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所依据的基础数据来自于2008年7~9月上海财经大学对全国除港、澳、台以外31个省(区、市)近1000个乡镇的自然村和农村信用社进行的随机抽样问卷调查与实地调研。调查共收回农户问卷9193份,其中,有效问卷8241份,有效率89.64%,涉及到全国(除港、澳、台)东部、中部、西部的31个省(区、市)中的922个乡镇;农村信用社调查共收回问卷916份,涉及全国的31个省(区、市)中的916个乡镇信用社,其中,有效问卷790份,有效率为86.24%(样本村庄的地理分布详见表1)。对农户基本信息的调查包括农户基本金融行为、信用状况、金融意识、融资需求、实际融资状况等方面的内容,对信用社的调查涉及信用社的规模、结构、盈利状况、业务结构等内容。在样本选择上,农户样本选择的依据为:①在保证各省(区、市)都有一定分布的前提下,对一些农业大省进行重点调查;②在对各省内具体调查市及所辖县或区的选择上,按经济发展水平将它们分成高、中、低三类;③在具体乡(镇)的选择上,其随机性主要通过对相关地区调查员的随机选择来实现;④选定调查员后,由其在所在乡(镇)和所在村随机选择耕地面积有一定差异的农户群体进行入户问卷调查。信用社样本即为该调查员所在地的信用社,通过对信用社相关负责人进行访谈取得有关数据与资料。在样本的处理上,根据产业结构和收入层次分别把样本农户划分为几个不同的层次(详见表2)。
二、农户融资特征分析
(一)农户融资获得性 1.不同收入结构的农户融资获得性。调查显示,贫困型农户65%的收入来源于种植业,维持型农户59%的收入来源于种植业。这两部分农户由于收入低、收入来源单一,生产性资金和生活性资金都很缺乏。他们对资金需求比较迫切,但是,由于农业生产经营周期长、受自然气候影响较大等产业特征,贫困型农户和维持型农户抵御风险的能力太差,因而基本上被正规金融机构排斥在外,难以从正规金融机构获取贷款,其借贷资金主要来源于亲朋好友的私人借贷或高利贷。小康型农户的收入来源比较多样化,39%的收入来源于种植业,27%的收入来源于外出务工,13%的收入来源于养殖业,12%的收入来源于自办的乡镇企业,9%的收入来源于其他。与其相似,富裕型农户的收入来源也比较分散,21%的收入来源于当地乡镇企业打工收入,46%的收入来源于自办的乡镇企业,33%的收入来自于其他。根据一些学者(例如罗恩平,2005)的分析,这两类收入群体应该是农村信用社的贷款主体。但是,从调查数据来看,事实并非如此,这两类主体与前两类农户一样,都很难从信用社得到贷款(详见表3)。
2.不同产业结构的农户融资获得性。就从事不同产业的农户融资情况看,从事种植业的农户收入水平相对较低,其在低收入人群(包括贫困型和维持型农户)中所占比重为38%,这部分农户从信用社成功融资的比例仅为3.57%;从融资的季节性来看,就从事种植业的农户而言,春耕期间是融资的旺季,这一时期的融资金额占其融资总量的43%。相比之下,从事养殖业、外出务工和自己创办企业的农户在春耕期间的融资比例相对较低,分别为23%、20%和8%,并且其融资没有呈现明显的季节性。从事养殖业的农户从信用社成功融资的比例为12.25%,融资成功率相对较高;而另外两类农户,即外出务工和自己创办企业的农户贷款成功的比例也非常低,具体情况详见表4。其主要原因是这两类农户资金投入比前两者都要大,资金需求也相对比较多(外出务工人员有些在外经商,所以,其资金需求也较大)。然而,由于缺乏承贷机制特别是缺乏银行和信用社所要求的抵押担保品,这两类农户难以符合贷款条件,加之农村信用社的信用贷款规模较小,因此,这两类农户资金缺口较大。从统计结果来看,外出务工的农户与自己创办企业的农户在创办企业或进行投资活动时融资难度和融资缺口都比从事种植业和养殖业的农户要大,这两类农户的融资缺口均接近20%。
