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有中国乳业“大炮”之称的广州市奶业协会理事长王丁棉说,在2010年以前,我国牛奶的标准是每毫升细菌总数50万个,而蛋白质是每百克2.95克。2010调整国家牛奶质量标准时,征求地方奶协和专家的意见,结果,95%的意见要求提高奶品质量标准,但是没有被采纳。而内蒙古奶协秘书长那丁木德则认为,制定牛奶质量标准要从“72%奶牛和72%牛奶都是散户饲养,散户生产”的国情出发,照顾最大多数奶农的利益。回顾奶业历史上的是是非非,早已可见这个行业的种种“自降标准,自我矮化”现象。我国奶业标准以只顾及落后生产经营的“国情”、不顾及消费者利益的博弈,以奶业巨头的强势话语权胜出而告一段落。 证券时报 2011.6.20
敢问这位内蒙古奶斜秘书长,产品标准到底应该根据什么来定?如果所有饭馆都用地沟油,我们的餐饮标准是否就用地沟油标准?产品标准任何时间都应该以消费者利益的保障为标准。应该参照国际或国内相关研究保障消费者健康的基础上尽可能提升标准,什么样的细菌含量不会危害消费者身体我们就据此制定最低准入门槛,让消费者而不是基于落后的生产制定适应落后的生产状况的标准。没有对消费者负责的公正的产业管理,就不可能约束企业在高标准下推动技术进步扩展市场规模,就不可能确立我国产品的国际声誉。因此,产品标准决定不能让消费者适应生产者,不能被少数不争气的国企绑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