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金融投资论坛 六区 金融实务版
匿名
1280 0
2011-06-17
  不久前,洪晃微博怒斥德意志QDII理财产品,矛头不仅直指德意志银行,更折射了QDII银行理财产品的曲折之路。
QDII
,即合格境内机构投资者,是具备我国国情的一大金融创举。在人民币未自由兑换以及资本项目未完全放开的背景下,普通个人或机构要实现国内资金的自由对外投资依然受制于现行政策,QDII的推出,使得个人或机构只需将资金交付给具备QDII牌照的机构,然后由其将这部分资金投资于境外市场。
一方面,受马科维茨资产组合理论的支持,QDII理财产品的全球化视野及大范围的投资布局,将带来更好的风险收益,同时也更便于灵活设计出不同风险收益层级的投资工具,加之投资门槛相对较高,为此曾有相关人士表示,QDII将是未来国内高端客户理财业务中最重要的金融产品之一,于是诸如招商、民生等中资银行也纷纷推出了各自的QDII理财产品以求发展。但是另一方面则是QDII理财产品难以令人信服的业绩挫伤了投资者,令人产生“盛名之下,其实难副”的质疑。
作为马氏理论的忠实追随者,我丝毫不怀疑QDII理财产品所具备的价值并坚信,在不久的将来,在中资银行争夺理财产品份额的激烈战斗中,QDII理财产品将成为各路银行的兵家必争之地。然则为何QDII理财产品显得如此英雄狼狈并备受诟病?首先需要更正的是,并非所有的QDII理财产品都是表现差强人意,依旧有相关产品如渣打的“富兰克林互惠欧洲基金”等表现不俗,这不仅是概率的解释,还在于各QDII自身资产配置合理程度。我总是倾向于一种观念:我们不该过分苛责理财产品本身,而应该冷静地反思自身。产品本身之外的,除去难以控制的时机问题,则是运作该产品的人的投资理念和投资配置策略----QDII理财产品的尴尬遭遇大可如此解释。
首先,在QDII制度于2006年推出时,监管层规定银行系QDII只能投资境外的固定收益类产品,较之2006年中国股市的一片惊喜,资本的追利天性自然可以使得银行系QDII产品不受待见。加之后来适逢2008年的全球金融危机,各主要金融市场及新兴市场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重创,QDII遭遇可谓是生不逢时,略显英雄悲壮。
其次,QDII理财产品收益直接受制于汇率风险。境内投资者大多以人民币进行投资,然后由持有QDII牌照的机构投资者将人民币资产购汇后投资于境外市场,等到投资期满后再将投资本金和收益按汇率换回人民币:这个过程涉及到一个购汇和一个换汇的过程。若是人民币处于升值通道,那么将人民币换成外汇的同时,丧失的是人民币升值的收益。而在投资期满将外汇资产换回人民币的过程中,我们不难想象,当USD/CNY17.5变成16.5将意味着什么。双顺差,外汇储备居高或是来自某些国家的压力,都直接或间接地将人民币推向升值通道,此时若是将QDII渠道出去的资金配置在相对于人民币而言贬值的货币资产上,比如购买美国国债,那么将不利于QDII理财产品的收益。更有甚者,当这种汇率影响达到一定程度时,通过QDII投资海外金融产品的收益率或将与直接投资国内金融产品相当或者低于直接投资国内金融产品,在这种情况下,QDII理财产品自然就失去了存在的意义。
英雄末路,可有解?
金融危机过去已有三个年头,全球金融市场也在自愈中得以复苏,而在去年5月,银监会发布新规,银行系QDII可以投资境外股票,这些都在为QDII理财产品的复出创造时机,而针对汇率的影响,应该做到在布局海外投资的前期对各国汇率走势及各地市场的状况作出正确的判断,通过搭配不同币种的投资产品来有效规避汇率风险。
事实上,QDII是在资本项目未自由开放下的一个过渡阶段,在这个阶段若是能积累起经营QDII理财产品的经验,将直接有利于培养日后更高层面的全球化资产配置视野。而在一个日趋全球化的金融环境中,具备全球化的战略眼光和布局对任何一个想在日趋激烈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的金融机构来说显得尤为重要。或许,致力于谋求理财业务发展的我们,可以通过QDII挖掘些什么。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相关推荐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