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休闲区 十二区 跨学科讨论区 哲学与心理学版
622 0
2022-11-03

物象学方法的理论逻辑是研究知识论的认识论范畴。正如34节中指出的那样,人类获得知识的方式是多元的,因为人类的认识能力是多样的。本节讨论理性认知的物象。

在西方哲学史上,主张感觉是一切知识的来源的哲学被称之为经验主义,与经验主义相对应的唯理(性)主义。唯理主义哲学家们主张感觉不能提供确实的、普遍的和必然的知识,只有理性才能做到。此外,直觉主义者认为,感官知觉不是知识唯一的来源,被感知的事物不是唯一的认知对象(在下一节讨论)。

那么,理性是怎样达到知识的“真正的”、普遍的和必然性呢?换句话说,感觉经验使记忆思维中形成的实体物象,理性认识是否在记忆思维中形成实体物象呢?

事实上,唯理主义者并不否认感觉的功效作用,也不怀疑感觉为知性提供了世界事物的信息。莱布尼兹也是承认(10)“存在于智慧中的,没有不存在于感觉中。”的事实。因为理性思维认识世界事物,都是在感觉的前提和基础上之上进行的认知活动。但是,直觉认识的世界事物是例外的(将在下节中讨论)。换句话说,如果我们赞同上述感觉给记忆思维提供了有关世界事物的物象,那么,理性思维获得“真正的”、普遍的和必然的知识,仍然是以记忆思维中的语义物象为条件进行的。因为逻辑推理都是采用语言符号形式进行的。这个结论,从唯理主义哲学家对理性认识的论述中,便可以得到说明。

那么,是什么将理性(逻辑)与感觉联系和结合起来的呢?康德没有指明。我们认为,是记忆思维中的实体物象。感官知觉给予记忆思维提供了世界事物信息形成的物象,物象成为心灵、知性或理性思维的直接对象。换言之,事物本身并不是心灵理性直接认识的对象,世界事物是通过感觉转换成记忆思维中的物象之后,才成为心灵、知性或理智思维的直接对象的。例如,康德认为有12种判断,但是任何一种判断,都不是对事物做出的直接判断,而是通过语言描述的的语义物象做出的推理、判断。如(11) “(3)单称判断(拿破仑是法国皇帝)”,这事已经过去二个世纪了。这个单称判断给予读者一个语义物象回忆。

因为对于微观世界或超宏观世界的认知活动,已经超出了感性直观认知所能及的范围,没有理性的、直觉的认识活动,人类就不可能深入到微观的、宇观的世界去认识事物。例如,麦克斯韦电磁学和哥白尼日心说等,都超越了感性直观的认识范围。因为太阳围绕地球转是符合人的感性直观的;电磁场、电磁波都是人的感性直观根本无法认知的。资本与创造剩余价值的关系,也不是感性直观的范围,它须通过数学计算的理性思维认知活动才能得出结果:商品价值量的价值物象。

因此,把“感性的人的活动”当成是“实践原则的基本内涵”的实践哲学,很难走得更远。把实践限定于感性的方面,也违背了的常识。那就是人与动物的差异。动物不具有理性的和直觉的认知能力。动物对世界事物的认识,只限于感性的方面。感性实践理论对人类的智慧来说,莫过于一种耻辱。如果一种建立在以感性的人的活动为基本内涵的实践哲学,成为某个社会的哲学;那么这个社会可能沦为一个没有创造力的社会。因为实践对象是感性直观的现实世界,实践都是直观现实的活动,而社会的发展需要有超越现实的创造力。人的创造性可以由实践活动来证明和检验,却不能由感性实践来解释。显然,创造性来自心灵意识的理智和直觉能力,以及意向性、思维等。因此,我把人的认识能力与认知活动划分为感性认识、理性认识、直觉认识。在本章对它们做出一定程度的讨论。

由于“理性认识”与“感性认识”构成了西方哲学认识论的结构范式,本书物象学方法研究物象来源的认识结构,除了保留为了“感性认识的物象”与“理性认识的物象”二个环节外,新增加了直觉认识的物象和语言理解的物象与梦想、虚构物象及创造想象的物象。区分我的理论需要“理智”一词。二是由于理性认识的范围被限制得过于狭窄,它不能全面地体现人类认知活动的实际情况。理性认识被规定为抽象思维、逻辑思维、语言思维,它不能容纳比如猜测、顿悟、幻想、

联想、想象、虚构等创造性的认知活动的诸多要素。其中的语言思维认知活动,在物象学理论结构中占有重要地位作用,“理性认识”命题并不包括这一内容。因为人类通过阅读语言符号文本语义获得物象达到间接认知世界事物的知识,所以,单独列出为“意象性认知活动”。还有灵感、预感等直觉认知方式也被忽略掉了。直觉认知活动不能独立进行,直觉认知发生在理智认知和意象性认知的过程中。因此,理智认识活动中的理智概念,就不是人们通常解释理智一词的涵义,即理智是相对于本能、欲望的盲目和激情的奔放,人身上有一种经由社会生活而形成的冷静权衡、精明计算的倾向和逻辑能力。在这里,理智主要是指人的天赋的认识世界事物的智慧能力。理智认知内涵包括:物象思维、抽象思维,逻辑思维,语言思维,猜测,顿悟,联想,创造想象,虚构,分析,综合等认知能力。

