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动飞机在中国的故事始于2011年。那一年,为了确保中国在飞机电动化进程中的领先位置,时任沈阳航空航天大学校长、中国工程院院士杨凤田牵头组成了辽宁通用航空研究院,专注于电动飞机技术的突破。
谈及创办研究院的初衷,杨凤田表示,“在通用飞机上,我们比欧美国家起步晚太多,只有研发新能源电动飞机,才有可能实现‘弯道超车’”。
依托沈阳航空航天大学、哈飞集团等资源,辽宁通用航空研究院的研发速度非常快。2012年,该院的“锐翔”系列固定翼锂电池电动飞机立项,而一年后,该系列的第一款飞机RX1E便已落地首飞,并于2015年底完成中国民航局适航认证。
不过,这款电动飞机只能乘坐2个人,续航时间仅为1个小时,航程在110公里以内。为提升续航能力,辽宁通用航空研究院开始研发增程版飞机RX1E-A。到2019年拿到民航局适航认证时,RX1E-A的续航里程已可达到280公里。
眼下,辽宁通用航空研究院的最新进展是研发具备更大载客能力的电动飞机——四座飞机RX4E。该款飞机目前的续航里程可达300公里,有效载荷为308千克。今年7月29日,RX4E电动飞机宣布完成全机结构强度测试,进入全尺寸机型的结构强度适航验证阶段——这是世界范围内首个申请正常类飞机适航审定的四座全电动飞机,当适航认证全部完成,这款国产电动飞机就将迈入量产与商业化阶段。

电动四座飞机RX4E
8月23日,冰岛的全电动飞机“韦利斯”迎来了首次载客飞行任务,而其首次任务,搭载的就是冰岛最重要的国家领袖——总统古德尼与总理卡特琳。通过这场略带危险的高规格飞行,冰岛告诉世界,在电动飞机领域,冰岛有了一席之地。
最近的事件是9月27日,全球首架全电动通勤飞机Alice在美国华盛顿州的1066米完成了首飞——目前,这款由以色列企业Eviation研发的飞机正在被美国GlobalX、德国艾维亚航空、DHL快递等一众空运公司抢购。DHL快递CEO蒋明燊认为,从Alice首飞开始,全球航空业将迎来一个新的时代。
电动小飞机适航,正拉开了电动飞机商用化的开端。
尽管电动小飞机理论上已能够满足短途的航空需要,但要想真正取代传统通用飞机,实现商业化载人,还需要等待电池技术与电机技术的进一步升级。
据李开省介绍,研发高能量密度电池技术和高推重比电机技术,是眼下电动飞机公司突破的核心,这两个技术的成熟度决定了电动飞机能否真正取代传统燃油飞机。
从能量密度对比上看,飞机燃油的能量密度大约为12700W·h/kg,而锂电池所能达到的最大能量密度仅为500W·h/kg,若要安全投入应用,则这一数值还要进一步限缩。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燃气-电混合推进项目的技术负责人谢丽尔·褒曼曾表示:“驱动一架巡航状态的大型飞机需要至少1 kW·h/kg的能量密度。”
电池能量密度不足,这意味着传统燃油飞机的航程通常可达到1000公里以上,而绝大部分电动飞机的最大航程还在300公里范围内徘徊,且这些电动飞机只能以轻型飞机为主。
据财新网报道,电动飞机初创企业安飞(Ampaire)中国区代表潘徐曾表示,300公里的续航里程对于电动飞机而言仍然较低,“尤其在通勤航空领域,根据我们和航空运营商的沟通,航程达到500公里会更匹配市场需求”。
目前,锂电池技术的发展空间尚存。据王元元介绍,其能量密度正在以每年7%~8%的增长率提升。NASA和麻省理工学院联合进行的电池研究结果也显示,在未来10~15年内,有较大机会演变出能量密度高达1~1.5kW·h/kg的化学电池组合。

电动飞机发展路线图
在电池之外,电动飞机的飞行能力高低还与电机的功重比有关。对燃油飞机而言,其燃油重量会随着飞行时间增长而减轻,但电动飞机的电池质量却是恒定的,这就要求飞机电机的功率要比燃油发动机更大。
刘祯表示,目前,电机的功率已经比燃油发动机要高出两到三倍,其最大功重比也已接近20kW/kg,但总体而言,电动飞机的飞行续航能力与速度仍未达到燃油飞机水平。
3.飞机智能化,一场新变革

