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经济学论坛 三区 农林经济学
6173 0
2011-06-18
摘要:通过随机抽样调查,分析了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特点,重点阐述了劳动力转移后对农业生产及农村社会生活产生的积极作用和负面影响,并提出了针对性的建议和对策。    关键词:劳动力,转移,影响
    泾川县地处甘肃省东部,南与陕西省接壤,属典型的黄土高原沟壑区。全县辖14个乡(镇)、1个经济开发区、1个街道办事处,215个行政村,1466个村民小组。全县总面积1409km2,总人口34.70万人,其中农业人口31.70万人。泾川属暖温带亚湿润区,境内海拔930~1460m,年平均日照2274h,年平均气温10.40℃,年均降水555mm,无霜期174d,气侯温和,四季分明,光照充足,土层深厚,适宜各种农作物生长,素有“陇东粮仓”的美誉,被国家划定为优质苹果最佳适生区。全县总耕地面积4.30万公顷,人均耕地1467.40m2,耕地布局为1川4塬5分山,土地资源丰富,为果菜、草畜等农村特色产业开发提供了有利的条件。
    近年来,县委、县ZF积极培育“果、菜、草、畜”4大支柱产业,全县果园面积达到1.99万公顷,果品年产量达到17.20万吨,种植蔬菜0.79万公顷,牛猪饲养量分别达到17.05万头、30.47万口。由于人均占有耕地量小,全县19.90万劳动力明显富余,常年外出务工劳动力6.50万人,劳务经济在全县国民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2009年农民人均纯收入2890元,属典型的欠发达地区农业大县。本次调查在全县随机抽取100个农户作为样本,通过入户调查,在汇总的基础上,对全县劳动力基本情况进行了分析,具体情况如下:
    1农村劳动力转移现状
    1.1农村劳动力转移人数平稳增长
    2007-2009年,泾川县农村劳动力分别为19.70万人、19.80万人和19.90万人,同期外出务工人数分别为5.30万人、8.33万人(次)、8.36万人(次)。3a持续增加,占劳动力总数的比重由26.90%上升至42%。本次100户样本农户家庭人口441人,其中劳动力254人,转移劳动力91人,转移劳动力占家庭劳动力总数的35.80%。
    1.2劳动力转移年龄、性别结构
    男性多于女性,青壮年多于中老年,文化教育程度普遍较低。
    调查显示:劳动力转移人口中,男性占65%,女性占35%,男性占大多数。16~25岁占29%,26~35岁占36.90%,36~45岁占26.80%,46岁以上占7.30%。文化教育结构:小学及以下文化占71.70%,初中文化占19.60%,中专及高中文化占7.80%,大专及以上文化占0.90%,小学及以下文化程度的占输出人员的比重大。
    1.3劳动力转移地域分布、产业分布相对集中
    从输出的流向上看,劳动力输转去向比较集中,向西北地区输转55人,向华北地区输转15人,分别占输出总人数的60%和16%,外出务工人员主要集中在银川、西安、兰州、北京、天津等城市。
    从职业分布看,从事建筑建材29人,餐饮服务18人,分别占输出人数的31.80%和19.80%,行业分布比较集中,从事建筑、餐饮等劳动技能低、劳动强度大行业的,占转移劳动力总数的60%以上。
    1.4务工收入较快增长
    2007-2009年,我县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从2161元增加到2890元。与此同时,全县劳务收入从1.80亿元增加到2.40亿元,人均务工收入从573元增加到757元,打工收入在农民人均纯收入中所占比例达到了35%。本次调查样本显示91名外出务工人员年收入49.80万元,人均年收入5480元。
    2农村劳动力转移效益分析
    我县耕地总面积4.30万公顷,人均耕地只有1467.40m2。根据专家测算,按我国农业劳动力目前生产力状况和农资、农产品等价格水平,每人经营1.33hm2土地可保本,经营2hm2土地有钱可赚。据此匡算,我县耕地仅能容纳3.20万劳动力,而实际劳动力有19.90万人,富余劳动力16.70万人。农村劳动力转移产生了正反两方面的效应。
