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经济学论坛 三区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
5463 10
2006-10-09
<P><FONT size=2>据商务部《2004跨国公司在中国报告》显示,在轻工、化工、医药、机械、电子<BR>等行业中,跨国公司子公司所生产的产品己占据国内1/3以上的市场份额。据《中<BR>国产业地图》(中国并购研究中心)一书指出,中国每个已开放产业的前5名都由<BR>外资公司控制,在中国28个主要产业中,外资在21个产业中拥有多数资产控制权<BR>。</FONT><FONT size=2>啤酒行业:60多家大中型企业只剩下青岛和燕京两个民族品牌,其余全部合资<BR>;玻璃行业:最大的5家已全部合资; 电梯行业:最大的5家均为外商控股,占全国产量的80%以上; 家电行业:18家国家定点企业中11家合资; 化妆品:被150家外资企业控制; 医药行业:20%为外商控制; 汽车工业:外国品牌占销售额90%! 在感光材料行业,美国柯达于1998年仅出资 3.75亿美元就实行在华全行业并购,2003年又收购了乐凯20%国有股,已占有中国感光材料市场至少50%的份额,富士公司对中国市场的占有率超过25%。据国家工商总局调查:美国微软占有中国电脑操作系统市场的95%,瑞典利乐公司占有中国软包装产品市场的95%,法国米其林占有中国子午线轮胎市场的70%;在手机行业、电脑行业、IA服务器、网络设备行业、计算机处理器等行业,跨国公司均在中国市场占有绝对垄断地位。在高科技领域:如手机行业,由于本土企业上游技术、关键零部件乃至生产线大部分从跨国公司购买,跨国公司早已从中赚够了。近期跨国公司开始采用低价策略,挤压国内手机厂商的利润空间,意在赶尽杀绝。国内手机行业除了自有品牌外没有核心部件的核心技术,2005年以来全部亏损,市场占有率严重萎缩,纷纷退出市场。在流通领域,占有主导份额的大型超市领域,外资控制的比例已高达80%以上,中国零售企业只能在中低端市场经营。随着外资的延伸,低端市场也将面临逐渐萎缩的危险。零售业是最能吸纳劳动就业人口的领域,竟然也任由外国的“资金密集型”企业前来掌控,真是走火入魔。业内有人指出:流通渠道可以控制工业命脉,如果放任外资企业占领我国的流通渠道,中国的企业终将沦为国外流通企业贴牌产品的加工车间。</FONT></P>
<P><BR><FONT size=2>所剩无几的国有大中型橡胶轮胎企业,还在谈合资! <BR>橡胶工业与国民经济建设及国防建设密不可分,除了为国防、航天、舰船、机器<BR>、电子、家电及建筑提供必不可少的密封件及橡胶制品之外,作为橡胶工业代表<BR>产品的轮胎企业肩负着为汽车、工程车、飞机、火炮、装甲车提供必不可少的轮<BR>胎。国家没有这个东西,要紧时刻,汽车不能跑,飞机不能飞,大炮火箭不能移<BR>动,装甲车不能前进。美、英、日、法、德等发达国家在积极发展自己的汽车、<BR>航空航天等国防工业同时,不遗余力地发展本国自己的轮胎工业,并控有相当实<BR>力的与其紧密配套的各种战略物资的生产与储备。解放初,橡胶是列为禁运的战<BR>略物资。新中国从无到有建立起来的,在老一辈领导人的关怀下,新中国橡胶工<BR>业从无到有,在独立自主、自力更生、较苦创业、发奋图强方针指引下,通过科<BR>研、开发、生产与引进技术、引进装备和消化吸收创新,不断发展壮大。到2000年,我国的生胶消耗量居世界第二位,轮胎产量居世界第三位,年生产规模达8000余万套,曾为国家提供了大量积累。橡胶工业既是劳动力密集产业,也是技术密集型产业,税高利大。我国橡胶行业,因国有企业一度于管理不善等原因,利润率较低,但安排劳动力就业机会多、资金积累比较大。