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新商科论坛 四区(原工商管理论坛) 商学院 组织管理与领导力
563 2
2022-09-12
文 | 艾菲的理想来源 | 艾菲的理想(ID:xiaoyaolsh)近日乔布斯女儿Eve吐槽称,iPhone14手机毫无新意。

截图来源于社交平台Instagram
可见人们对于创新越来越重视,当然,在创新的过程中要不断的学习新知识,但,我们真的会学习吗?

什么才是学习
在学习过程中,大多数人经常会犯两个错误。
第一个错误是:认为学习就是“学习知识”
在这种思路下,大家的关注点会聚焦于不断获得各种各样的知识,比如,财务知识、经济学知识、心理学理论等。学习知识本身并没有错,错在许多人都会止步于知识,所以,最终的结果是:大家可能知道了很多的知识,却始终无法很好的用在自己的身上。
这就如同知道锤子可以钉钉子,却不会钉一样。同时,这也正印证了常说的那句话:“知道很多道理却过不好这一生。”
当然,有一部分人会意识到这个错误,意识到不仅需要“知”,更加需要“行”。于是,他们会开始关注“行”。恭喜这部分人,因为他们成功避免了第一个学习上的错误。
第二个错误是:认为学习就是“解决问题”
很多参加线上或线下课的学员,都是抱着想要解决某个具体问题来的。
所以,他们在上课过程中自始至终都只关注自己想要解决的那个问题,比如,如何才能减少我现在感受到的痛苦?如何才能获得完全的自我接纳?
关注自己想要解决的某个具体问题,原本没什么错,但问题是:这样一种执着的单向度关注,会让他们的学习止步于解决这个具体问题,于是便少了原本可能的更深入全面的探索。
这种学习就像调节器,当房间里的温度超过30℃时,空调就会马上自动调节温度到26℃,然后就直接解决了房间内温度过高的问题。
但是,调节器并不会提问说:“为什么要把房间温度设置到26℃?”,它也不会去尝试其它可能的更适宜的温度或模式,它也不会去探索是否还存在一种比现在更好的方式,比如既凉爽,又节能的方式?
前者就是聚焦于解决某个具体问题的学习,而后者,则是更进一步的探索。如果大家的学习始终停留在解决具体问题的层面,那么思考就会变得越来越局限,同时也会变得越来越没有创造力。



元认知的真面目

如果犯了上述提到的这两个错误,会让大家严重忽略对自身思维方式的觉察和反思,因此会导致元认知的缺失。那么什么是元认知?
元认知是对自己认知活动和思维方式的认知。


一个人,如果缺乏对自身认知活动和思维方式的觉察和反思,那么这个人的元认知就是缺失的。因此,虽然这个人可能学习了很多的知识,也解决了不少具体问题,但是,却无法发生真正意义上的改变,也就是“质变”。
为什么这样说?因为,大家对人对事的认知活动和思维方式,是在先天遗传与后天环境互相作用下在头脑建立起的规则它们就像大脑中的“主程序”,控制着人的情绪和行为。
通过学习,如果未能改变这些思维方式,那么人是不会发生大的改变的,也就是“质变”。相反,如果通过学习,大家的思维方式能够发生转变,那么与此相应的情绪反应、行为、决策、选择,就都会自然而然的发生变化。而这,才是大家进行学习的真正目标。
可见,学习知识,解决具体问题固然都很重要。但无论哪一个,他们重视的都是“学习某东西”,而非“学习”本身。
因此,大家需要扭转学习的方式,应该把学习的重点放在“学习”本身上,即:通过学习这个内容,我发现了自己的哪些思维方式?
于是,慢慢地,学习就成为了一个持续不断的过程,通过学习,大家在持续不断的进行自我觉察和反躬自省。不仅反省自己学知识的过程,同时也会反省自己解决问题的过程。
这就像是电脑上的任务管理器。普通人,只是运行各种任务,而真正会学习的人,不仅运行各种任务,同时还通过任务管理器对所有任务的运行过程进行观察和管理,这些人知道这些任务是如何被自己运行着的,并且还能做出及时的相应调整。
举例——


在我们“打破你的思维边界”课程中有这样一道题,让学员把一个正方形用不少于五种方法进行四等分。



大部分人在经过简单的思考后,会得出以下四种方法:



