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经济学论坛 三区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
1125 6
2022-11-28
       “2022年,中国汽车行业“打脸”报告”说:事实上,2022年可能是过去十年中黑天鹅最多的一年。 如此之大的电车规模造成锂电资源的紧张并不奇怪。问题是买方市场究竟能否响应供方车企的亢奋和异常激情?        由于疫情和国际环境的变异,内地企业发展环境的不确定性也在增加,买卖双方对未来的不确定性能有多大把握也是未知数。企业资产负债表在下降的情况下,银行日子也不好过:一方面为了响应对企业纾困增加低息贷款而不断降低存款利率,这未必就能改善“经理采购指数”。日本过去也有这方面的教训(大衰退)。      
       现在的问题是,中国发展新能源汽车发展思路已经不是多元化发展,而是“把所有鸡蛋都放进一个篮子里”的锂电车。而日本至今还在关注氢能源车的研究,这说明日本科技和产业界对新能源汽车发展路径还是持谨慎的态度:氢的来源,至少从理论上讲,利用核能的高温高热可以从海水每个单元体积中得到2/3的氢和1/3的氧,而副产品就是氯化钠。除了核能还有其他路径吗?当然有,那就是利用阳光辐射聚焦形成的高温实现水的分解。中国目前已经有了较大规模的阳光辐射聚焦试验场来实现阳光的热能利用。不过这个阳光辐射聚焦试验场目前并没有进行“超高温聚能”试验,仅仅是常规的工业用热验证。我们现在对太阳能的利用,除了光伏发电,就是一般的供暖。所以发展思路是非常单调的。比亚迪搞的“刀片电池组”在实际上路考验中并不理想,而“超级电容”方案近期也看不到实用性。由于真正的“石墨烯”并没有实现量产,所以石墨烯电池也只是处在应用的前期。所以,尽管水在高温高压下的“气化分解”得到氢和氧理论上是可行的。但目前来看,常规模式下高温高压下的“气化分解”还不现实。但有一点值得注意:日本科技和产业界对新能源汽车发展一直没有放弃“气化分解”制取海水中的氢和氧的思路不是没有条件,因为日本已经掌握了核能的利用——从原理上讲,核电与高温高压下的“气化分解”海水,在技术是相通的。这对于日本的基本国情而言也是具有很大可行性的。日本之所以对此保持低调,不排除“关键时刻打出一张大牌”的谋略。       目前的世界上化学能电源装置大同小异,技术水平也差不多,这也就是说,就能源技术水平来说,各国的电动车技术都差不多。现在有个误区就是认为纯电动车是节能减排的,实际上纯电动车也不是零排放,只不过是把排放“转嫁”到发电厂排放而已。另外,电动车每天都要充电(尤其是国内各地普及的纯电动公交车用电量,由此也会产生热量丢失)。烧油车停驶阶段可以认为是真正的零排放,而纯电动车充放电都处于耗能状态。
       还有个问题就是目前的电池材料中,有色金属和稀有金属是最根本的基础原料,可替代性的概率很小。现在电动车还远没有占据主流产量的情况下,电池所需的有色金属和稀有金属价格暴涨(金属锂超过50-60万一吨),其他的铅、锌、镍、锡等等的价格也都全线上涨。而占电动汽车成本40%以上的锂电池组价格也一路攀升。这对那些车企而言,一头看到了激动人心的市场“海市蜃楼”,另一头又面对着“管不住的电池价格上涨”。所以对大部分电动车企来说,如果盲目跟风,后果是有很严重的:国内锂资源有限,生产高纯度材料的原料来源还要靠大量进口;此前国家对稀土材料出口的管控措施被发达西方国家告到WTO:中国败诉,只能继续向西方国家出口;更重要的是西方,尤其是美国对稀有金属的布局正在加紧落实:控制世界其他国家的矿产资源,扩大稀有金属提纯的工业规模;切断中国进口粗矿粉的来源。这就是拜登提的“产业回归美国”计划中最重要的方面之一
       所以,对整体走势,中国不要盲目乐观:亚洲四小龙的历史教训极有可能在新能源汽车产业中再次爆发,美国已经明确要求德国电池企业到美国去了。中国在境外谈成的锂矿开采合作项目也都受到美国的阻拦——美国撒向世界的大网已经张开。
       中国发展纯电汽车不是不可以,但要有个度。就像能源发展光电和风电当然有必要,但是目前工业用电最可靠的还是活电和核电。不是我们偏好火电,而是我们的现有的条件下,电网电能稳定性还得靠火电来保证。