    2.1有效解决了剩余劳动力的就业问题,直接增加了农民收入
    所谓“输出一人、脱贫一户”是其真实写照。改变了广大农民仅靠一亩三分地勉强解决温饱的落后面貌,劳务输出使农民有了相对稳定、持续的现金收入来源,为脱贫致富、提高生活水平奠定了经济基础。
    2.2农业生产未受大的影响
    2007-2009年,我县农作物播种面积分别为6.39万公顷、6.11万公顷和12.19万公顷,粮食产量分别为13.80万吨、13.70万吨和13.70万吨。大牲畜存栏分别为10.60万头、10.80万头和10.10万头,基本保持稳定,大量劳动力外出并未对农业生产造成实质性影响。
    2.3务工收入有力地支撑了农业生产
    近年由于农药、化肥等农业生产资料价格的持续上涨,导致农业生产成本不断上升,抵消了国家免除农业税、粮食直补、退耕还林等惠农政策的利好。实际上,农业生产的投入多数由农民在外的务工收入来支撑,来自农业以外的收入成了支持农业发展的主要力量。
    然而,由于劳动力转移涉及农村经济方方面面的问题,大量劳动力外出务工,也产生了诸多不可忽视的问题,亟待引起关注。
    2.4大量劳动力离开土地,造成季节性劳动力短缺
    由于农业生产的季节性特点,在春秋大忙季节需要投入大量劳动力,大批劳动力的向外转移,致使在春秋蔬菜生产、苹果套袋及秋播生产时劳动力短缺,有雇工需求的农户大量增加,雇工比较困难,雇工费用也快速攀升,由原来的30元/天,上涨到2010年的45~50元/天,甚至出现了有市无人的局面。
    2.5青壮年劳动力大量外出,造成家庭角色缺失
    老人的赡养,孩子的教育成为薄弱环节。大量外出的劳动力正处于30~50岁的人生黄金年龄段,这部分人绝大多数扮演着“上有老、下有小”的重要角色,是家庭的核心和支柱,他们长年在外打工,造成家庭角色缺失,少数老人不能得到很好的照顾,孩子的教育无法得到足够的重视,学习成绩下降,有的甚至因疏于管理误入歧途,造成不可挽回的损失。
    2.6劳动力转移后,新农村建设缺乏人才支撑
    劳动力转移集中为青壮年,他们本是贫困农村相对具有文化和创造活力的人群,是农业新技术推广、农业产业化推进的先锋力量。但现实是青壮年外出务工后,留守农村的劳动力年龄两极化,文化知识贫乏,农田土地粗放经营,基础设施严重老化,农业技术难以推广,少量劣质地撂荒,农村经济活力大减,严重制约了农业产业化发展方向。更为严重的是部分人淡化了建设家乡观念,对家乡基础设施建设关心程度降低。返乡时抱怨家乡道路,农田水利建设滞后,却少有人乐于参加建设,很多人表现出麻木和漠不关心。
    3措施和建议
    3.1构建ZF引导机制,努力实现农村劳动力转移的三个转变
    一是实现从无序转移到有序转移的转变。
    二是实现从盲目转移向理性转移的转变。
    三是实现从过多向外部转移到适量向内部和就近回流的转变。
    3.2大力发展开发性农业,提高农村内部吸纳能力,促进农村劳动力在农业内部转移
    采取有力措施,加强对农村土地的综合开发和利用,大力发展生态农业和立体农业,挖掘农业生产的内部潜力。合理调整经济结构,开发新型劳动密集型产业。
    3.3加大扶持力度,促进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实现企农“双赢”
    劳动力过剩是经济欠发达的表现,地方财力有限,要办的事情多、可用的财力小,国家、省上要加大对贫困地区的扶持力度,吸引农民工返乡创业。积极鼓励发展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依托资源建基地、面向市场求发展,是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发展方向,一方面拉长了农产品加工产业链。同时,企业可解决部分劳动力的就业,从而实现农民增收和企业发展壮大的“双赢”目标。



作者:赵彩霞 高金龙 来源:《农业科技与信息》2011年10期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相关推荐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