凭借连下东南亚几国的声势和精心设计的连环计,索罗斯还是对香港发起了攻击。
1997年7月2日,就在泰国宣布放弃固定汇率制的当天,乔治?索罗斯,这位当时很多人心目中国际金融界的头号反派人物平静地走进自己的办公室,轻描淡写地向公司员工宣布:我们赢利了。据估计,索罗斯至少从泰铢大跌中赚取了将近10亿美元。然而这并没让他感到满足,用他经常说的那句话就是,“下一次金融危机肯定会到来,问题只在于什么时间。”这位1930年出生的大投机家早在1992年就闻名于世,当时英格兰银行曾经不得不向这位匈牙利人俯首称臣。
索罗斯看上去体魄强壮,像名运动员。他的头发很短,略带波浪,戴着一副金丝边眼镜。有人说他看上去像位经济学教授,或是滑雪教员。在他办公室的墙上有一条用计算机打出来的标语:“我生来一贫如洗,但决不能死时仍旧贫困潦倒。”这就是乔治·索罗斯的信条。
索罗斯第一次震惊世界是在1992年, 这一年,包括英国在内的许多西欧经济体都出现了经济滑坡,索罗斯利用英国坚持英镑不贬值的机会,向英国的金融市场发动攻击。9月16日,仅一天时间,索罗斯就大赚了9.58亿美元,并且迫使英国退出了欧洲货币系统。
5年之后,这支金融大鳄开始把虎视眈眈的目光投向了亚洲金融市场。
索罗斯的目的很明确:东南亚一些国家的房地产市场、外汇储备体系、金融市场管理有明显漏洞,只要搅乱金融市场,就可以混水摸鱼,狠捞一笔。索罗斯的如意算盘是:先从实力不强的泰国、印度尼西亚和马来西亚入手,进而攻击亚洲"四小龙"中的新加坡、韩国、中国台湾,最后攻占香港,击溃市场信心,引发"多米诺骨牌"效应。而现在,他的预定目标正在一步步实现,他以为可以在香港收了。1997年10月国际炒家对香港金融市场的第一次冲击,使香港经济损失惨重。 10月21到23日的三天时间里,香港恒生指数累积下跌了将近3000点。香港十大富豪估计共损失超过2100亿港元。财富流失、经济下滑、社会震荡,刚成立不久的特区面临严峻考验。而此时的索罗斯当然也不会善罢甘休,他在积蓄力量、等待机会,准备发起新一轮的攻击。
1998年5月开始,国际投机资金再次扑向香港,这一次他们兵分三路,向香港汇市、股市、期市同时发难,联系汇率制上中下三路同时接招,渐感不支,港股急转之下。国际炒家们似乎一战成功,因此也口出狂言,要把香港当作他们的“超级提款机”。
特区以强有力的干预政策高调应对
面对国际炒家们的步步进逼,特区以一系列强有力的干预政策高调应对。为了避免港元受到狙击,抬高投机成本,香港金管局宣布,将不再采用6.25%的方贴现率向那些借款过多的银行提供资金,而是要根据情况以惩罚性的利率来调整资金。这一决定导致银行同业市场利率骤升,一度飙升至300%。
财政司司长曾荫权、财经事务局局长许仕仁一起会见传媒,重申维持联系汇率是港府首要目标,为了这一目标而导致利息飙升,属无可避免,并强调港元目前已是处于历来最强水平。正在英国访问的行政长董建华离开伦敦前强调,特区有极大的决心维护联系汇率,香港利率高涨对股市有影响,但各间上市公司基础良好,调整只是短期的。为配合反击措施,香港特区、工商界人士发动了舆论攻势,金管局特地发表文告宣称香港外汇储备截至1997年9月底已经高达881亿美元;
关键时刻,中资及本地资金入市,24家篮筹、红筹上市公司从市场回购股份,推动大市上扬。中国电信重上招股价以上水平,加上中国内地减息成为股市上扬的题材,香港股市强劲反弹,港元汇价也恢复稳定,金管局还在买卖港元过程中获利,没有像其他东南亚那样大大耗损外汇储备。
特区的一系列措施稳定了市场,抬升了人气,国际投机资金开始仓惶出逃。
