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经济学人 二区 学术道德监督
4671 23
2011-06-06
On the Road: Access to Transportation Infrastructure and Economic Growth in China

Abhijit Banerjee, Esther Duflo and Nancy Qian

(Preliminary Version)
March, 2009

This paper estimates the effect of access to transportation networks on regional demographic
and economic outcomes in China during 1986-2003. It addresses the problem
of endogenous placement of networks by exploiting the fact that these networks tend
to connect historical cities. Our results show that proximity to transportation networks
have a large positive causal effect on per capita GDP growth rates across sectors. While
we interpret this as the effect of the transportation network per se, it could also be the
effect of proximity to a communication line between two big cities. These benefits appear
to reflect increases in aggregate production rather than displacement of productive firms
to be near transportation networks.

==============
感谢shfe提醒,这篇工作论文2004年就在北京一次会议上讨论过(最初的创意应该早于2004)。7年多过去了,依然没有发表。

不过,其中的创意和方法,值得关注。当然,大量的数据收集和距离计算是有助手们完成的。其中一段致谢是这么写的:

“We thank Zhichao Wei, Gongwen Xu and the large team they assembled for invaluable help in data collection; and Giovanni Zambotti for computational assitance with ArcGIS.”

本文使用了16个省353个市县(1986-2005),其中最大的特点是:用本地(市或县)到古代商路的最近距离作为本地到最近铁路距离(当代)的工具变量。

其中“商路”图见本文图1,由1860年的主要商业核心城市加四个通商口岸为基点,商路图大体呈十字形,中部地区由蜘蛛网状连接。

欢迎大家发表评论意见。本文数据,如果此文发表到QJE或者AER(我说假如),估计数据会上传到网站的。这些数据本身将给后人提供不少的研究便利。

为什么我们近水楼台,却没有得着月亮?《经济研究》和《中国工业经济》等杂志刊登过基础建设(包括单独的交通基础设施)对经济增长的影响,但没有使用过类似的方法。

与此文间接相关的,如《中国的三大都市圈:辐射范围及差异》和《建设用地使用权跨区域再配置》。 这些论文使用了地级市数据,并计算了每个城市到三大港口(天津、上海和香港)的距离。
=====================================
对于有见地的回帖给予论坛币、经验、学术水平等指数的奖励。欢迎大家积极参与!
附件列表

On the Road.pdf

大小:295.78 KB

 马上下载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全部回复
2011-6-6 13:23:00
顶!
还没看文章,但是从摘要来看,感觉工具变量的选取确实有新意。然而要证明的问题(路网和经济增长间的联系)实在是意义有限、新意有限,不知道是不是因此影响了文章迅速发在QJE/AER上面。。。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1-6-8 22:11:21
IV用的挺有趣的,不过我的第一感觉是交通对应的应该是贸易,如果因变量换成贸易出口之类的也许更好解释也更有说服力。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1-6-8 22:29:10
eiri 发表于 2011-6-8 22:11
IV用的挺有趣的,不过我的第一感觉是交通对应的应该是贸易,如果因变量换成贸易出口之类的也许更好解释也更有说服力。
相比于出口,内部贸易与交通更契合,但数据无从入手。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1-6-8 22:32:08
小看了下论文,发现一个小TYPO。
个人不能发表有2个问题:
1,IV有些问题,因为过去的那些发达的贸易城市,现在还是不差。IV的EXOGENEITY有点弱。
2,2SLS不显著。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1-6-8 22:50:11
5# eiri
草稿嘛,typo很正常。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点击查看更多内容…
相关推荐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加微信,拉你入群
微信外可尝试点击本链接进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