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提问 悬赏 求职 新闻 读书 功能一区 真实世界经济学(含财经时事)
1446 1
2011-06-11
一、银行对金融期货期权参与度提高带动国际衍生品市场迅速增长
2007年,由于美元的大幅贬值及次级贷款危机,导致国际金融市场剧烈震荡,国际金融期货与期权市场在风险规避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更多的机构投资者特别是国际知名银行越来越依赖于金融场内期货期权市场规避风险,从而带动了国际期货期权市场规模飞速增长。美国期货业协会公布的资料表明,2007年全球场内衍生品成交总量达152亿张,较2006年增长28%①,增幅创2003年以来新高。2006年全球场内期货与期权交易量比2005年增长了19%,而2005年、2004年的成交量仅分别增长12%和9%②,全球场内衍生品市场在金融期货期权的引导下进入了快速发展期。
图1 全球场内衍生品交易量增长速度(2004~2007)
数据来源:FIA网站
国际期货市场格局也随着世界经济格局的变幻而孕育着深刻变革,美国期货期权市场的霸主地位有所巩固,而亚洲期货期权市场首次超越欧洲成为全球第二大的期货期权交易市场。2007年,美国场内期货期权市场全年交易量达到6137.20百万张合约,较2006年增长32.93%,占全球的40.41%,亚洲新兴市场国家期货市场成交量超越欧洲市场,成为仅次于北美的全球第二大衍生品交易地区。而欧洲期货期权市场成交量达到3355.22百万张合约,同比增长25.46%,但仅占全球的22.09%。③
2007年,传统的场内股指、利率、外汇及股票期货及期权的成交量超过了140亿张合约,占全球期货及期权合约成交量的91%,与2006年相比增长了28.1%,而这还没有将如信用违约指数期货等新型期货品种计算在内,可以说金融期货与期权已经占据了全球场内衍生品市场的霸主地位。2007年全球场内股权类衍生品(包括指数类衍生品和单个证券产品)的总成交量达56亿手,增幅达到26%,占全球场内衍生品总成交量的64%;利率衍生品的总成交量达37亿手,增长率达到17.14%;而场内汇率衍生品近年来连续保持着高速的增长,增长率高达39.43%,成为除个股期货外2007年增长速度第二快的品种,而2006年外汇衍生品的增长速度也高达43.59%,而2005年的增长速度为57.06%④。诚然,国际外汇市场的波动剧烈和美元的持续贬值是汇率期货期权快速增长的主要原因,但外汇业务无疑是国际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的重点,场内外汇衍生品成交量的持续快速增长,也从另一个侧面说明商业银行对场内金融衍生品的参与程度不断提高。
  二、金融衍生品业务已成为国际商业银行重要盈利来源
在国际上,金融衍生品业务已经成为商业银行表外业务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现代商业银行业务经营呈现出三大发展趋势:从单一的金融产品向金融产品多样化转化;从信贷业务收入为主向中间业务收入为主转化;从货币管理为主向信息管理为主转化。而商业银行表外业务的发展正是这三大趋势的集中反映。
上个世纪80年代以来,西方商业银行表外业务以惊人的速度迅速膨胀,特别是全球金融衍生品市场(场内与场外市场)的蓬勃发展,使得以金融衍生品业务为重要组成部分的商业银行表外业务迅猛发展。花旗、美洲等28家国际知名大型商业银行的表外业务份额已经从1982年的48.5%,上升到了1998年的76.8%;日本商业银行近年来表外业务以年均40%的速度递增;德国商业银行通过表外业务获得的利润占总利润的45%以上;瑞士银行的表外业务盈利占总盈利的60%~70%⑤。这些都说明表外业务正逐渐成为国际知名商业银行的主要利润增长点,未来发展前景不可小觑。
商业银行表外业务有利于自身增加收入、分散风险、提高自身核心竞争力,同时还可以满足经济主体日益增加的金融服务需求,提高货币资金的配置效率。目前,国际和国内公认的表外业务包括三大类,分别为担保类业务、承诺类业务及金融衍生品交易类业务。金融衍生品业务是指商业银行为满足客户保值及自身头寸管理等需要进行的货币和利率的远期、掉期、期权等衍生交易业务。当前国际商业银行参与的主要衍生工具包括场外交易的远期利率协议、货币互换等,以及场内交易的外汇期货及期权、利率期货及期权、指数期货及期权,黄金等各种商品期货及期权交易。