尽管飞机电动化技术还面临诸多问题,但航空公司和资本对此都颇为乐观。
在2019年的第53届巴黎航展上,世界七大航空制造商联合发布了一份声明,称航空业已来到继活塞发动机革命、涡轮增压发动机革命之后的“第三次技术革命”中,以电推动为核心的飞行电气化时代即将到来。
刘祯告诉「甲子光年」,传统燃油飞机的结构十分臃肿,难以实现精准化控制。而电动化后,借助电力和电子技术,飞机中的主要设备、零件基本可以做到全电子化,电信号的传导路径会大大简化,配合算法程序,电动飞机很容易实现智能化的精准控制。目前,电动飞机智能化的方向主要有二,其一是能源系统的智能化,通过构建电动飞机电能传递、变化与控制的仿真模型,智能算法可以自动设计出能源利用率更高、稳定性与安全性更强的能源利用方案,从而优化飞机在飞行过程中的能源配置;
其二是飞行驾驶系统的智能化,目前,飞机的自动驾驶功能还局限于按照既定程序完成固定航线的飞行,而智能化后,结合人工智能与物联网技术,飞机将可以自主判断航线风险,并排查自身潜在的机械故障,从而提升飞行安全性。
随着飞机智能化水平的提升,同新能源汽车的智能化趋势一样,飞机座舱的智能化水平也将提升,如智能行李托运、行程自动设计等服务都将普及,乘客的乘机体验将由此提升。
但眼下,当纯电动技术发展面临瓶颈时,航空企业们已经寻找过渡性的替代方案。
一个发展方向是混合-电推进技术。在传统飞机中,燃油发动机的数量通常不止一台,而将其中一部分替换为电机,即是混合动力飞机。
在今年9月,加拿大航空公司宣布购置30架混动飞机,其公司总裁兼CEO Michael Rousseau在评论该交易时表示,混动飞机的载客量更大、续航时间更长,可以很好的解决电池能量密度不足的问题,同时还能兼顾由化石能源使用带来的成本与环保压力。
对于这一技术,霍尼韦尔航空航天集团高级商业拓展总监泰勒·阿尔伯施塔特(Taylor Alberstadt)曾公开表示,混动飞机内部的燃油发动机可以与发电机搭配使用,从而为电机供能,形成内循环,并由此大幅降低燃油成本。通过混合动力优化方案,飞机的航程可达到500公里左右,燃油成本将减少50%-70%。
混合动力是飞机从燃油迈向全电的过渡技术,本质是通过提升飞行器性能来适应市场需要。当下,飞机电动化的另一个出路是从技术特点出发,寻找更合适的市场。
对电动飞机而言,其可载客量低,多数机型不超过10人,同时航程较短,安全飞行距离局限在200公里以内——这些性能放在国际航行中并不够看,但放在城际交通中却刚刚好。
目前,电动飞机在城际交通中衍生的产品主要是eVTOL(electric Vertical Takeoff and Landing,电动垂直起降器),该产品既能像直升机一样垂直起落,也能像固定翼飞机一样进行巡航,无需传统飞机一样的起飞跑道,只需一个“停机位”即可正常运营。
在飞机电动化的进程中,中大型飞机的电动化尚需时日,小型固定翼飞机又缺乏应用场景,eVTOL或将成为离商业化最近的电动飞机产品。
从去年开始,资本已纷纷加速布局eVTOL。据中国工信部装备工业发展中心数据,自2021年9月至2022年5月,我国共有9家电动飞机初创企业获得融资,其主营机型均为eVTOL。目前,我国已公开的电动飞机共有近30款,其中eVTOL机型占比接近2/3。
时的科技创立于2021年5月,是全国首家采用倾转构型的载人eVTOL企业。据时的科技联合创始人兼CMO蒋俊介绍,其eVTOL产品的主要定位是充当城际及市内30公里~150公里的通勤工具,希望能补充地面交通工具的不足,缓解地面拥堵压力,甚至改变城市的出行逻辑,让人们的生活圈可以扩展到100公里。
蒋俊表示,在地面交通时代,人们的出行方式是二维的,在遇到“障碍物”时只能绕路,所以想从A点到达B点,经常需要先到达C点、D点,耗时费力。但空中交通时代则不同,空中交通是三维的,可以进行点对点的直线飞行。借助eVTOL,人们从A点到B点的快速直达问题将被轻松解决。
刘齐(化名)是eVTOL行业的资深从业者,具有20余年的行业研究经验。据刘齐估算,对比汽车和地铁等出行方式,eVTOL能轻松将通勤效率提升2倍以上。
刘齐介绍,以从上海浦东机场到宝山区滨江公园的路程为例,如果乘坐公共交通,这段56公里的路程需要近3个小时才能走完,如果驾驶汽车,在不堵车的情况下也要开1个小时,而如果乘坐eVTOL,这段路程在20分钟内就能走完。
目前,全世界范围内已涌现出300余家eVTOL企业,其中既有空客、波音、罗罗等航空巨头,也有包括丰台、吉利、现代等传统车企,此外,便是如中国企业亿航、峰飞、沃兰特,美国企业Joby Aviation等新势力创业公司,其研发产品的飞行速度基本处在120km/h~250km/h之间,续航里程多在百公里以上——尽管距离商业化应用还有些距离,但已然具备了实用属性。
而未来的应用场景,在时的科技的设想中,eVTOL的商业模式更类似“空中出租车”。蒋俊介绍,“在载人电动飞机中,eVTOL定位于城市交通,应用场景更广阔,也更容易实现每年千架级的量产。而这种大规模量产,恰恰是推动eVTOL成本下降的前提。”
据蒋俊估算,量产后的eVTOL,其销售价格可降低到几百万元人民币左右,结合eVTOL能源与运营价格低的特点,未来可实现2.5元每座/公里的服务价格,与出租车同台竞价。
当电动化的进程从地面向天空蔓延,由飞机“第三次技术革命”所带来的变化可能比我们想象的更多。对此,以色列电动飞机初创企业Eviation的总裁兼CEO格雷戈里·戴维斯表示,飞机电动化不仅意味着能源的变化,它还意味着飞机可以更轻、更小、更智能,从而具备更丰富的应用场景。
一直以来,航空业的每一次重大进步都源于发动机技术的升级——活塞式发动机的诞生开启了人类的航天时代,涡轮增压发动机的出现,则让廉价舒适的航空旅行成为可能。而现在,电动机或将把航空业带进一个完全不同的时代:
从小处讲,这个不同体现在乘坐体验上,未来的航空也有望像自动驾驶赋予汽车的变革那样,使得航班更智能化;
从大处讲,“旧时代”里,由于我国传统航空产业基础薄弱,难以追赶欧美企业;但在新的电动时代,目前全球所有参与企业的发展水平相差不大,这也就意味着,我国航空业能够以电动航空技术革新为契机,实现一场弯道超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