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阶梯管理中的上下级关系和权力分散
-
其一、上下级关系,他会让下级官员在工作中束手束脚,发挥不出自己的才华和报负。
其次,上下级之间的关系,本身是联带的关系,工作的联带、责任的联带、情感的联带,从而让下级官员在“暗箱操作”的过程中,自然而然的会得到一些庇护,为腐败发展制造出一些适宜的气候。
其三,当下级官员做出成绩,这是上级领导有方。当下级官员出了纰漏,锅你得自己背着。
其四,有的官员为了各种私自目的,以上级作为借口拖拉解决问题。
其五,成为官员办事不利的借口,通常是说:用人不当。
-
这便是管理式中存在上下级关系自然会出现的不利现象。反正上下级之间,通常表现为相互利用,相互推卸,除了干不好工作之外,什么事情都可能干得出来。在封建制的“阶循式”管理中,那纯粹是上下勾结,结党营私。到了“双阶式”,明目张胆的上下勾结得到了收敛。
权力的分散:
-
一个领域分由一个部门来管理,形式上,这确实是合情合理合法合规,但是在实际的管理过程中,权力分散必然会产生的不利因素如下:
-
其一、以局级为例,因为这一级基本上是和老百姓的接触面。在各个部门的局长之间,不存在有相互监督的关系,因为他们各负责互不影响。在他们之间形成的反而是相互包容的关系,因为这符合每一个人的利益。互为同僚,哪个敢说一生不会求人?这样一来,局长们有意无意的就会形成一块无形的铁板,压在人民的天空。
-
其次,部门多了,涉及到多个部门的事件,他们会相互踢球,目的只是为了少找麻烦,少承担责任。
其三、手里的权力小了,会让一线官员在人民群众中建立不起管理威望。比如说县长下乡走到人民群众中间去,发现有人在闹纠纷,于是县长对他们说:你们拔打110。遇到了经济纠纷的,县长对他们说:你们去找司法部门。对人民来说,你什么事情都解决不了,我们要你这个县长有什么用?于是县长也不下乡了,地方政府部门和人民之间的关系,就如同医院与民众之间的关系一样。除了生病时不得不去一趟之外,平时大家都是互无瓜葛的。在人民群众中失去了管理威望的官员,想在人民群众中开展任何工作只有四个字:寸步难行。就更不要说组织民众带领民众发展生产了。
-
其四、失去让人民信任和依赖的集体组织,人们为了生存发展,不得不形成无规则的运动,什么违规、违章、违法、违德、行贿,等等都有人会做。这样一来,地方的很多部门都有事情做了。如交警、公安、运管、城管等等都差工作人手。
-
由上所述:阶梯式管理模式的不平等关系,让官对民的压迫和剥削成为可能;“暗箱操作”的管理流程,让官员的腐败成为可能;上下级关系和权力的分散,不但没有让官员们扭成一股绳,全方面的为人民服务,反而让人民如一群无家可归的孩子,到处流荡。这就是阶梯式管理模式必然会产生的管理效应。也是阶梯式管理中滋生一切犯罪的根源。
-
当然,从人类历史发展的进程说,虽然不同时期都有犯罪,但是人类的文明也在进步。例如在奴隶制时期,见4图,这个管理模式中根本没有监督,官民的关系就是压迫与被压迫的关系,奴隶主与奴隶的关系。有压迫就会有反抗,奴隶制终久会被联合起来的奴隶们推翻。结果奴隶们果然联合起来推翻统治者,成为了新的统治者。奴隶出生的他们想到了奴隶苦难的生活,让他们想到了曾经的自己多么想越级告状来得到解救,结果让他们知道,他们根本没有越级告状的权利。现在他们当上了管理者,他们要给最低层的劳动人民有这个越级告状的权利,如3图。人民可以越级告状,让3图中形成了一定的监督职能,从而把人民从奴隶生活中解放出来,人类也因此进入封建制时代。只是越级的告状,促使官员们上下勾结,结党营私。人民依然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生活在被压迫被剥削之中。