       锂是稀有金属,现在锂电车在世界上占比不到10%,就已经是短缺材料了,如果要达到占比30%(且不说50-60%),我们应该想想会有什么结果。比亚迪都感觉有困难了,其他车企肯定日子更不好过。现在整个世界都在扎堆“锂电池”,未来的风险和困境不会没有。当资源耗严重短缺甚至耗尽的时候,没有几个人能有好的结果。
    经济学里有后发优势和后发劣势之说,林毅夫的《新结构经济学》也强调“不同的发展阶段需要具备相适应的资源禀赋。”尤其是在以创新为核心的现代社会中, 你要看清一个新潮流到来的背后是什么,是一桶金还是黄粱梦或是海市蜃楼?,发展路径搞对了可以实现“弯道超车”,否则就会是“后发劣势”——越是规模经济也要慎重,否则新兴产业很快就会使过剩甚至是无效产能(盐城当年搞的搞得盒式磁带录音机刚投产就被光盘读取技术取代了,由此,盒式磁带录音机的整个流水线都成了废品)。当前面对化学电池原材料价格暴涨,车企如果算不清家底账,那么就像 阿玛蒂亚·森在其《理性与自由》中指出:“如果我们不能审视自己的行动,很可能就是理性的白痴。”



附:  
远川汽车评论:2022年,中国汽车行业“打脸”报告 https://www.guancha.cn/yuanchuanqichepinglun/2022_11_23_668108.shtml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全部回复
2022-11-29 08:26:16
又一个被吹的产业可能掉进陷阱。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22-11-30 20:03:18
hhj-1 发表于 2022-11-29 08:26
又一个被吹的产业可能掉进陷阱。
拭目以待,历史终将会做出回答。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22-12-1 10:19:10
欧盟确定2035年起禁售传统燃油车。全世界也差不多。
电动车未来的销售量当然会大增,而日本一直努力研发氢能源。
特斯拉是领头羊,但随着越来越多竞争者加入,利润会越来越少
科技和安全是关键,我怀疑特斯拉会不会吃饱了就退出。
国内车市场当然还是玩老套路,阻止进口车,除非国内设厂组装。
外企已经将政治风险放在首位,大众也说在中国投资已经满额了。
国内其实几家大的生产商,而且汽车需要大量芯片。
但这种经济环境,这种防疫阻止人民流动,需求会有多少。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22-12-2 00:41:40
uandi 发表于 2022-12-1 10:19
欧盟确定2035年起禁售传统燃油车。全世界也差不多。
电动车未来的销售量当然会大增,而日本一直努力研发氢 ...
特斯拉是领头羊,但随着越来越多竞争者加入,利润会越来越少
===============
阁下这说法……?是不是只用了一半的供求决定价格的原理?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22-12-2 23:41:29
曹国奇 发表于 2022-12-2 00:41
特斯拉是领头羊,但随着越来越多竞争者加入,利润会越来越少
===============
阁下这说法……?是不是只 ...
世界经济一体化只是一种理想。美国人的人均收入多少,最低工资多少,中国多少。
美帝收专利费,中国做装配工,现在已经不愿,要强起来。
不愿就拉倒。中国汽车业的崛起其实是限制进口车。
日德为了吃这个市场,于是进口零件在国内组装,但跟国外车是不一样的。
福田收购的德国宝沃汽车正式宣告破产。
如果继续搞防疫,限制流动,买车来做什么?
国内车市场利用税限制进口车,但国内车有多少能打进欧美市场?
非洲有可能,东南亚例如越南也是用日系摩托车居多。
产品有生命周期,最初的时候价格最高,但销量不高,研发成本还不能平账。
然后价格减低,销量增加,最赚钱的阶段。
然后竞争者加入,价格再减,销量持续到饱和。
然后步入老年期,不再生产,预备被新品淘汰。
所以投资要看准时机。
只要看看中国商品在外国大卖是什么商品就知道中国对投资只是菜鸟。
国内是垄断而且随便可以封闭的市场。不然淘宝QQ早被打败了。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相关推荐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