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减值压力陡增
2021年9月28日,顺丰控股、嘉里物流同步发公告称,顺丰收购嘉里物流51.8%股权的交易完成交割,交易作价175亿港元(约合人民币146亿元)。

顺丰公告嘉里物流是一家总部位于香港的国际物流服务供应商,在大中华及东盟地区布局了广泛的配送网络,该公司由马来西亚首富、华裔商人郭鹤年创办。
顺丰在完成收购后称,未来嘉里物流将定位为顺丰拓展海外市场的主要平台,双方还将合作建立以亚洲为基地的环球物流平台。
如前述提及,今年以来顺丰业绩的大幅增长,主要是合并了嘉里物流的业绩,但这笔收购算不算得上成功,并不好说。
最直观的指标,就是股价。
本次收购中,顺丰作价175亿港元收购嘉里物流9.31亿股份,折合每股收购价18.8港元。
收购完成后,嘉里物流的股价确实被刺激了一番,在去年11月份一度冲到24港元/股,但随后马上就开启了一波下跌行情。
截至10月28日收盘,嘉里物流股价报12.72港元,相比顺丰的收购价18.8港元,下跌了32%。

嘉里物流股价大幅下跌尽管顺丰一再表示收购嘉里物流看重的是协同效应,潜台词就是被套了也不要紧,但从嘉里物流的财务数据看,未来会否为顺丰带来协同效应,也值得打问号。
今年上半年,嘉里物流实现归母净利润20.33亿人民币,去年同期为28.13亿人民币,同比下跌27.7%。
业绩大幅下滑,可能有嘉里物流剥离业务的因素,在收购后,嘉里物流剥离了香港货仓业务和台湾业务,但两者体量并不大,2020年年报数据显示,货仓业务营收占比仅0.39%,台湾业务营收占比为6.8%。
这两项业务的剥离,估计不是导致净利润暴跌的主要原因。
真正的原因,和顺丰现在的困境类似,在同质化严重的行业里,深陷价格战,这一点从盈利指标可以看出:
今年上半年,嘉里物流毛利率为11.01%,去年同期为11.63%,在去年已经十分低的情况下,今年还是继续下跌;净利率只有可怜的5.61%,去年同期为10.50%,接近腰斩。

嘉里物流盈利指标由于收购嘉里物流的投资过高,这笔收购直接在顺丰形成了超过40亿的商誉(商誉一般可理解为投资成本超过被收购方净资产公允价值的差额),而收购前的2020年年末,顺丰的商誉仅33.77亿元。
因此,高价收购嘉里物流后,2021年顺丰的商誉由年初的33.77亿大幅增加至73.72亿,增幅高达118.3%;
2022年上半年,顺丰又因为收购Top-ocean的100%股权,把商誉进一步增加至90.56亿,较年初增加22.84%。

顺丰今年中报的商誉数据关于商誉减值测试,顺丰在财报中表示,将相关资产(含商誉)的账面价值与其可收回金额进行比较,如果可收回金额低于账面价值,相关差额计入当期损益。
在股价和财务数据都十分不理想的情况下,收购嘉里物流形成的商誉,就面临较大的减值压力了。
横向对比看,顺丰的商誉也远高于同行。
今年中报显示,申通和圆通商誉分别为8.06亿和3.57亿(韵达和德邦没有相关商誉数据),顺丰的商誉数据是申通圆通之和的7.79倍;
此外,在商誉占净资产的比例上,顺丰同样是A股快递公司中最高。

除了巨额商誉,顺丰近年来数百亿的资本开支,在行业急剧恶化时,同样引起担忧。

烧钱烧到怕
快递行业的“卷”,除了打价格战保市场份额外,还体现在长期的、远超自身利润水平的资本开支形成的“军备竞赛”。
顺丰,更是直接建了个机场。

图源:顺丰官网今年7月17日上午11时36分,顺丰航空一架波音767全货机从该机场起飞前往深圳,标志着鄂州花湖机场正式投运。
行内人称为“顺丰机场”的鄂州花湖机场,是国内首个专业货运枢纽机场,定位为货运枢纽、客运支线机场,由湖北省政府和顺丰共建,其主体工程于2019年10月开工,目前已全面完工并获得民航中南地区管理局颁发的机场使用许可证。
此前,鄂州花湖机场总投资预计372.6亿元,其中由顺丰控股直接出资177.97亿元,湖北省政府直接出资26.8亿元。
湖北省发改委资料显示,鄂州花湖机场实际总投资308.4亿元,低于规划预期。
根据规划,机场航站楼、转运中心等设施按满足2025年旅客吞吐量100万人次、货邮吞吐量245万吨的目标设计;
工程飞行区跑道滑行道系统按满足2030年旅客吞吐量150万人次、货邮吞吐量330万吨的目标设计。
顺丰称,未来将以鄂州花湖机场为枢纽,在东西南北四个方向布局区域性机场,包括北京、深圳、杭州和成都,构建“1+4”发展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