理智认知就是人的诸多理智能力,在认识世界事物过程中的运用。如果说感性认知直观事物,获得事物直观的物象,那么,理智认知非直观事物,获得事物非直观实体的物象。在一定的意义上看,可以说所有的科学实验活动都是理智认知活动,都是以认识非直观事物为对象、为目标的。

在西方哲学史上,经验主义与理智主义的争论中,前者以任何理智认知活动都离不开感官的感性认识为理论根据,屡屡胜利。直到19世纪中叶,孔德提出科学实证主义,理智主义才在局部(自然科学)成功地胜出经验主义。我提出理智认知的概念,当然包括一切领域的认识活动在内。虽然,理智认知在许多情形中与感性联系在一起,但是这种联系是采用了物象联系的方式,而不是实体的联系方式。但是,理智认知与感性认知则是完全可以区分的。例如,当我们看到在山峦起伏,林深树密的山间小道上,有一个和尚挑水上山。这是感性认知。但要回答大山里还有什么?感官就无能为力。理智的猜测和想象并作出判断:在大山里有一座寺庙。“山里有一座寺庙”是一种直观物象,但这是由理智认知做出物象判断。若是一个儿童看到这一情形,便不能进入理智认知的过程中。又如卢瑟福的原子模型,就是一种科学想象的理智认知的成果。

理(性)智认知的地位和作用,无论是在宇观认知,还是微观认知中,都得到了充分的展现。感官知觉是人类认知世界事物得以进行的基本条件,但感性认知并不是认知世界事物的唯一通道。自然科学中,不断精细化的观测技术越来越深入地揭示出自然界远离人类直观的层面。对于这些层面,唯独理智认知才能接近它们。事实上,在电学中,对象就已经不再象牛顿力学中那样直观了。人们甚至认为,当我们考察电学现象时,自然科学远离感官世界而去的情景就变得非常清楚了。而“场”的概念,虽然能够通过与弹性物体振动的比较变得更直观,但这明显是为了表明数学关系的一种直喻。它同我们关于电的直接感觉印象没有联系。而在原子物理学中,从原子产生的作用所观察的原子,则完全不再是我们所能直接感觉到的直观对象。还有,探月卫星的轨道绝不是感官知觉的产物,而是根据数学计算这种理智认知活动得出的结论。我们的感官也绝不能感知每秒钟30万公里的运动。因此,对于微观物理学世界的“场”、粒子、电荷、光速的认知,不是感官知觉直接提供的信息,而是由理智认知产生实在者的样态。正如王天思先生所说,(12)“由于人们对于微观对象从来没有形成任何知觉形象,即使在思维中,也只能借助宏观现象做一些类比的想像,因而远不能形成直接的感知。”人们不能直接感受到微观粒子,只能从类如云雾室中的细雾和气泡室中的气泡,间接地感受到粒子运动的径迹,从而把粒子的性质形象地再现出来。这就是理智认知活动,而不是感性认知活动。

理智认知感官不能感知的事物,它往往是直观事物中蕴藏的非直观的层次。经验主义者有一个错误:由于理智

认知的非直观事物在用语言表达时,人们往往借用直观事物的名称,或者比喻为直观事物,这样就造成了一种一切知识无不与感官经验相联系的假象。事实上,在微观领域中,感性认知完全是无能为力的。如果说万有引力的发现与感官经验直接相关的话,那么量子力学就完全离开了感性的范围。

我们知道,量子物理学中的“量子”并不是一个真实的物体,而是物理学家们理智认知抽象出的一个物理单位。“量子”指微观世界的某些物理量不能连续变化而只能取分立值,相邻两分立值之差称之为该物理量的一个量子。除能量的量子化外,还有其他一些物理量如电荷、动量矩等等。将某种场的联系在一起的粒子称为这一场的量子,如电磁场的量子就是光子。量子作为物理学中物理量取分立值的天然单位,是一个确定的最小量。这样一个确定的最小量,使对于微观世界的量子描述能够形成一个逻辑严密而且具有实际应用价值的数学形式体系。王天思先生所说:(13) “量子力学本身只是一种数学形式,一种符号体系。也就是说,它是一种用符号对微观对象的描述。由于这种形式体系得到很好的现实回应,量子理论在实践中得以广泛应用。”  这正是理智认知的典范,它不是通过感官直接感知事物信息形成实在者的物象,而是经历理智认知即实验活动获得非直观实在者信息在记忆思维中形成物象,并对非直观实在者的物象用数学形式和语词概念做出描述。

