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再生能源所占有高份额的电力系统运行方面已
经积累了大量经验,特别是在水电和地热发电方面。
水电的蓄水和较强的联网有助于对河流流量波动进行
管理。当计划发电量(根据预报)与实际发电量之间出
现变化,为调节变化发电量会产生成本。可变性和不
确定性增加了调节需求。总体而言,随着具有部分可
调度性的可再生能源的渗透率增加,预计平衡调节的
难度将会有所加大。研究结果表明,不同可变性的可
再生能源相结合以及来自较大地理区域的资源将有利
于缓解可变性,并有利于减少电力系统的总体不确定
性。
关键问题在于电网基础设施的重要性,将电力
从电厂输至消费者靠电网,面积较大地区实现平衡调
节也靠电网。通过加强电力系统内部的连接并增加与
其它系统的联网,可直接减缓可再生能源的可变性和
不确定性所产生的影响。大多数可再生能源需要扩建
电网,虽然扩建水平取决于资源以及相对于现有电网
基础设施的地点。除其它挑战外,电网基础设施扩建
的挑战是在公众反对情况下设架电网设施。总之,需
要在发电厂组合、电力系统基础设施和运行程序方面
做出重大变革,以朝着更多可再生能源电力方向过
渡,与此同时维持成本和环境效果。这些变革需要
大大提前做出重大投资,以维持供电的可靠性和安全
性。
除了完善电网基础设施外,通过借鉴运行经验或
开展研究已确定了其它几种重要的并网选择:
增加发电的灵活性:随着可变的可再生能源的逐
步渗透,这意味着更需要管理这种能源的可变性和不
确定性。需要发电组合具有更大的灵活性。大多数电
力系统当前应对可变性和不确定性的灵活性是通过发
电来提供的,在需要时是通过启动或关停机组和电力
循环的方式。需要更大灵活性既可意味着投资兴建灵
活的新电厂,也可意味着改进现有电厂,使之以更灵
活的方式运行。
需求方采取的措施:虽然从历史上看,需求方 采取的
措施只能减少平均需求,或减少高峰负荷期的
需求,但是需求方的措施也许有助于满足因可变性可
再生能源发电增加而产生的需求。随着先进通信技术
的发展,随着智能电表与控制中心相联,这为获取所
需的相当大的灵活性提供了可能性。通过向电力用户
提供激励措施,如分时计价,特别是在有较高需求时
提高电价等措施,可改变或减少耗电量。通过减少用
电高峰期的需求,能够减缓某些类型的可变性发电因
容量信用低所带来的影响。此外,如果一年中任何时
候能够限制需求而无需事先通告,这等于有了电力储
备,而不需要发电资源另行提供电力储备。能够纳入
计划的需求,而且一天内随时都可满足的需求,或与实
时电价相对应的需求,均可加入日内平衡调节,从而
可缓解了运行方面遇到的各种挑战,预计随着可变性
发电的渗透,运行难度会逐渐加大。
电能储存:可再生能源输出高而需求低时将电能
储存起来,当可再生能源电力输出低而需求高时进行
发电,通过这种方式能够减少对可再生能源的限制,
系统中基本负荷机组将以更高效率运行。通过储能还
能够减少输电阻塞,而且也许还可减少或推迟输电升
级的需要。电池或飞轮储能电池等技术可储存少量电
能(几分钟至几小时),理论上这些技术能够用于提供
小时内的电力,以调节供需平衡。
改进运行/市场和规划方法:为了应对变化的发
电所具有的可变性、不确定,能够把电力输出预报与
改进的运行方法结合起来,以确定维持需求与发电平
衡所需的电力储备,并确定最佳发电调度计划。调度
决策越接近实时(即市场关门时间越短)越频繁,可供发
电机组调度用的信息就越新,越准确。由于多种分散
的可再生能源具有聚集效益,所以朝着更广阔的平衡
调节地区或地区间共享平衡方向发展还最好配有大量
可变性电力。
总之,可再生能源能够融入所有类型的电力系
统,大到大陆尺度系统,小到自维持系统。系统特征
包括电网基础设施、需求模型及其地理位置、发电组
合、控制和通信能力,并结合可再生资源的地点、地
理足迹、可变性和可预测性,可根据这些特征确定并
网难度的大小。随着可再生能源的资源量增加,电网
基础设施(输变电)的新建将普遍是势在必行。与可调
度的可再生能源并网相比,风能等可变性可再生能源并
网难度可能更大,随着各种水平的提高,维持可靠性会
更具挑战性而且成本高昂。可通过各种选择组合把上
述难度和成本降至最低,其中包括电网互联,形成互补
灵活发电,扩大电力平衡地域,建立小时内市场,建立可
对可供电量作出响应的需求,开发储能技术,作出更好
的预报,开发系统运行和规划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