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方日報專訊】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佛利民在《亞洲華爾街日報》撰文,狠批特首曾蔭權(相關新聞 - 網站)放棄了本港賴以成功的「積極不干預」政策。這位以主張自由市場經濟而聞名全球的學者,在題為「香港模式已死」的文章中直指,放棄了「積極不干預」政策後的香港,不再是自由經濟的閃耀象徵,他更憂慮港府會對經濟作出過分干預。
特首辦發言人回應時則覆述曾蔭權上月底在中文大學的演辭,指「夏鼎基的務實經濟政策成功為香港今日的發展奠下基石,過去三十年,港府緊守審慎理財的政策不變,不同的調查也顯示香港是最自由的經濟體系,但積極不干預這五個字本身有點矛盾,而大市場、小政府是更準確的形容。」發言人強調,上述發言已清楚解釋了政府的立場。
佛利民在文章中,開宗名義對本港放棄「積極不干預」政策表示失望,他更以諷刺的手法指「積極不干預」政策違背了公職人員「干預別人事務的本能」,故曾蔭權放棄香港賴以繁榮的基石,雖叫人傷感卻又並不讓人感到驚奇。
他在文章中駁斥曾蔭權早前有關放棄「積極不干預」政策的辯解,指曾所謂的「只想在市場出現失衡時,政府可適時作出回應」之說站不住腳,因曾忽略了一個事實:市場即使會出現失衡,但市場永遠能早於曾蔭權作出回應行動前,已自行調節。他續指,很多時候市場上的失衡,其實正是政府的過分干預所致。
佛:香港模式已死
他續指,「積極不干預」政策令香港社會變得富裕,有能力承受因政府錯誤投入市場而導致的經濟損失,他亦相信香港即使放棄了「積極不干預」政策,經濟也將因中國的富強而繼續得以發展和增長,香港未來依然繁榮富庶,但不復再是自由經濟的閃耀象徵。
這位自由經濟的倡導者,在文章中高度讚揚港英政府年代的前財政司郭伯偉,指郭的自由放任經濟政策,為「積極不干預」政策奠下基調,並取得豐碩成果,使香港由二次大戰(相關新聞 - 網站)後人均收入僅及英國四分之一的貧困小島,蛻變成九七年回歸之時,香港的人均收入幾可與英國看齊的金融中心。而郭的繼任人夏鼎基,正式把郭一向奉行的政策定名為「積極不干預」政策,可惜到曾蔭權手中,「香港模式已死」。
他又指,香港的成功,是驅使中國與及其他地方偏離計劃經濟,轉為讓企業自主、市場自由調控的重要因素,而該等國家或地區均因此而享有快速的經濟增長
《亞洲華爾街日報》香港模式的夭折 2006年10月06日09:51
Milton Friedman
這種情況終於發生了。香港的「積極不干預政策」太好了﹐以至於無法持續下去。它同政府官員支出他人金錢和干預他人事務的所有本能背道而馳。香港現任行政長官曾蔭權(Donald Tsang)在上個月宣佈放棄推動香港走向繁榮的積極不干預政策也就是意料之中的悲哀了。
真正令人吃驚的現象在於﹐半個世紀以來﹐他的前任一直在抵制徵稅或干預的誘惑。儘管英國的經濟制度曾頗具社會主義色彩﹐但作為英國殖民地的香港卻實行了自由放任的資本主義政策﹐這在很大程度上要歸功於英國人郭伯偉(John Cowperthwaite)。郭伯偉於1945年被派往香港從事財經工作﹐並在1961-71年期間出任香港的財政司﹐他已於今年1月21日去世。郭伯偉支持自由放任的經濟政策是出了名的﹐他甚至拒絕收集經濟統計數據﹐擔心這會給政府官員以增加干預的藉口。他的繼任者夏鼎基(Philip Haddon-Cave)提出了「積極不干預」一說﹐用以描述郭伯偉的做法。
他的政策取得了巨大的成果。第二次世界大戰後﹐香港是個非常貧窮的小島﹐人均收入僅為英國的四分之一左右。到1997年香港回歸中國時﹐香港的人均收入已同英國基本持平﹐儘管英國在同期也經歷了高速的增長。這充分證明了自由的巨大生產力﹐證明了當人們能自由追逐自己的利益時他們能取得什麼樣的成就。
香港自由放任政策的成功是鼓勵中國大陸和其他國家放棄中央集權控制、更多依靠私有企業和自由市場的重要因素。其結果是﹐這些國家也都嘗到了經濟高速增長的甜頭。我認為﹐中國的最終命運取決於大陸向香港路線靠攏的速度是否比香港向大陸路線靠攏的速度更快。
曾蔭權堅持說﹐他只是希望政府在「市場機制明顯失調時」不會袖手旁觀。這裡忽略了一個事實﹐就是如果存在「明顯的失調」﹐市場將會在曾蔭權採取措施之前很久就把它們消除了。更重要的是﹐過於積極的政府反而會帶來明顯的或不太明顯的「失調」。
半個世紀的「積極不干預」使香港的富裕程度足以消化大多政府濫用權力的不當干預。僅僅是慣性就會使干預的影響依然有限。雖然改變了這個政策﹐香港在今後多年裡仍將保持富裕繁榮。不過﹐儘管香港經濟將繼續增長﹐但它卻不會再是經濟自由的象徵了。
不過﹐這無毀於郭伯偉的成就。無論香港的未來會怎樣﹐過去50年的經驗將會繼續指導和鼓舞追求經濟自由的人士。這也為希望給其人民帶來同樣繁榮的決策者提供了一個良好經濟政策的持久樣板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6-10-7 9:37:20编辑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