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提问 悬赏 求职 新闻 读书 功能一区 真实世界经济学(含财经时事)
1000 1
2011-06-06
从任何一个理由来看,中国大陆城市之中,没有一个能比上海更能承受起建设国际金融中心的“光荣与梦想”。然而,如此宏大的理想,却很可能因小小的龃龉却步,比如个税。不要小觑个税这一环节,每年官方主办的陆家嘴论坛,虽然没有进入议程,却都会谈及这一话题:今年上海金融服务办副主任徐权就无奈表示,“一些金融业高管认为上海的个税太高了,与香港、新加坡比没什么优势,吸引不了人才、机构的聚集。”而在非公开场所,诸多沪上外资金融人才提得最多的要求,据说也是个税。
       乍看起来,金融业作为镀金行业,“钱”途可嘉,缘何发愁?原因在于,国内最高高达45%的个税之下,以薪酬作为主要收入的金融业高管收入大为打折,不少人比例纳税比例可能超过40%——工资中一小半领了也是“白领”。与此同时,高昂的税收并没有对应相应的社会福利,内地医保、社保等诸多优惠对于外籍雇员来说无缘享受——近期中国可能要求外籍雇员缴纳社保费,但是自愿还是强制仍旧未见明晰,很难断言利好抑或加大成本。
      对比之下,香港工薪最高税率仅为15%,新加坡最高税率则不超过20%,社会福利却不可同日而语。于是,我们看到越来越多高管化身“两地飞人”:每周工作日出现在上海一到两天,其余时间在香港抑或新加坡,力图使在中国大陆时间不超过纳税183天红线。
      另一方面,上海人才之渴并未缓解。不少金融机构表示招聘不到合适人手抑或薪酬成本加剧,反过来迫使不少业务尽量安置在香港。近期罗兰·贝格公布的上海金融景气指数显示,对比整体指数22%的年均复合增速,金融人才比起其他指标增速乏力:2010年同比仅增长1.1%,同比增速大为放缓,高管以及研发人员更是结构性缺乏。
     机会在哪里,资本就在哪里。2011“全球金融中心指数” (GFCI) 显示,伦敦、纽约和香港排名前三,上海首次上升第五位,与东京并列。从伦敦以及纽约的经验来看,这两个地方最高赋税都远远高于香港,也没有针对金融业人员的税收优待,但是其营商环境优质,能吸引来诸多机构、人才。目前, 纽约拥有77万金融从业人员,占总人口3.5%;香港有35万,占总人口5%。相比较而言,上海拥有的金融从业人员不足20万,占总人口1%。由此可见,比起赋税的局部效应,整体环境的改善也相当重要。
      对于上海等以金融业为未来发展重心的城市,当下应该积极尝试探索“金融特区”的形式。从改善经营的便利性、规则的有效性、监管的透明性、资本的自由流动性等领域入手,进行税收、人民币国际化、法律等实验。如果上海能藉此营造宽松友善的经营空间,那么自然会吸引更多机构,也为高端人才带来更多机会,这比起个人所得税的一时一地的减免更具有全局意义,也更具有可操作性以及公平性。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全部回复
2011-6-6 13:35:00
分析的很好,作为即将闯荡上海的人,受用。。。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相关推荐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