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经济学论坛 三区 行为经济学与实验经济学
566 4
2022-10-28

成年人为什么“不问为什么”了

■武夷山

(发表于《中国科学报》2022年10月28日)

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出版社今年3月出版了美国耶鲁大学认知与发育实验室主任、心理学教授Frank C.Keil(弗朗克·C.基尔)的著作Wonder:Childhood and the Lifelong Love of Science(本文作者译为“讶异感:童年和对科学的终生热爱”)。基尔对于各年龄层的人如何认识世界有近50年的研究经验。

众所周知,小孩子总是没完没了地向大人提出问题:气球为什么会上天?种子怎么就长成庄稼了?为什么鸟儿身上有羽毛?等等。孩子有了解世界的强烈欲望,他们不仅想知道“某物是什么”,还想知道“这个东西怎么就成了这个样子”以及“它是如何工作的”。

而多数成年人对于“为什么”和“如何”这样的问题没多大兴趣。比如,成年人会开门锁、会煮鸡蛋,但可能根本不懂门锁结构和生鸡蛋如何变熟。那么,成年人如何重新获得孩子般的对世界的讶异感呢?

在本书中,基尔描述了引导孩子走向发现之旅的认知倾向,阐释了如何让所有人都成为终生不渝的讶异者。

作者介绍了关于儿童心智的最新研究进展,揭示了孩子拥有一些非凡能力,这些能力使他们感受到发现之乐。事实上,孩子不仅想知道事实,还想了解事实背后的因果模式——这正是科学的核心。

遗憾的是,从上小学开始,这一值得称道的讶异感被扼杀了。再后来,由于对因果机制缺乏兴趣,又受制于知识盲点,成年人逐渐变得易于接受错误信息,易于被操纵。

当然,人群中总有一些博学多才的人,他们能一直保持讶异感。基尔告诉我们,了解这些人以什么样的心智习惯和讶异方式习得了这些东西,普通成年人就能够体验到提问之乐。

基尔认为,该书可以给读者提供5点重要启示。

首先,讶异感不仅仅是被动的敬畏,不仅仅是好奇。基尔认为,讶异感是对日常生活中碰到的难题欢快的、热情洋溢的拥抱。这些难题引发了提问-探索-发现的循环过程。

其次,人是倾向于认真地讶异的。过去20年间的研究成果表明,婴儿和学龄前儿童能够熟练地关注周遭世界的重要统计模式,能在巨大的关联网络中迅速识别出重要的因果关系。

再次,经历儿童早期阶段之后,讶异感会被剿灭。约50年前,两位英国研究人员Barbara Tizard和 Martin Hughes发现,孩子进入正式教育阶段后没多久,他们提问的次数就迅速下降,一整天可能只提一两个问题,甚至一个问题都没有。这种情形普遍发生在各种家庭背景的孩子身上——无论穷与富、城里还是乡下。而且,世界各地都有这种现象。

第四,讶异感不是必须失去的。我们可以终生保持讶异感,有些杰出人物甚至直到生命最后一息还对世界充满惊奇讶异。

其中有些终生讶异者是著名的博学多才人士,如英国的玛丽·萨默维尔(1780—1872,笔者在2015年2月27日的《中国科学报》撰文介绍过她)和托马斯·杨(1773—1829),前者在数学、科学、地理学和科普写作等领域都是高手,后者在语言学、音乐理论和多个科学与工程领域身手不凡。

第五,缺乏讶异感的人生会导致认知功能障碍,但这个障碍是可以克服的。讶异感枯萎的时候,不信任感、疏离感和否认行为就繁荣起来。这时人们就容易被错误信息俘获,不再能区分江湖骗子与专家学者。对于不再提出“为什么”和“怎样”的人来说,自己和他人的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也会受到伤害。

《中国科学报》 (2022-10-28 第3版 读书)引自-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1557-1361260.html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全部回复
2022-10-28 16:19:57
u=1692807424,2123141328&fm=224&app=112&f=JPEG.jpg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22-10-28 18:49:05
谢谢分享呀!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22-10-28 19:40:41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22-10-28 21:48:51
点个赞加点人气
感谢分享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相关推荐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