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企业普遍存在的“短债长用”现象,且得到了学术界的广泛关注。
以《管理世界》、《经济研究》上的发文为例,近年来已经有多篇短贷长投/短债长用的论文发表:
- 刘贯春,程飞阳,姚守宇,张军.地方政府债务治理与企业投融资期限错配改善[J].管理世界,2022,38(11):71-89.
- 李增福,陈俊杰,连玉君,李铭杰.经济政策不确定性与企业短债长用[J].管理世界,2022,38(01):77-89+143+90-101.
- 钟凯,程小可,张伟华.货币政策适度水平与企业“短贷长投”之谜[J].管理世界,2016(03):87-98+114+188.
- 刘晓光,刘元春.杠杆率、短债长用与企业表现[J].经济研究,2019,54(07):127-141.
其中 钟凯等 (2016) 一文的引用量已经超过 300 次,刘晓光,刘元春 (2019) 一文的引用量超过 200 次。
下面是最经典的两种算法:
刘晓光、刘元春 (2019)
SFLI1 = 短期负债比例(短期负债/总负债)与短期资产比例(短期资产/总资产)之差
短期资产 = 货币资金 + 短期投资净额 + 应收票据净额 + 应收账款净额 + 存货净额
短期负债 = 短期借款 + 应付票据 + 应付账款 + 应付职工薪酬 + 应交税费 + 应付股利
+ 其他应付款 + 一年内到期的非流动负债 + 其他流动负债
钟凯等 (2016)
SFLI2 = 购建固定资产等投资活动现金支出-(长期借款本期增加额 + 本期权益增加额
+ 经营活动现金净流量 + 出售固定资产现金流入)
长期信贷本期增加额 = 本期长期借款 - 前期长期借款 + 一年内到期非流动负债
使用上述两种算法,我算出了企业层面的短贷长投/短债长用指标。
上图为我算出来的指标。SFLI1 是刘晓光、刘元春 (2019) 的算法,SFLI2 是 钟凯等 (2016) 的算法。
对比一下原文,刘晓光、刘元春 (2019) 文章中的均值 0.255,我的是0.259,差异很小。
钟凯等 (2016) 文章中的均值 -0.800,我的是-0.089,差异也很小。
以下是时间趋势。可以看到,2008年有个突然的下降,大概率是受四万亿的影响,随后又恢复上升趋势。这也与我国近年来的趋势相符。总体上来讲,我计算的数据还是比较靠谱的。
最后,收取一点劳务费。提供计算短贷长投/短债长用指标的原始数据、过程数据和代码 (do 文档),有任何问题可以在评论区随时提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