虽然现在人民有了生存权,但是依就没有生活权。这预示着“双阶式”的必然出现。“双阶式”的特点见7图,就是形成了一个独立的系统的监督机构,“法院”,以及随法院而来的法官、律师、陪审团、听审公众和法庭等等。从而让阶梯式管理模式的平等度再次得到提升,也就实现了今天现实中的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实现了人民自由的生活。人民的生存权和生活权在法律面前得到了保障,人类再次实现向文明的进步。
-
但是“双阶式”依然是一个不平等的管理模式,虽然这里的压迫和剥削进化得相当的文明,压迫是背地里的、偷偷摸摸的进行,剥削更是让被剥者“自觉自愿”地拿来。但是,无论再进步、再文明的压迫,它的本质都是以权力欺人,剥削本质依旧是无偿占有别人的劳动。因此,今天的人类社会,依旧在酝酿新的社会管理模式。终久实现官民意义上的平等,人类进入大同世界,其实就是共产主义社会,进入到人类更高一阶的文明时代。
-
笔者感言:
上述,这才是人类发展进程的真实过程。奴隶制、封建制、资本主义制,之所以一个时代比一个时代进步,背后是一个个不同的管理模式来支撑的。正是有了这些管理模式的一次次演进,从而一步步把人民从生存权和生活权利中解放出来。人民每实现一次解放,生产力都会相应的得到一次根本性的发展。即从奴隶的劳动,到为自己的劳动,再向自由劳动的迈进。马恩格斯从经济学的角度就系统地阐述过这个问题。奴隶的劳动是消极的劳动,他们为了抵制奴隶的压迫,会消极怠工,会破坏劳动工具等,因而造成奴隶制时期的生产力相对来说是最低的。到了封建制,人民有了生存的权利,为了生存,作坊、手工业得到了发展,这为后来的工业革命奠定了基础。
-
工业的大发展完全打破了封建制时期人们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格局。大工业把全国各地的人们集中到城市,在无政府主义状态下的工业竞争造成每十年一次的经济危机,从而把大批的工人每十年一次推向生存危机的关口,促使工人阶级不得不联合起来与资本家作斗争。
-
只是当马恩格斯研究完人类生产发展的这一进程,他们得出结论:剥削的原因是奴隶主、封建地主和资本家占有生产资料的结果。他们当时构想:如果生产资料属于共有的财产,那么以生产资料来剥削奴隶,剥削农民,剥削工人的事情就会自然消失。
-
只是他们没有想到,生产资料一开始本身就是属于公有的,比如在原始部落时期。只是发展到后来集体管理模式的改变,改变了管理者与被管理者之间原本是平等关系向不平等关系的转变,也就决定了生产资料的归属问题。所以不是奴隶主、地主和资本家天生来就具有占据生产资料的能力,而是国家的管理体制为奴隶主、地主和资本家占有生产资料提供了国家的保护。这个问题在今天的现实中完全可以考证。
-
所以马恩格斯建设共产主义的构想经过一百多年的努力依然失败的原因。因为管理模式决定了官民之间不平等的管理关系这才是剥削的根源。只要官民之间不能从根本上团结起来,私有制的生产方式就是适应国家经济发展的唯一选项。所以我一度说邓小平的改革开政策是英明的抉择。因为在管理模式依然是阶梯式的前提下,即使中央有多大的决心建设共产主义,都不可能改变地方政府和民众之间互不信任的关系。如果要把这个关系强制的维合,就只有一个结果,出现消极怠工(回见(一)、(二)、(三)章)。国家经济的发展反而会停止演进,那时面对国家的就是贫穷落后,结果只有一个:挨打。因此,不管什么主义,在我们没有找到真正科学的解决办法之前,我们必须要有自保的能力,那就是强大!
-
二、循环式管理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