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学的底层逻辑是“活在当下”
2022.10.7
 
越南一行禅师说:“如果我们不完全是自己,不真正活在当下,我们就会错过一切。”这就是人们常说要活在当下的意思。
而经济学的底层逻辑就是“活在当下”~即:现在就是价值尺度:
第一,投资未来的长期决策以未来收支的现值为基础。
现值就是把将来的收入与支出按一定的折扣率折算为现在的价值,例如,如果决策时点是年初、折现率为10%,则第一年底的110元就只值第一年初的100元;同理,第二年年底的121只值第一年年初的100元,第三年年底的132.1元只值第一年年初的100元。于是,投资决策的依据就是净现值,即把未来的收入折算成现在的钱减掉第一年年初成本投入额加上未来投入额折现的值,净现值大于零可行,反之就不可行。
理性的人们是会追求一辈子的幸福最大化,但未来始于足下,当期选择则是关键,所以,这种当下净现值考量说明了活在当下的意思就是一切决策是用当下幸福作为“价值尺度”来衡量未来各时期之“价格”的。
第二,把未来收支折算成现值的折现率体现了人们对活在当下的偏好强度。
例如,银行揽储或公司融资,给出的诱惑就是还本之外还给付利息,利息率(利息/本金)除了补偿通胀率损失外就是补偿人们对未来的其他风险担忧与牺牲现期消费的痛苦,其实三个补偿都一样是现期补偿。人们越是偏好现期,出借自己资金与其他资源使用权时借入者付出的利率就越高(补偿现期工作劳动强度的因素也是高工资原因之一),所以,利率随决策者预期的社会动荡程度、人身财产不安全程度以及资源既定使用的未来风险成正比~这是旧社会与金融抑制下高利贷盛行的原因、也是初创企业借钱难的原因。
当然,人们对现期的偏好函数还取决于社会文化环境、个人成长经历以及天赋等等因素,这里不展开讨论。
第三,在现期经营决策中对各种资源使用方案的优化选择也是以资源的现期状态做成本考量的依据的。
例如,闲置的资源(无论固定资产还是流动资产或闲置劳力)使用的成本计算为零;
例如,如果闲置的资产还需要维护费用(如空房的财产税如闲人的生活费),则资产等同负债了~这是浪子进校读书被多收费的原因;
例如,如果资源已经用在某一用途上,既定用途产生的现有纯收益就是改用它途的机会成本,如甲在老家上班如果被就业到外地某处,则某处必须给予甲不低于原工资加上回家多增加的开支;同理,如果甲在老家原单位工资不满意,就得衡量自己改换工作单位后是否可以获得比现有工资更高的收入~如果不行就不应该发牢骚或消极怠工。
这些例子说的是一件事,即:人们现期内的短期决策也是以现在为价值尺度的。
综述所述,不以现在做价值尺度,不真正活在当下,我们的一切决策就有过错,我们就不是完全自主的人。
但是,这里的理念与发展心理学关于自律有利于未来的思想是否矛盾呢?是不是在提倡今朝有酒今朝醉的颓废生活态度呢?
非也!:
第一,自律并不是过分克制现期消费偏好,一张一弛文武之道;第二,自律不是为了未来牺牲现在、也不是为了现在放弃未来,年轻拼命赚钱、老了拼钱赚命是很不理性的;第三,活在当下就是将历史上的成败都要归零,闲置的沉没的成本都忽略不计了,功成名遂、身退:天之道也;第四,活在当下是真正的理性思维,物物而不物于物,活在当下是鲜活的生命个体本位理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