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经济学和金融学的实证研究中,使用行业固定效应通常是为了控制不同行业的结构性差异对研究结果的影响。证监会发布的行业分类标准是一个常用的数据来源。中国证监会在2012年修订了《上市公司行业分类指引》,将上市公司的行业分为门类、大类和中类三个层次,分别对应于一位数代码、二位数代码和三位数代码。
在实证研究中使用几位的行业代码作为固定效应取决于研究的具体需求以及数据的可得性。一般而言:
1. 使用三位数代码(即证监会行业分类中的“中类”)可以提供较为详细的行业信息,对于控制行业内部更具体的差异更为有效。
2. 如果考虑到制造业内的细分差异较大,使用制造业两位数代码(即证监会行业分类中的“大类”,如C1、C2等),而其他行业只看第一位(即门类),这种做法的合理性在于制造业内部可能包含更多样化和复杂的生产活动。这样的区分能够更细致地捕捉到制造业内的结构差异。
3. 采用何种层次的行业代码作为固定效应,通常取决于研究问题的具体性质以及数据的具体情况。例如,在研究企业财务表现、投资决策等与行业特征密切相关的议题时,使用更详细的分类(如三位数)可能是必要的;而在分析宏观经济指标或跨行业的广泛现象时,则可能更适合使用较为宽泛的类别(如一位数或两位数)。
目前,并没有一项特定的“权威文献”直接规定在何种情况下必须使用几位的行业代码。研究者通常会根据自己的研究目标、数据特征以及前人研究的实践来决定如何处理行业固定效应的问题。因此,在论文中,应当详细说明选择某一层次行业代码的理由和逻辑,以增强研究方法的透明度和合理性。
综上所述,虽然在具体做法上没有统一的标准或权威文献的支持,但使用证监会2012年三位数行业代码作为行业固定效应回归中的分类依据是一种常见且合理的实践方式。同时,根据制造业内部差异较大的特点,采用更详细的分类(如两位数)对于控制制造业内的结构性差异是有益的。然而,无论选择哪一层次的行业代码,都应该在研究设计中明确说明并论证其合理性。
此文本由CAIE学术大模型生成,添加下方二维码,优先体验功能试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