因轮胎有广阔的发展前景,众多大型跨国公司争相涌入中国橡胶行业,争夺我国市场。自1993年后,国家定点的年产100万套以上的重点轮胎企业,陆续被国外一些大型跨国公司控股。到90年代末,被外商控股的企业已达2/3,这些被外商控股的企业都是我国轮胎企业的骨干,其中包括为我国国防工业、飞机、装甲车提供配套轮胎的生产企业。我国具有战略意义的轮胎工业,多半失去了自主性,被控制在外国人手里。剩下的几家国有大中型企业中,条件较好的也被外商盯上。2000.9.4《上海证券报》报导,我国最大的轮胎生产企业——上海轮胎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与世界最大的轮胎跨国公司法国米其林签署了《谅解备忘录》,双方共同组建轮胎合资公司,由法方控股70%;山东省青岛橡胶二厂、威海三角轮胎厂、荣成成山轮胎厂、河南轮胎厂等企业,也在与外商接触谋求合资。截至2000年,外商独资与已被外商控股的轮胎企业,其能力与产量已占我国轮胎70%以上,剩下的几家企业如再被外商控股,则我们奋斗了五十年所形成的橡胶轮胎工业,就会完全脱离民族工业的怀抱,其后果不堪设想。2000.9.9《参考消息》载:“德国大众计划买断与我合资企业”,德国大众奥迪公司某董事称,中国加入WTO后,要买断合资企业中的中国国有股份,我国民族工业的所有权正受到严峻的挑战。如果让外资任其所为,我国民族工业中的支柱产业,象涉及到整个重工业集中代表的汽车工业,以及与其配套的轮胎工业将都被控制在外国人手里,那么,还有什么比这些更为重要的国有企业将会继续存在而不被外资兼并控制呢? 某些人认为:合资能从外国人那里得到新技术,但从我国已经被外资控股企业的生产经营来看,外商对关键技术是十分保密的,中方雇员想从那里得到技术是很难的。据说某次戴高乐掌权期间,想参观法国米其林公司轮胎厂,竟遭婉拒,理由是防止技术泄密。可以说,以合资或得高新尖端技术是痴人说梦,即使得到的也不过是一点皮毛,或是过时的东西。不少地方官流行这样的说法:“不求所有、但求所在、但求所获、但求发展。” 如果我们所有的(或绝大部分)轮胎企业被外资控股,生产、科研队伍就失去了自主权,中国人就失去了对橡胶行业的领导地位。试想占世界20%人口的中华民族,如果没有自己的民族工业,能靠跨国集团的资本家们来为我们建设社会主义吗?我们的国防能靠外国资本来保卫吗?我们呼吁,剩下的几家大中型国有橡胶轮胎生产企业不能再卖了,即使是中方控股也不能再卖了。建议国家对轮胎这一战略性工业予以支持,加大科研、技改投入、简化项目审批手续,加快行业的发展步伐,提高技术装备水平。我国轮胎企业引进了几乎世界上所有各种轮胎制造先进设备,如上海轮胎厂,山东青岛橡胶二厂、三角轮胎、成山轮胎、河南轮胎等厂,这些厂已经都是较大规模的大型企业,都拥有当今轮胎工业的先进设备,几乎成了“万国牌”。这些企业,在生产能力和技术基础等方面都有很大潜力。只要国家继续加以扶持,配备好干部,加强管理,发扬与调动广大职工群众的积极性,其轮胎产品的品种、质量和产量即经济效益均会年年得到较大幅度的提高。建议依照现行工业管理体制改革方针,对几家大中型国有企业和大型专业研究院所进行重组,组建国有大型橡胶工业企业集团,把重点企业及重点产品生产建设有效地组织起来,发挥集团优势,提高我国民族橡胶工业在国内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克服当前困难,使其快速、健康发展。(2000)(这是2000年的一份报告,现在情况如何?2004国家工商总局调查:法国米其林占有中国子午线轮胎市场的70%)。</FONT></P>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全部回复
2006-10-14 17:52:00

