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经济学人 二区 学术道德监督
6383 14
2011-06-15
2011年4月21日上午,《电子学报》编辑部副总编辑诸叶梅接到了一个来自长沙的电话,一位自称陈荣元的教师举报了一起剽窃案,在电话里称,他于2008年12月4日投往《电子学报》的一篇名为《数据同化框架下基于遗传粒子群的多源图像融合》的文章被人剽窃。陈荣元发现2011年3月出版的《自动化学报》37卷第3期中,一篇题为《多源遥感图像融合的数据同化算法》的文章,与自己2008年投往《电子学报》的文章几乎雷同,仅仅略有改动。而该文章的第一作者兼通讯作者,是燕山大学信息学院通信与电子工程系教师付炜。《电子学报》副总编辑郭游当即调出陈荣元投稿的历史记录:2008年12月4日,陈荣元等将《数据同化框架下基于遗传粒子群的多源图像融合》投到《电子学报》;2009年7月14日,《电子学报》编辑部邀请付炜对此文章进行评审;12月22日,付炜作出评审意见,“建议本文修改后重审”。2010年4月16日,付炜将涉嫌剽窃的文章投往《自动化学报》;11月19日,稿件被录用。《电子学报》编委会专家作出认定:“燕山大学付炜等发表在《自动化学报》上的《多源遥感图像融合的数据同化算法》一文,系剽窃武汉大学陈荣元等作者的文章《数据同化框架下基于遗传粒子群的多源图像融合》”。
2011年5月20日,郭游给《自动化学报》编辑部主任陈培颖发邮件通报该涉嫌剽窃事件。同时,《自动化学报》启动程序,开始调查。6月10日,《电子学报》在其官网首页刊登的一则落款日期为5月30日的公告称:“身为教师,为人师表,却利用审稿之便,剽窃他人学术成果,我们强烈谴责这种极不道德的行为。我们决定永久取消付炜的《电子学报》审稿人资格,并在3年内拒收一切有付炜署名的来稿。”
牵出“案中案”
在接到陈荣元电话时,让郭游和诸叶梅倍感吃惊的绝不仅仅因为是付炜作为审稿人涉嫌剽窃。更让他们吃惊的是,付炜这个名字,正出现在编委会调查的另外一起涉嫌剽窃事件中。
不同的是,陈荣元电话举报的是“既成事实”的剽窃,而编委会正在调查的事件属于“剽窃未遂”,这也是《电子学报》在接到陈荣元举报当天即对此作出“剽窃鉴定”的重要原因。
《电子学报》编委会告诉记者,这起“剽窃未遂”事件,“已经可以认定,只是程序还没有走完”。
事情还得追溯到2009年10月21日。
在受邀评审陈荣元文章的大约三个月后,付炜再次被《电子学报》邀请评审魏勍颋等作者的《GSVZip:一种基于文档模式自验证的GML压缩器》文章。和评审陈荣元的稿件一样,付炜对魏勍颋的稿件评价并不高,建议“修改后重审”。不同的是,付炜对魏文给出评审意见的时间反而早于陈文50天——这一天是2009年11月3日。
两个月后,付炜以第一作者兼通讯作者的名义向《计算机研究与发展》投去一篇稿件,题目叫做《一种新的GML 文档压缩器》。
《科学时报》记者将上述两篇文章核对发现,除了题目和作者之外,内容几乎一字不差,甚至包括文末的创新性说明,就更不要说数据和图片了。
事件发展到此时,变得更具戏剧性。
《计算机研究与发展》邀请评审付炜稿件的,竟然恰恰是魏勍颋的导师关佶红——也是魏文的作者之一。看到几乎不差一字的“换题”文章,关佶红立刻向《电子学报》反映,当时接到电话的是《电子学报》责任编辑蓝红杰。
诸叶梅就是从蓝红杰那里得到的信息。经过比对,近似一字不差的结果让编辑部大跌眼镜。
于是,诸叶梅开始给付炜发邮件,但数次之后仍未见回应。出于尊重,诸叶梅最终通过电话联系上了付炜。在向《科学时报》记者讲述当时通话的情形时,诸叶梅清楚地记得付炜的态度“不是太好”,“只说是学生所为,现在毕业了无法联系到,自己不知情”。
在这次通话中,付炜“好不容易”答应诸叶梅,用邮件回复《电子学报》编辑部说明涉嫌剽窃魏勍颋文章的情况。记者调查得知,这封邮件日期定格在2010年1月27日。三个月后,付炜又把涉嫌剽窃陈荣元的文章投往《自动化学报》。
正当《电子学报》向《计算机研究与发展》通报付炜涉嫌剽窃魏勍颋文章期间,《计算机研究与发展》也收到了关佶红的邮件:“这篇论文除了标题和作者外,其它文字和我们投《电子学报》的稿子完全一样。……另外,我们一直在做GML压缩,已经在国内外学术期刊、会议发表数篇论文,也获得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60873040)的资助;反观那篇剽窃论文的作者,没有从事过有关GML压缩研究的任何记录,不可能突然写出一篇GML压缩论文。”
《计算机研究与发展》编辑部负责人王若雪告诉《科学时报》,在后来就涉嫌剽窃一事与付炜的数次接触中,其遭遇与诸叶梅如出一辙,“付炜先是对我们的邮件不闻不问。电话询问时,一副什么都不知道的态度”。
然而,当《科学时报》记者致电付炜时,对于涉嫌剽窃魏勍颋文章一事,付炜坚称自己不知情;对两个学报编辑部曾和他沟通联系一事,付炜均予以否认。当被问及投稿《自动化学报》一事,付炜也否认自己剽窃了陈荣元的文章。
“当时工作太忙,所以这篇文章让学生审的。这位学生发现该文章与他的(研究生)论文雷同,就告知我了。我就把他(陈荣元)的稿子退回去了。”当记者进一步询问细节时,付炜表示:时间过去很久,记不大清过程了。审稿的学生可能叫做“萧星星”(音),已经毕业,现在无法和该生取得联系。
那么为什么两篇文章几乎雷同呢?付炜如是回答:“(我们的)研究生论文在前,审查(陈荣元)论文在后。(发表在《自动化学报》的文章)根据我们的论文某章节改编而成,至于他(陈荣元)的文章,我就不清楚了。”
而据记者查阅付炜对陈荣元文章的退稿意见证实,付炜只是对文章提出了一些意见,评价不高,但并没有提及该文有剽窃现象。
而对于上述提到的研究生毕业论文,《自动化学报》主编王飞跃告诉《科学时报》记者,他确实收到了付炜提供的这篇研究生论文,但是并不完整,并且付炜也没有提供论文日期、论文作者及联系方式。目前,他们正在进一步要求付炜提供能够证明自己未曾剽窃的切实证据。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全部回复
2011-6-15 19:05:52
好,好,好,这教授也太“叫兽”了,这个社会怎么如此**???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1-6-15 19:11:23
此贴必火,站位先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1-6-15 19:14:15
占位····第一次知道原来可以这样···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1-6-15 19:23:13
哇。
这样啊。
我赶紧加油,赶紧混个审稿人再说。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1-6-15 19:36:27
太令我们学生失望了。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点击查看更多内容…
相关推荐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加微信,拉你入群
微信外可尝试点击本链接进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