在西方传统哲学认识论中,是把实验看成是感性认知的经验方法。我们认为这是不正确的。如果我们把运用高能加速器观察粒子状态的理智认知规定为感性认知,那么核物理学家就与文盲没有区别了。法学家的立法活动,日常生活语言交流的社会生活,政治家的演讲活动等,他们都是理智认识活动。它们虽然离不开感官作用,但在本质上应当属于理智作用。典型的例子是具有同样感官的人,并不是人人都能够进行逻辑学、数学和核物理实验研究工作。理智认知虽然可能都是与感官有关联,但并不能由此断定所有的认知活动都是感性认知活动。而且区分感性认知与理智认知的分水岭与标准是如此地明显和明确,以至于不将它们区分的理论与现实存在如此明显和深刻的矛盾。这里,需要说的是语言交流的理智与核物理学家的实验活动,在认知对象,认知工具,认知方式上,都有很大的差异。因此,我把语言交流的理智认知规定为意象性认知活动,以区别于科学家使用物理工具并作用于物质实体对象的理智认知。

理智认知的对象是感官不可能感知的非直观事物结构、运动、状态、节律、能量、场、关系、性能和作用等。在理智认知活动中,理智的诸多能力可以不需要语言的帮助。当感官知觉不能使我们更前进一步时,“当研究必须进入更细微的领域”、即感官不能达到的范围时,“具有较精致的思维器官的真正的认识之路”才开始。这就是理智认知活动。可见,理智认知是心灵意识思维除了对感官信息进行加工之外,还有认识在感官阈值不能达到的更细微的更远大的领域获得知识的能力。正如有的哲学家称之为“思维实验”(14)。思维实验是在头脑中进行的实验,它并不是用来提供关于某一事物的可靠的答案,它们的目的是帮助澄清实验者所思考的对象物的物象。爱因斯坦曾做过一个很有名的“想像”,那就是想象他自己在一束光波的背面骑自行车,而他有关相对性和光速理论的某些部分正是脱胎于这个物象思维。虽然大多数的思维实验都是无法在现实中实现的,但是某些实验最终随着科技的发展而演变成为了实体的实验。不过,任何一个科学实验都是渊源于某种思维实验,或者说思维实验成为科学实验的组成部分,是构成理智认知活动中不可缺少的成分。

理智认识能力是一种超越感官直观性的认识能力,它已经被实验心理学的无觉察知觉实验所证实。所谓无觉察

知觉,就是在被试能够准确地说出他没有视觉能力的区域内有某物体以何种状态存在着。当主试问及被试是怎么样知道的?被试说是“猜测”的。 心理学家将无觉察知觉确定是无意识加工,是值得商榷的。我们认为,恰恰相反,盲视和单侧忽视的被试者在没有察觉的情形下,能够准确地猜测到了物体的存在或运动形式。这正是理智认知能力的表现,怎么能说它是一种无意识的加工呢?还有一些哲学家认为直觉是无意识的活动。盲视和单侧忽视的这种现象,难道不正好说明它们是意识的一种理智认知能力吗?实验心理学的盲视和单侧忽视的认知实验成果,有力地证明了理智(性)认识能力,不仅仅是语言抽象和逻辑推理,而且也是可以在面对世界事物为对象的实践中进行的。

理智认知与感性认知的分水岭还在于:虽然,感性认知可以获得语音物象和文字符号物象,但是,却不能理解认知语音象征意指的物象,也不能理解文字符号象征意指的物象,这是需要理智认知能力才能认知的实体物象。比如,一位视觉正常的中国人并不能读出英文单词或文章。反之亦然。

综上,理智认知的主要特点是借助语言符号间接或直接地认知世界事物,以及认知非直观对象为目的的认知活动。但是,理智认知获得知识的核心仍是物象、物象知识。因为只有物象才能与实体相联系,符号须通过语义物象才能与实体联系起来。虽然,理智认知过程中离不开感性认识的参与,但是理智认知与感性认知的差异是明确的,可以区别的。理智认知的对象非直观事物,它们在思维中形成非直观事物的物象;其中包括猜测、联想、想象形成的超越源物象的新物象,比如微观世界的超弦理论的“弦”等。因此,在理智认知过程中,包括物象思维、抽象思维,逻辑思维,语言交流,猜测,顿悟,联想,想象,虚构,分析,综合等要素都要参与。理智认知的目的是获得非直观事物的物象,而不是语言。理智认知过程往往离不开感官功能作用,但它只不过是间接的。因为感官永远不可能直接看到高能加速器中的粒子的状态和形状。

参考文献:

(10)[美] 梯 利 著 《西方哲学史》 下册  第49页   葛力 译  商务印书馆  1979/

(11)SUSAN  BLACKMORE:《人的意识》第21页,耿海燕  李奇 等译校。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8年                                                                                                         

(12)王天思著《微观认识论导论》一种描述论研究,第105页,江西人民出版社,2003/

(13)王天思著《微观认识论导论》——一种描述论的研究,第236页,江西人民出版社,2003/

(14)【英】波普尔:《科学知识进化论》,纪树立编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第309页。1987年。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