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经济学分析的哲学基础在于个人主义的逻辑,市场经济的发展立足于原子式的个人理性。著名“看不见的手”原理正是道出了每个人的自利实现整个社会福利最大化的真谛。但是,最近的学习分析,让我重新开始思考以下几大问题: 1、原子式的个人主义在东亚文化圈内是否能够顺利低成本的实现?大家都知道我们亚洲人尤其是我们中国人的家族观念是深深镶嵌在灵魂深处的,从祖辈那里直接作为一种文化习惯而在血脉就继承下来了。亲缘、血缘、地缘直接影响着其中每个人的行为方式,也影响着每个人的成长成才。而自改革开放以来,市场经济的稳步推进却不断的在挑战传统中国的缔约结构和缔约方式,人们之间的相互信任在经济社会的转型时期受到了极大的冲击,而ZF在政策引导、方针指向方面似乎也并没有太多关注传统中国深厚的文化积淀。使得原本事宜立足家族式非原子化的发展方式,受到了来自市场纯原子化经营的冲击。似乎我们现在进入了一种被动丢弃传统,而现代化契约精神尚未确立且不知未来能否最终确立的境地。可以说法律的疲软与诉诸制度的高成本,让人们在这个混乱的阶段重新开始寻找新式合约,结果却发现可能找回来的恰恰是之前被动丢弃的。辗转反侧以为能够换得新生,却发现原来灵魂深处的依赖始终难以实现彻底变革。
2、市场风险的加大,你会依赖谁?当我们面对这个问题时,我们首先想到的肯定是自己的亲朋好友,这些由于信任而带来的力量支撑直接让我们越过法律制度给我们个人带来的安全保障。市场不确定越是增强,越让我们卷缩在家族内部。虽然,外面的风景很精彩,赏风赏月很清雅,但始终让我难以排解外面的风险给我带来的不确定感。社会资本、社会网络成为了制度体制不能难以消除的市场风险的堡垒。谁能把抵抗市场风险的信心建立在制度依赖上呢?
3、亲缘、血缘或地缘是否就与市场机制不相容?首先个人的盲目推测,认为市场机制与非人格化的因素未必就完全不相容。大家都知道,日本的企业很多就是家族制的,且经营的一直很好。难道可以说日本就不是一个市场经济国家吗?我个人认为,不论是所谓的市场经济,还是计划经济,且社会福利落实到这个国家的民众才是第一要务。同样,不论是家族制企业,还是基于完全按照市场原则构建的现代企业,其目的都在于提高社会资源的使用效率,让参与经营与参与就业实现很好的匹配。所以,从这个角度讲,日本式的发展模式相对于美欧式的发展模式更加适合于我们。(当然也没有人直接说过,我们参照的就是美欧式的企业组织和市场发展模式)。
当然就经济绩效和生产组织方式的选取这两者之间,值得讨论还有很多。但是不论是家族制,还是原子式个人主义,其目的在于提高社会产出和经济绩效的,但有一点不能忽略的是,我们必须在我们已经具备的文化、社会基础之上,往前进,而不是一位的斩断旧的一切,重新树立新的一切。殊不知,旧的肢体容易被斩断,但旧的文化习俗与传统规范很难在短时间内实现彻底毁灭。再说了,我们为什么要去“毁灭”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