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经济学论坛 三区 微观经济学
1405 1
2011-06-09
价格是供需的平衡点,商品量(商品是需求的表现形式,商品量不超过需求总量,超过需求总量,就不能成为商品)在找寻与需求的平衡中,在最大商品利益的市场规律作用下,通过价格调节,寻找出商品销售完毕后,能满足最高价格的最小需求量;即需求消化商品量能提供的最高价格。稳定的价格是供需平衡后的量化表示,如果供需平衡被打破,出现新的供需关系,通过价格调节或是价格平衡点的找寻,形成新的供需平衡。价格具有找寻供需平衡的杠杆作用,其找寻平衡是通过销售速度的变化,围绕最大商品利益目标而形成的。以大米销售为例,由于人们食用的特点,购买大米表现出一定的食用、储存周期,即人们通常是按周或按月购买大米,而不是一次购买完毕。对于大米销售来说,表现出销售的定期流量。如果大米增产,只有降价才能销售完毕,根据定期的销量,合计大米全部销售完毕所需要的时间——与生产周期相同。如果销售速度快,不到下一个大米产出季节就销售完毕,价格就是偏低,利润遭受损失,通过涨价调节供需平衡;如果销售速度慢,到下一个大米产出季节还不能销完,会造成库存积压,未销售大米的成本将消损利润,价格偏高,需要降价调节供需平衡。在市场经济的全面竞争环境下,未销售的大米往往会压在个别经销商身上,所以,库存积压几乎不会全面存在。在市场垄断的情况下,价格高、销量小、销售速度慢;价格低,销量大、销售速度快,垄断者根据最求最大商品利益的目标,动态调节价格、利益与库存的关系。从有无库存的经济性分析看,市场经济的方式对社会更有利。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全部回复
2011-7-20 08:06:16
学习了,谢谢分分享哈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相关推荐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