一些突发事件提供的时机,这到可以接受,格雷厄姆也提倡。价值投资家们也有好的实践案例,如巴菲特在色拉油事件后投资美国运通。但是将这种偶发事件提供的投资机会作为一个基本要素,其分量远远不够。这种投资在一位投资人投资业绩中的贡献远远比不上摊薄成本这个技术方法。
文章中问题重重,不忍卒读,也不再一一列举了。但是该文还是赢得了一片叫好之声。问题在哪?记得一位网友曾经问过我一个问题:为什么每个大V都有一群粉丝。我的回答是:1)没有一群粉丝的那不叫大V;2)每个人的崇拜者,在知识水平上都低于被崇拜者。所以,我们说在我们眼里很多骗术很低劣,但是为什么还有那么多人受骗?因为被骗入的智商不如骗子或智商虽然高于骗子,但是被拿捏住了某一个弱点。所以,对于很多低劣的文章,叫好声不断并不是一件奇怪的事情。
我个人秉承了自己在专业上只读外文书籍的一贯作风,在2013年转价投后,也不读国内人士写的投资方面的文章或书籍。这本身并不是一种偏见,而是基于事实的一种选择。由于立国之后,很多年没有走向正轨,后来又强调经济而放弃了人文道德的建设,导致很多人非常浮躁,根本就不会踏实做事。另外,价值投资已经提出了数十年,该说的内容那些杰出投资家都说了,直接看他们的东西就可以。
所以,对于价值投资者要读什么样的书?我认为格雷厄姆的2本是基础,辅以多尔西和卡拉曼的书,外加费雪和施洛斯以及巴菲特的信与谈话就足够了。这些书要读原著,实在不行读译著。国内股票界名人的书要小心。
当你将国外投资家的东西读了很多遍的时候,你会发现国内很多人的提法,在这些杰出人物的书中或谈话中根本就没有出现过,那时候你就要多个心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