  三、OTC衍生品市场内在缺陷促使国际商业银行参与场内交易
20世纪末,OTC金融衍生品市场的快速发展得益于国际商业银行之间的激烈竞争。国际商业银行之间白热化的竞争态势使得传统的信贷业务无利可图,从而很多银行将业务的重点转向OTC金融衍生品市场,OTC衍生品业务作为一种新的利润增长点被越来越多的商业银行用于替代传统信贷业务。同时,OTC金融衍生品业务也可以作为传统信贷业务的重要补充,国际商业银行开始越来越多地运用OTC金融衍生品进行资产—负债管理(ALM),以降低筹资成本与解决到期日不匹配问题,降低银行信贷风险敞口,提高商业银行在传统信贷业务上的竞争力。因此,商业银行无疑是OTC金融衍生品市场上的主要参与者,并且很多国际商业银行在OTC金融衍生品市场上充当做市商。近年来,国际OTC金融衍生品市场风险事件频发,OTC衍生品市场流动性不足、定价效率不高、透明度较低、不易监管以及风险控制不力的固有弊端展露无遗,从而使得更多的机构投资者特别是银行机构将衍生品业务的重点逐渐由传统OTC市场转向效率更高的场内衍生品市场。
OTC金融衍生品市场自身的特点决定了其风险传染性极强,做市商积聚的大量头寸和相对于资产的高重置成本比率,造成了OTC衍生品市场上脆弱的市场平衡。在OTC市场上,一旦一家大型做市商出现风险事件,多米诺骨牌效应就会导致整个市场的轰然崩溃,其他做市商亦无法独善其身,美国次级抵押贷款市场便属此例。由于发达金融市场管理当局无法对OTC衍生品市场及业务开展情况进行有效监管,使得这种脆弱平衡更加难以为继。衍生品业务属于商业银行表外业务,这本身就使得以传统资产负债表为基础的银行监管工具不再有效,更主要的是OTC衍生品市场不像交易所市场,交易所可以控制风险的蔓延,投资者保护基金可以降低风险事件对于投资者的影响。近年来,国际OTC市场的衍生品设计极为复杂多变,已经使衍生品作为高效率管理工具的作用发生了裂变,使得金融衍生品的风险度量与控制更加难以实现。因此,近年来特别是近一两年来,随着风险事件的频发,国际OTC衍生品市场交易的增长速度在逐步放缓。
国际清算银行(BIS)发布报告显示,2006年下半年全球场外(OTC)衍生品市场成交增速较上半年显著放缓。报告显示,2006年下半年全球交易的各品种OTC衍生品合约的名义价值为415万亿美元,同比增加12%,而上半年的增幅高达24%。各种产品中,利率衍生品市场的成长率从2006年上半年的24%下降到下半年的11%;外汇衍生品市场增速从21%减速为5%;权益类衍生品增速由17%降低为10%;大宗商品类从18%减速为9%⑥。OTC金融衍生品市场交易增长速度的放缓与场内金融期货与期权衍生品交易量的快速增长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说明国际金融机构,特别是商业银行正在将衍生品业务的发展重点由场外转向了场内。
  四、避险、自营、理财成为国际商业银行期货期权业务发展重点
国际商业银行参与利率期货或期权交易对其借贷资金风险头寸进行保值。由于在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利率市场化程度较高,波动性较强,因此商业银行需要参与利率期货交易对其风险头寸进行保值。由于利率期货交易的流动性要远远高于场外OTC市场上的利率远期交易,因此,目前很多国际商业银行都青睐于利用利率期货交易对风险敞口进行保值操作。而欧洲美元期货便是商业银行参与最为广泛的利率期货交易品种之一。同时,商业银行还可以在汇率期货或期权市场对其外汇风险头寸进行保值操作,在黄金期货或期权市场对其持有的黄金头寸进行保值避险操作。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全部回复
2011-6-12 21:22:05
支持中国衍生品市场发展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相关推荐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