我认为这是改革开放的必然,本身技术不如人,我们可以学,如果一点学费都不舍得掏,那只能走闭关锁国、被动挨打的老路。

我是学工科的,在一家股份制企业做技术,我们公司做到了全世界产量第一,可技术呢?全是买的国外的,今年终于由中科院研制了一套生产线算是自主产权,其实也是改进了一下外国设备,换汤不换药的。不是学工科的人不会了解我们中国的技术和世界顶尖的技术能差多远,但是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现在我们拿着大把大把的钱去和人家学,是为了以后别人跟我们学,不能这么急功近利,目光要放长远些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6-10-14 18:19:00

我认为这是改革开放的必然,本身技术不如人,我们可以学,如果一点学费都不舍得掏,那只能走闭关锁国、被动挨打的老路。

美国长达一个多世纪的贸易保护政策是怎么回事???????法国、德国、日本,无一不是贸易保护起来的。李斯特的《政治经济学的国民体系》到底论述的是什么?

人家可把贸易保护当成是闭关锁国哟。也就是说美国在19世纪的市场对它国是完全封闭的。

中国从1840年开放了,难道就没有挨打,就没有殖民地化?中国虽然有黄金十年,可那是依赖型经济,抗日战争时期,没有造出一挺机枪、一辆汽车、一架飞机、一辆坦克。

我是学工科的,在一家股份制企业做技术,我们公司做到了全世界产量第一,可技术呢?全是买的国外的,今年终于由中科院研制了一套生产线算是自主产权,其实也是改进了一下外国设备,换汤不换药的。不是学工科的人不会了解我们中国的技术和世界顶尖的技术能差多远,但是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现在我们拿着大把大把的钱去和人家学,是为了以后别人跟我们学,不能这么急功近利,目光要放长远些

我们翻看世界经济史,世界上通过市场换技术成功的国家没有一个。

二战后日本怎么起来的,难道日本引入了外资么????日本有过市场换技术么?????????

日本是全世界外资最少的国家。科研体系一旦解散怎么也恢复不起来,除非搞计划经济另建一套与西方对抗的工业体系。

今年终于由中科院研制了一套生产线算是自主产权,其实也是改进了一下外国设备,换汤不换药的。

其实很多技术成果都是六七十年代的,那全是以前的技术积累。八十年代为了短时间改善生活不知道有多少科研技术项目下马。

如:数控车床,中国其实七十年代就有了,为了引入外国的技术,就把自己的研发体系解散了。

中国进入70年代,随着自我重工业逐步成型,主要工业品的产量呈现了指数的暴增,中国经济进入了起飞的快车道。不仅数量上暴增,质量上也突飞猛进,中国的技术突破主要集中在70年代。当我们打开国门,感叹中国落后了,美国的航天飞机、克雷超级计算机,日本的新干线、彩电……。我们被告知文革是场浩劫,造成了中国现代化进程的中断和倒退,那么如果没有文革,中国也应该实现这一切。中国是落后了,但落后并不多,美国有航天飞机,中国的载人航天已经列入计划,宇航员也开始训练了;克雷超级计算机出现的几年后,中国的银河亿次计算机也诞生了;日本有新干线,中国的韶山电力机车也飞驰在大地上;1969年PAL制彩电才制定标准,几年后中国自己的PAL彩电也诞生了……

文革后的中国,如果没有发生大的波折,按照自我技术力优先发展的道路走,现在中国的技术力应达到什么水平呢?比如美国有P4,中国可能只达到P2、P3的水平,但家家有电脑,天天在网上打游戏创造GDP,而不是现在在血汗工厂每天干十余小时,每天只拿不到20RMB的工资。中国自己的新干线可能也没有日本新干线那么快速舒适,中国自己的大型喷气客机也可能没有波音空客那么豪华,但它们能够满足大多数国民游山玩水创造GDP的需要。中国自产的手机可能没有NOKIA的小巧玲珑,功能全面,但国民人手一个,天天煲电话粥创造GDP……。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6-10-14 18:24:00
历史的回顾

日本的CQ出版社是日本非常有名的电子类专业书籍杂志出版社。CQ出版社旗下的《晶体管技术》和《Design Wave》杂志,今年分别迎来了第500期和100期的纪念。上面登载了一些怀旧的文章,可以窃见日本的电子工业发展历史。

1954年,日本最初的国产晶体管诞生。10年后(1964),《晶体管技术》创刊。60年代末到70年代初是日本从真空管到半导体的转换期。当时半导体的质量性能还有问题,还不足以取代真空管。日本当时分两派,一派是“玉派”,一派是“石派”。顾名思义,就是分别使用“真空管”和“半导体”的阵营。

在这个时代的背景下。1971年,日本从美国引进了运算放大器RC4558,运算放大器是模拟电路时代的核心技术。1976年末,日本国产第一号NJM4558完成,1977年4月开始量产。随后NJM4558不断进化,派生出一系列高性能的运算放大器。这些核心部件推动模拟时代日本的家电世界制霸。

80年代初,少年时代的我开始从事业余无线电活动时,就已经使用到国产的运算放大器了,现在还能历历在目:高增益通用运算放大器5G24,高速运算放大器5G25,微功耗运算放大器8FC7……。年代上与日本差距咫尺。但今天,国产的运算放大器安在?

数字技术部分。1976年,日本NEC推出日本第一台单板机TK80,装备Intel的8080A,ROM和RAM分别只有768byte和512byte。两年后的1978年,NEC推出了日本第一台个人计算机PC-8001。装备了日本自产的与Z80兼容的CPU,ROM和RAM分别提高到了24K和16K,可以运行BASIC和接显示器。

中国从60年代开始就研制过一些微处理机,1977年也研制成功自行设计的16位大规模集成电路微处理机。80年代初的我也接触了大量国产CMOS集成电路C0XX系列和国产TTL集成电路T0XX系列。后来我上大学时,数字电路的教材上还是使用那些老古董的国产器件,中国集成电路的发展停滞了。到今天,国产的数字电路安在?

