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增加物象知识是个人或社会前进的动力。新增物象知识的途径对于个人来说有两条路径,一是通过感官知觉与心智直觉的认知能力,直接观察体验、认知世界事物,获取它们的信息经过物象加工在记忆思维中形成物象。另一种路径是通过语言交流或阅读文本理解语义物象间接认知世界事物形成物象获得物象知识。对于第一条路径已在37、38、39节中讨论了。本节讨论第二条路路。人类的知识有多种陈述形式存在于社会中,最常见的书本形式陈述的知识。然而,书本形式的知识,一方面是文字符号记录,另一方面是语音阅读,它们同时伴随着读者理解文本语义陈述的内容。可见,知识被划分为知识形式与知识内容和知识理解。在这里,知识的内容与语义直接相关,语义又与认识论的对象世界事物相关。如果把语义定义为意义,那么,就是将世界事物规定为意义。虽然,知识不是世界事物,但知识也决不是什么“意义”。即使我们从阅读文本理解语言意义达到了认知世界事物的目的,也不应该将人们通过感官知觉理智直觉认知世界事物获得知识认定为是“意义”。如果只有文本而没有读者记忆,或者读者理解不了语义,那么,知识似乎就存在了。因此,知识既是社会的,同时也是个人的。如果离开有理解能力和记忆力的个人,那么,知识就会丢失,会被社会遗忘。并且,无论是对于个人,还是对社会来说,新增加的知识才是个人或是社会前进的动力。新增加的物象知识的来源及拥有者,可划分为个体的、社会的两个类型。社会拥有新的物象知识是由语言文字形式传播的语义物象知识。是不同语种人群共同享有的语义物象知识,因为语言翻译的共同知识即是物象知识。在当代知识论的争论中,怀疑主义和无限主义的争论内容,不过是哲学家们以读者身份,通过语言理解即语义物象剌激而被领会、讨论。但是,实在的世界事物本身并不发生知识论哲学家们争论的内容所涉及那些事件或事实。怀疑主义和无限主义的争论目的都是围绕对知识的真值性的确信心理依据而展开的。它们本身不发生在实在的世界中。这已足够证明知识定义和语义定义,都不应该指定为实在者,而是实在者的信息贮存于人的记忆中物象心理样态。一、理解语义是增加物象知识的途径本节标题“理解语义认知的物象”是说,人们通过阅读了解历史的事件、事实,不过是一种物象形式的知识,而不是真实的历史事件、过程。后者是人们永远无法得到的东西,如果后人能够得到它们,那么,它就不是知识。反过来说,知识本身、本来就不是实在者自身。知识是一种记忆中的实在者物象形式的贮存,即使你用语言文字陈述出来,也不过是一种外在表述形式,语义物象才是知识的内容。语言文字是学校用来传授知识主要工具。语言交流就是一种获得知识、运用知识、检验知识真理性的认知活动。本节所讲的“意象性认知的物象”,是指人类通过语言理解间接认知世界事物的过程。由于语言符号是由各语言社区成员,依据自己的意愿意志共同约定象征、意指事物和物象的“能指”与“所指”的“三角”意象结构体,所以,我称语言是一种人的意愿意志与实体物象相结合的意象性复合体。语言的纯粹意识属性,论证语言的意象性原理的内容等等,我们将在“第三编:语言的意象性质及语义物象论”中讨论。这里,只是作简要的提示。本节主要目的是为了证明人类个体的记忆思维中的物象的重要来源之一,是通过语言思维获得的。所谓“语言的纯粹意识属性”,就是语言符号的“符形”所象征的事物的规定性,是一种纯粹意识、心灵作用的结果。虽然,事物先于语言符号而存在,语言符号先于语法规则而存在。但是,从人类语言的多样性上看,语言具有纯粹意识属性即任意的性质。又如,“符形”的创造与其象征、意指的事物的约定性是同时发生的。在语言学界,任意性被称之为语言符号的第一原则。语言的纯粹意识属性是把语言看成是一种意象状态的根据之一。根据物象学理论的语义物象论的逻辑规定,语言符号与它们所象征的隐喻的事物物象的心理表征的结构是一种意象性质。现实中,学校教师运用语言文字向学生传授科技知识,学生通过听老师讲课和阅读教材书籍文本间接认知世界事物。