(二)农户融资渠道
Chandavarkar(1985)指出,正规金融是一种倾向于城市的、制度化和组织化的体系,而非正规金融,其本身就是非组织化和非制度化的,因而适应于传统的、农村的、固有的经济模式。在农村金融需求体系中,农户融资渠道包括正规渠道和非正规渠道两种。正规渠道一般包括商业银行、信用社等机构(一般称为正式金融机构);非正规渠道主要是互助会、亲朋好友等(一般称为非正式金融机构)。目前,由于农村金融市场还很不完善,正规金融渠道远远不能满足农户融资的需求,加上各种制度性的与非制度性的限制,多数农户获取资金的来源都为非正规渠道。无论是从种植、养殖或开办企业所需的生产性融资上来看,还是从孩子上学、家人看病方面所需的生活性融资上来看,其融资渠道主要是亲朋好友(详见表5)。
根据调查,能够从农村信用社获取资金的农户比例不到30%,有超过70%的样本农户不能从银行或农村信用社获取贷款。农村信用社是农村正规金融的典型代表和农户从正规金融机构融资的主要渠道,而中国农村的正规金融供给主体却远远不能满足农户的融资要求,这必然会导致农户在融资时转向非正规金融机构,从而使农户融资呈现出非正规化的趋势。同时,农村传统的伦理道德关系和伦理道德规范(例如礼尚往来,“有借有还,再借不难”等伦理规范),稳定和促进了非正规金融在农村的发展,加剧了这种融资非正规化的趋势。在非正规金融机构中,农户融资渠道占绝对优势的是传统的、处于自然状态的“亲朋好友”,而现代的、有组织的非正规金融机构,例如互助会,在农村发展缓慢,农户向互助会融资的比例非常低,仅不足3%的农户曾通过互助会融资。很多地方农村不仅不存在互助会,许多农户甚至根本没有听说过互助会这样的金融机构。
(三)农户融资成本
农户融资是需要成本的,融资成本一般包括利息和其他费用(即融资过程中所耗费的交易成本)。农户融资成本主要表现为在融资过程中需支付的利息。调查数据的分析结果表明(详见表6):农户从非正规渠道融资时,就“亲朋好友”这条融资渠道而言,其融资成本非常低;就互助会这条融资渠道而言,其融资成本基本上是根据信用社利率确定的利息,但由于互助会在农村融资市场非常少,因此,就整个非正规金融渠道来说,农户融资成本整体上是非常低的。从正规金融渠道来看,农户融资成本包括两种:显性成本和隐性成本。显性成本主要指信用社贷款利息。调查发现,农户通过信用社融资时,如果融资成本只包括贷款利息,农户普遍愿意从信用社融资,因为非正规金融渠道能够提供的资金量有限,较大的资金需求难以在非正规金融机构中得到解决。但是,为什么农户不向信用社或不愿向信用社融资呢?原因是信用社贷款还存在隐性成本。调查发现,信用社通常以要求抵押等理由拒绝没有社会关系或不请客送礼的农户。而动用社会关系和请客吃饭都是需要成本的,并且这一部分成本相当高。
此外,国家针对农村地区特别是一些贫困地区推出了无息或者低息优惠贷款政策。这一政策的实施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这些地区的经济发展,对提高当地农民收入水平起到了一定的作用。这些无息或者低息的优惠贷款融资成本较低,应该是农户融资的一个很好途径。但是,根据对本次调查数据的分析,仅仅有6%的农户享受过无息或者低息优惠贷款,没有享受过这一政策的农户比例高达94%。这表明,目前中国无息或者低息优惠贷款的受益面还相当低,相当多的农户没有享受过这一优惠政策。而从农民的意愿来说,调查显示,相当多的农民非常渴望获得这一优惠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