中国企业已经完全“无芯”了,与日本企业的差距已经遥不可及了。如果说日本以前是发达国家,中国不能比。那么,我们再来看看韩国。

韩国的三星1969年与日本三洋合资生产黑白电视机,随后与日本NEC合资生产黑白显象管。70年代的日本已经转向彩电生产了,愿意向韩国转让黑白电视技术,而此时韩国电子技术的基础基本没有。

1969年,中国使用的PAL彩电标准制定。70年代初,长虹自立研制了彩电。当三星还在学如何造黑白电视的时候,长虹已经可以生产彩电了。三星并不是没有代价获得黑白电视技术,随着日本彩电技术成熟,价格大幅度下降,三星的黑白电视出口急剧萎缩,70年代末80年代初三星处于破产的边缘。而这时,中国急速普及黑白电视,中国自己的产能不足,大量从三星进口黑白显象管。一度占三星销售额的80%,利润的100%。在关键时刻,中国挽救了三星,三星靠这笔钱转产彩电成功。

1978年,长虹从日本引进了一条彩电生产线,自主技术与日本技术相结合,在短时间内改进仿制了13条生产线,让日方大吃一惊。随后的故事很有戏剧性……


四、政府的责任

1976年,日本通产省设立国家半导体实验室,集中日本的技术力量进行半导体技术攻关。这些技术攻关使日本半导体在80年代在世界市场上制霸。与此同时,日本通产省还开始了模拟高清晰度电视的计划。当然,模拟高清晰度电视的计划最终失败,没有预见到数字技术的革命,虽然项目本身是成功的,并进行了试播。模拟高清晰度电视的计划虽然失败,但此计划中积累的技术并没有白费,高清晰度显示技术,信号的传输处理技术,精细加工技术被大量移植到数字电视上,使日本的数字电视走在世界的前列。

现在日本政府开始了三维电视计划,并争取到2020年实用化和产业化。日本政府还进行了“MIRAI”次世代数十纳米的半导体加工技术和工艺研究计划。在日本政府的这些科研计划的支持下,日本家电企业的数字相机、数字彩电蓬勃发展。在数字革命的时代,日本的家电企业又焕发了活力。

当韩国的三星和金星(现LG)与日本企业合资生产黑白电视的时候,韩国政府命令它们尽早独立,实现技术自立。韩国政府限制市场,限制黑白电视的内销,因为此时的黑白电视核心技术还没有掌握。通过此,培养本土的核心部件产业。韩国企业向彩电转型时遇到了极大的困难,日本不愿意提供彩电技术,只有靠自己摸索。此时的韩国干脆禁止彩电广播,直到1980年底才解禁。此后依然严格限制彩电内销,等待自我核心技术逐步完善,产能逐步增长。三星逐步实现了技术自立,现在可以在很多领域挑战日本企业。

长虹有自己强大的技术能力,在短时间内改进仿制了13条生产线,让日方大吃一惊。日本使出了一个杀手锏,按照日本的俗语就是“没有比免费更贵的东西”。1986年开始,大量向中国倾销新一代的彩电生产线和关键部件。既然国外的技术那么便宜那么好,为什么还要自主研发呢?长虹果断终止了自主技术的研发,中国的半导体产业垮台,中国进入了“无芯”时代。免费的东西会损伤自我技术力的成长,自我技术力是最为宝贵的东西!

中国的消费者得到了实惠,1985年前彩电异常紧张需要彻夜排队,1986年后急速普及。但中国企业的根——技术力,却被摧毁了,于是今天中国彩电业面临灭顶之灾,今天的苦果当时就种下了。30年前,长虹做彩电时,三星还在学做黑白。今天的长虹在广告中说它的产品使用三星的机芯。今天的三星长虹已经是云泥之别。

就在日本政府设立半导体国家实验室的几年后,中国政府为了集中精力发展经济,一心一意谋发展,提高生活水平,果断停止了半导体研发计划,幻想依靠市场能自动生成和换取技术。这体现了日本人和中国人在经济发展认识上的根本不同,什么是发展经济?什么才算发展了经济?

中国人的认识是发展经济就是挣钱,挣到了钱就是发展了经济,然后享受生活。日本人的认识是发展经济是“物作り”(造东西),自己不能造东西,所谓挣到了钱,发展了经济那是假的。

没有耕耘,哪有收获!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6-10-14 18:26:00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6-10-14 18:28:00

引入技术是可以的,但是有原则。

第一、不能市场换技术,不准外资进入中国市场。(中国的企业都破产了市场份额都被占有了,民族资本哪还有资金,除非通过计划经济,国家资本全面介入)。

第二、一号机引进,二、三、四号。。。。。。等坚决国产。

第三、不能因引入国外技术影响到本国研发!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点击查看更多内容…
相关推荐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