对于这种现象,只有物象学理论才能做出有强大说服力的解释。根据物象学理论语义物象论和语言的意象性质的原理,根据认知活动是旨在获得知识、运用知识、检验知识真理性的活动的规定,我将通过语言理解间接获得认知世界事物知识的活动,称为意象性认知,它就是语言思维的功能作用,使听者、读者获得实体物象,并且形成物象知识。在现实中,人类社会成员从六岁开始,由小学至大学在学校接受语言文字作为工具间接认知世界事物的过程。这个传授科技知识的教育模式的目的就是让学生通过物象、物象知识的方式,间接地认知世界事物。而且普遍取得了事半功倍的效果。对于这种现象,只有物象学理论才能做出有说服力的解释。学校通过语言文本的意象性教育这种模式,使广大学生获得了自己从来没有亲身经历的环境和事物的巨量的科学知识。但是,都是超过了每一位学生的“五官”功能的阈值、阈限的物象知识。通过语言理解转换形成的物象。心理学将此情形看成是“再造性想象”或“形象”或“表象”。如林崇德等人认为,(20)“根据言语的描述或图解的示意在头脑中形成相应的新形象的过程。” 比如,一个从未到过中国东北地区的人,根据他人口头或文字描述,可以想象出冬天千里冰封万里雪飘的北国风光等。建筑工人根据设计图纸想象出未来建筑物的形象等。我们可以对于在第93节中的任意一个字词的理解的认知心理感觉上,形成一个特定的实体物象。物象理论认为,语言理解就是将语义转换为语言符号意指事物物象,物象是语言理解间接认知事物的心理依据。但是,语言理解心理转换形成的物象与“再造想象”的观点,虽然相近,却不一致。因为再造想象局限于事物直观的形象,并没有涵盖语言理解转换形成的认知事物性质、关系、价值、作用的心理样态。在现代社会中,语言理解转换形成的物象是个体获得知识的主要来源。语言理解间接认知世界的方式,可以传承前人发现发明的科学知识。这也是文盲人与文化人的差别。心理实验表明,被试记住的不是这些句子中所使用的具体字词或句子的表达形式,包括句子呈现的顺序。被试所能够准确记住的是句子所表达的一般含义即语义。但是,这里的语义不是“意义”,而是物象、物象知识的心理样态。物象学理论认为,被试所能够准确记住的不是句子所表达的“一般意义”,而是句子表达所形成的物象、抽象物象。意象性(语言思维)认知的方式作为个体获得物象、物象知识的重要来源,它包括语言符号记载、陈述的逻辑推导的物象,实验结论的物象,假说的物象、模型的物象、类比的物象、数学的物象、控制论的物象、信息论的物象、系统论的物象、虚构的物象等。因为通过语言文本阅读认知的事物都是不在眼前的,文本语义只能提供实体物象。实际上,理智认知活动离不开意象性认知的方式,语言符号的文本形式的知识状态,是数学、逻辑学、软件编程等,科学研究不可缺少的形式和方法,也是哲学、文学创作的基本形式和方法。意象性认知非直观实在者物象,它能够获得感官知觉不能及的对于非直观实在者的物象,并在心灵意识思维中形成非直观实在者的物象知识。比如,老子认为 “道”是视而不见、听之不闻、搏之不得的东西,因此“道”不是由感性直观认识获得的抽象物象。那么,“道”究竟是什么样子的事物呢?按照西方哲学观念,“道”可同事物“规律”近义。“道”是世界事物的一种状态,它既看不到,听不到,也摸不着。它是“无形无为”、“自本自根”、“生天生地”的永恒的绝对的实体存在。在这里,实体的“道”是一种抽象物象。万物都不过是道“物化”的暂时形态。这是由老子的理智认识获得的世界事物的非直观的道物象,它是抽象物象。当人们以读者身份阅读《道德经》时,语言思维即意象力认知获得了“道”的物象和物象知识。但是,对于文盲来说,他们永远不知道这类“道”物象是什么?
参考文献:(20)林崇德. 杨治良. 黄希庭(主编):《心理学大辞典》,第1644页。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hong_z 发表于 2022-11-19 21:19 学习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