这次的汇率危机过后,当时的特区行政长董建华高度评价了财政司司长曾荫权和他的同僚们,认为危机处理得“实在值得激赏”。特区反应快速,应对得当,向市场发出了强烈讯息,表明香港的经济基础良好,投机者知难而退,曾经黑云压城般密布在香港上空的金融危机乌云一时间似乎散去了。然而,索罗斯领衔的国际金融大鳄们却元气未伤,而且他们手中还握着一张王牌,等待着合适的时机发起致命一击。决战时刻快要到来了!从1997年7月开始掀起波澜的的那场金融风暴,如火山喷发般迅速席卷了亚洲进而搅动了整个世界,那些在风暴中倒下的国家,身陷经济崩溃的泥潭,只能任人宰割,而依然在风暴中挺立的香港,它的金融市场也已经遍体鳞伤。在这个时候,特区已经意识到,尽管已经化解了国际炒家们的数次冲击,但更猛烈的风暴还没有到来,特区必须以更强硬的手段、更主动的姿态去迎接挑战。也是在这个时候,一直在等待最佳时机的索罗斯正在不断积蓄能量,准备对香港发动最后一击。这场香港金融保卫战的大决战终于在1998年8月拉开了帷幕。1998年8月5日,国际炒家们一天之内抛售200多亿港元。香港金融管理局一反过去的被动做法,运用香港财政储备如数吸纳,将汇市稳定在1美元兑换7.75港元的水平上,银行同业市场拆借利息也只是略有上升。8月6日,炒家又抛售了200多亿港元,金融管理局再出新招,不仅照单全收,而且将所吸纳的港元存入香港银行系统,起到了稳定银行同业拆借利息的作用,防止了因为拆息率提高造成股市下跌。8月7日,因为已经公布中期业绩的一些蓝筹股的业绩表现不佳,导致恒生指数全日下跌212点,跌幅为3%。在此后的7日至13日这几个交易日中,香港继续采用吸纳港元的办法,稳定同业拆息率并进而达到稳定股市的目的。但由于炒家在股票市场上大肆做空,恒生指数最终还是跌到了6600点附近的低位,比一年前几乎下跌了10000点,一年之间总市值蒸发了2万亿港元。。8月13日,恒指被打压到了6660点后,港府组织港资、内地资金入市,与对手展开针对8月股指期货合约的争夺战。投机炒家要打压指数,港府则要守住指数,迫使投机者的合约无法于8月底之前如数套现。港府入市后大量买入国际炒家抛空的8月股指期货合约,将期指由入市前的6610点推高到24日的7820点,高于投资炒家7500点的平均建仓价位,取得初步胜利。当日收市后,港府宣布已动用外汇基金干预股市与期市。8月14日,香港正式参与股市和期市交易。香港为了维护港元,携巨额外汇基金进入股票市场和期货市场,与炒家进行直接对抗。港府向香港的中银、获多利、和升等多家证券行发出指令,大量吸纳恒生指数蓝筹股,表示不惜成本,一定要将8月的股指抬高600点。香港一反以往“积极不干预”政策,给投机者造成了始料不及的沉重打击。8月24日,为了打破炒家的套利计划,港府再度主动出击,动用50亿港元入市干预,当天恒生指数剧烈震荡,曾经出现短时间暴跌300点的状况,随后又被迅速拉回,收盘时恒生指数上扬318点。
对于香港金融市场的阻击者和保卫者来说,这绝对是个惊心动魄的八月。决战的帷幕已经拉开,决战的最后时刻即将到来。1998年8月28日是香港恒生指数期货8月合约的结算日,国际炒家们手里有大批期货单子到期必须出手。若当天股市、汇市能稳定在高位或继续向上突破,炒家们将损失数亿甚至十多亿美元的血本,反之港府之前投入的数百亿港元就等于扔进了大海。两个在金融市场上缠斗了整整一年的对手终于等到了决定生死的最后一战。
1998年8月27日,当天全球金融领域不断传来坏消息,美国道琼斯股指下挫217点,欧洲、拉美股市下跌了3%~8%。香港股市面临着严峻考验。在时任特区财政司司长曾荫权的指挥下,港府一天注入约200亿港元,,将恒生指数稳稳托升了88点,为最后决战打下基础。同一天,索罗斯旗下的量子基金公然宣称:港府必败。这种以某个公司或个人的名义公开向一个下战书,扬言要击败某个的事件是史无前例的。这里面当然有威吓的成分,但也显示出索罗斯的野心和信心。对于这场决战,双方都有备而来,而且谁也输不起。
8月28日,这也许是香港自从有股市以来最漫长的一天。