在做作业的过程中,大部分学员会止步于此,认为很难再想出第五种,所以要么就放弃了,要么直接去百度搜一搜。


这时候,真正善于学习的同学,就会对自己的思考进行思考,调用元认知,去看看在寻找答案的过程中,自己的思维方式与解题思路是否还有局限。


这时,大家就会发现在完成这一题的过程中,自己解决问题的方式一直都是按照“直线”这一思路进行的。而正是这个按照“直线”思路解题的方式,最终导致了无法找到第五种解法。


假如,能够打破这一限制,大家可能马上就会想到用“曲线”,甚至是“不规则曲线”,进而是“不规则线段”,用来解题。


在没有调用元认知的时候,在未对自己的思维方式进行觉察和反思的时候,大家都是“被限制的”。这不仅体现在这道题目里,更多时候则体现在大家对人对事的方式上,更体现在人生里。
想不出“第五种方法”解这道题,并没什么大不了。但是,在人生中,那个“第五种方法”往往就是能让大家脱离困境,获得成功的关键所在。
而想要找到“第五种方法”,其关键就在于在平日学习中,调用元认知,对自己的思维方式进行持续的觉察和反思。

大脑中的思维是怎样的

对自身思维方式的觉察和反思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因为在实际操作中,还有两大阻碍,如果能够排除这两种阻碍,那么大家不断进行的学习,就会发生真正的“质变”。
第一个阻碍:大脑不喜欢思考
生物对于能量的使用一向是吝啬的,如果可以不消耗能量,生物体就会尽可能的偷懒。
与此同时,人的大脑质量占整个人质量的2%左右,虽然质量不大,但它的耗能情况却很惊人,能够占到整体能耗量的20%。
就像在我以前写书的那段时间,我每天都会觉得特别饿,需要不断的补充能量,于是长胖了8斤。

而在那道四等分正方形的题目中,我发现,凡是老师再次要求去做进一步思考的学员,都能在苦思冥想后想出“第五种方法”,甚至“第六种方法”。
但是,如果老师没有提出强力的要求,大家是很少会去调用大脑,给出更多答案的。
这就是大脑的“懒惰性”。 第二个阻碍:防御性思维
什么是防御性思维?防御性思维的本质是:为了避免尴尬、避免被威胁、避免感觉脆弱无能而表现出来的极其戒备的姿态。防御性思维很常见,大家可以在很多人身上,以及自己身上,看到它的影子。
反思自己的思维方式,就意味着大家需要从自己身上找原因,在自己身上找问题,事实上,没人喜欢这么做。大家知道人对于避免从自己身上找原因,以维护自身的形象可以做到什么样的程度吗?
心理学家伯格拉斯和琼斯认为:人们会为自己设立人为的障碍,以便能把以后的失败归咎于外部困难,而不是他们自己本身无能。


在某次研究中,先诱导受试者相信自己在即将来临的考试中会考得很好或很糟,然后让他们从两种药物中选用一种,并告诉他们一种药有助于考试,另一种药会妨碍考试。

大家猜一猜受试者会怎么选?


那些认为自己可能会考得很糟的受试者,宁愿选择第二种药物。这样,当他们考糟了之后,就可以责怪药物起了妨碍作用,而无需责备自己了。

伯格拉斯和琼斯将这一现象称为自设障碍策略。

人们之所以会自设障碍,是因为这样可以把失败归咎于外因,从而保护自己“不失败”的良好形象!
所以,对于防御性思维,大家应该有所警惕,不要让它阻碍到我们对元认知的运用,从而获得成长上的“质变” 。

写在最后
通过学习,如果没能改变大家头脑中固化的思维方式,那么是不会发生大的改变的,也就是“质变”。
相反,通过学习,如果大家的思维方式能够发生转变,那么大家与此相应的情绪反应、行为、决策、选择,就都会自然而然的发生变化,这时的变化就是“质变”。
而改变头脑中固化思维方式的重要方法就是:不断觉察和反思自己的思维方式,即在学习过程中不断调用自己的元认知。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全部回复
2022-9-12 12:16:32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22-11-21 14:32:28
点个赞感谢分享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23-2-27 10:10:35
先点赞,谢谢分享
我思故我在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相关推荐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