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休闲区 十二区 跨学科讨论区
649 0
2022-06-24

教育部发文,题目是《教育部科技部印发意见要求规范高等学校SCI论文相关指标使用》。

  这个消息马上上了热搜。

  主要原因呢,同学们其实心知肚明,疫情发展的这段时间,有关高福院士发表SCI论文450篇的各类消息,充斥着网络,也充满了质疑。在这个时机,教育部发文,表示将规范SCI论文,无疑对于净化学术空气,有着指导性的作用。也将对长期以来,学术圈的灌水造假现象,造成一定的“震慑”。



  对于教育部的这项《意见》,相信许多同学深有体会。许多科研机构和高校,确实存在着“SCI论文相关指标片面、过度、扭曲使用等现象”,因此,需要矫正!



  目前在各大高校,无论是学生的学位授予,或是教授的职称评定,以及人才聘用、个人奖励,都与SCI论文挂钩,有直接关系。其实,有一个现象,在国内的高校中长期存在着,许多高校,教授们在评定应聘者时,只能看论文,对于应聘者的真实能力、研究成果,教授们无法客观作出评判。换句话说,SCI论文至上的原因,就是因为简单高效,内行外行都能看懂。一些高校的领导,学术水平还不如硕士研究生,怎么去评价别人的学术水平呢?不看SCI论文看什么呢?坚持论文标准,是普通年轻人出头的唯一机会,年轻人有机会,才能实现新老交替,维持新老平衡,科学界才会有活力。

  取消SCI论文至上,更多同学担心的是:

  这样一来,会不会变相助长学阀、圈子等其他不良风气,没有进入圈子的青椒,恐怕将会更加寸步难行?更多同学,可能会放弃学术研究,反而觉得攀关系更加重要了,抱住一个大腿,同行基本都搞定了!



  是的,高校SCI论文至上,有许多的负面影响,这确实需要改善。但是呢,对于目前的同学们来说,SCI论文至上又无疑是比较公平的一种评价方法,如果要破除SCI论文至上,必须同时出台更具备可操作性的评价方法,要不然,大家都会去找关系走后门讨领导喜欢了。因此,必须完善专家信用和监督体系。整套生态都得有,不能只改一部分,那么又会有漏洞了。

  目前来看,无论是高校,还是科研机构,或者是在校研究生,SCI论文,就是一把衡量大家学术水平、研究水平的标尺。同样以高福院士为例,正是因为在SCI国际刊物发表论文450余篇,才助推他获得了这样高的地位。如果没有论文作为辅助作用,一个年轻人,如何获得上升空间呢?

  是的,如果说不把SCI当作标准,那就要拿出一个新标准,对于搞基础理论研究的高校和同学来说,论文是很重要的,就目前而言,SCI作为标准不是一个最坏的事情,最坏的事情,其实是为了发SCI而发SCI,这个,是需要杜绝的!



同学们,对此,你的看法是什么呢?谈谈吧!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