上午10点整,交易正式开始。开市后仅5分钟,股市的成交额就超过了39亿港元。半小时后,成交金额就突破了100亿港元,到上午收盘时,成交额已经达到400亿港元之巨,接近了1997年8月29日创下的460亿港元日成交量历史最高纪录。
下午开市后,抛售有增无减,港府照单全收,成交量一路攀升,而恒指和期指始终维持在7800点以上。随着下午4点整的钟声响起,显示屏上不断跳动的恒指、期指、成交金额最终分别锁定在7829点、7851点和790亿三个数字上。
香港特区财政司司长随即宣布:在打击国际炒家、保卫香港股市和港币的战斗中,香港已经获胜。
如果抛开这一天惨烈的战况不谈,那么28号香港恒生指数收盘时的点位7829点实在是个非常平淡的数字,它甚至比前一天还下跌了93点,但是这个数字对香港金融市场的意义却是不可估量的,它让香港股市站稳了脚跟,让国际炒家不但没有了获利空间,而且由于他们的合约已经到期,将不可避免地遭受巨额亏损。这场龙争虎斗后来被写进了全世界许多国家的金融教科书,也成为很多影视剧里的重要剧情,但是在课堂上无论怎样去实战推演,或是在电影里如何去动人演绎,都比不上那一天里真实的精彩。
1998年8月28日这一天,对于众多投机炒家来说,是一个心痛的日子。他们带着席卷东南亚的战果和横扫香港的野心而来,他们的作战计划也不可谓不周密,也许他们唯一的败笔是低估了香港特区的决心,一向奉行零干预经济政策的港府,竟然携带着980亿美圆的外汇储备,同时进入股市和汇市两个市场进行大规模的保卫战。
28号这一天,国际投机资金几乎倾巢出动,企图将股指彻底打压下去,而港府则将所有的卖单照单全收死守股市。这一天的交易金额达到了790亿港币,创下香港市场单日最高交易纪录。
在28号的决战之后,国际炒家还做了一番困兽之斗。他们认为,资金压力与舆论压力都不可能使特区长期支撑下去,因而决定将8月的合约转至9月,想与港府打持久战。而特区立即做出决定,继续推高股指期货价格,迫使投机资本亏损离场.9月7日,香港金融管理局颁布了外汇、证券交易和结算的新规定,使炒家的投机大受限制,当天,恒生指数飙升588点,站上8000点大关。国际炒家的亏损进一步加剧,最终不得不从香港败退而去。
香港市场人士估计,香港在这两星期托市中,投入资金超过1000亿港元,集中收购了香港几大蓝筹股公司的股票,成为多家香港蓝筹股公司的大股东。再往后的故事就尽人皆知了,香港市场逐渐恢复了元气,1999年恒生指数重回10000点以上,港府从股市中全部退出,赚了数十亿美元。
对于港府放弃“零干预政策”,动用外汇储备干预股市与期市的做法,在当时支持与反对的声音都很响亮,时至今日,仍然有保守主义经济学家认为,此举损害了香港自由经济体的国际形象。索罗斯甚至发动世界舆论,攻击香港 “行政干预市场”,违反市场经济规则。但是支持者却认为,被投机资本操纵的经济谈不上自由经济,港府入市正是为了打破这种操纵。当时亲自指挥了这次入市的香港财政司司长曾荫权对此更是颇多感慨。
曾荫权的夫人曾鲍笑薇从不过问丈夫的公务,即使像曾荫权在金融风暴中入市狙击“国际金融大鳄”这样惊天动地的事情,她事前也是一无所知。
“(1998年)那个夏天,我和他(曾荫权)到九寨沟。当时他已经不断打电话回港。当我和他随后到伊斯坦布尔时,我只觉得他一直在准备一些紧要的事,行程走到一半,他忽然说有些重要事赶回香港,只剩我一个人留在伊斯坦布尔,完全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事。回港后,我才知道他已经做了入市的决定了。”
曾荫权在给弟弟的一封信中解释了自己为什么赞成入市。
“为什么我要作出这项干预的决定呢?……若再不采取,股市就会因为被人操控而跌至不合理的水平、利息会持续高企、联汇会不断受压,而经济复苏只会遥遥无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