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当今世界最具凸显度的产业组织形态,数字平台呈现明显的两面性特征。一方面,具有刺激创新、降低交易费用、增进社会福利的功能;另一方面,因为直接和间接网络效应,可能产生“赢家通吃”的竞争动态,进而导致市场垄断与社会福利损失。后者成为近年来世界各国政府规制平台企业的重要原因。然而,数字平台这种“一体两面”特征使得反垄断规制有可能限制某些积极作用的发挥,而且在“监管失效”问题上各国也表现出高度相似性。那么,是否存在市场自发性的竞争力量来破解这种局面或者作为政府高效监管的有益补充?从企业实践的长期和广泛表现看,答案是肯定的。例如,拼多多、得物在淘宝、京东主导的电商平台市场中塑造出独特的市场地位;途牛、马蜂窝在携程、去哪儿已经存在的情况下进入旅游平台市场,并获得了相当大的市场份额与竞争优势;抖音在快手已具显著规模优势的情况下重塑了短视频平台市场的竞争格局。这些企业都是后发进入、快速成长,并最终成功挑战了强大在位者看似“不可一世”的市场地位,本文称之为“后发上位”现象。显然,揭示其背后的机理对于理解平台竞争、平台市场演化以及制定科学的产业规制政策具有重要意义。
目前理论界的相关讨论主要集中在五个方面 ① :①平台包络。某个特定市场上具有强大市场势力的平台提供与拟进入平台市场类似的功能,并将该功能与其自身其他功能捆绑,利用两个平台市场共享的用户关系和通用组件,杠杆化利用自身平台的安装基础和基础性架构资源,最终“包络”目标平台。②平台共生。新创平台回避与在位者直接竞争,以互补者的功能定位创建一个与在位平台“共生”的平台, “嵌入”目标平台市场“一荣俱荣”的关系中,获得生存和发展机会。③平台市场进入的“分区”条件。Zhu andIansiti (2012)建立了一个动态竞争模型,发现在长期动态意义上平台竞争优势存在质量驱动、消费者预期驱动、用户基数驱动三种不同“区域”。在质量主导区域,显著的间接网络效应和用户基数并不能保证先动者优势,因此存在基于产品和服务创新而后发进入的可能性。④平台差异化。在早期个案描述和事实归纳的基础上,最近的研究主要集中于讨论企业通过差异化战略后发进入平台市场的理性基础。这方面较多强调用户需求异质性,平台架构、技术、商业模式与身份等维度及其独特属性在差异化战略中的“支点”作用,以及如何利用这些支点实现差异化。⑤平台机会主义进入。Karhu andRitala(2021)识别了平台开发(Exploitation)、跟随(Pacing)和注入(Injection)三种后发策略,核心是后发新创平台如何利用在位平台构建生态系统中的开放性、共享资源和编码化知识,寻求“不劳而获、少劳而获”的“机会主义”进入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