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大同模式文化
人类社会发展史证明,一定时期的人类社会,同时会具有不同形式的文化表现形态,就好象现在和谐文化与流氓文化并驾齐驱一样。而这个时代的人类文明在相同层次上的表现结果,只能有一种固定模式。这样的观点,同时也符合二者的有机联系:文化具有发展、动态、不确定因素,就好象是一株正在成长的花卉树木;文明具有完成、静态、已确定因素。具体到本文的大同文化与大同文明,鄙人认为也具有相同的形状。
马克思说,“只有采掘业是唯一直接可以获取商品的行业。”商品社会首先就要解决吃饭问题,毛主席也说过,吃饭问题最重要。人类要想建立理想社会,谈何易哉?从“小康”到“大有”,以至于“大同”,伟大的祖先均做过辉煌的尝试。遥想三代之英构建“大同”,六圣君子共铸“小康”。 更有东汉光武中兴,号曰,“无可无不可”者!光武皇帝子孙,史称明章之治,在位三十年间,政治清明,经济繁荣,国家稳定。《纲鉴》记载,明帝首创“大有”之年,“牛羊遍野百姓殷富”,还引进了最具影响中华传统文化的佛教文明。
《礼记.礼运》曰:“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诗经?大雅?民劳》“民亦劳止,汔可小康”。以次类推,大道之显,天下为有;大道既隐,天下为家;大道既没,天下为贼。当然了,这里的大同社会是公有制,而小康社会则是私有制。在国际上,小康实际是现代化的概念,它主要按照人均GDP为参照标准,定义是人均1000美元。今者大同煤矿,许多家庭年收入不足万圆,98%广大职工及其家属人均五万纯属无稽之谈!大概只有“四大洞主”及其马崽,十几年前早已突破小康而得享大有冀图大同。
“大道之行”之“道”究竟为何耶?老子说,“道可道,非常道”; 孔子叹道:“道不行,乘桴浮于海。”——孔子还说,“道之不行也,我知之矣。”据我们观察“道”即为宇宙之根本。《三字经》中,“三才者,天地人”一样,“才”就是最基本的东西。道须通理,理则得道。“道”,必须得讲“理”,天地万物,大的靠个道,小的走的理。宇宙万物没有道理的东西是不科学的,是终究要灭亡的。
子曰,“为政以德... ...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职且格。”如何能在七十万同煤人中间把握好平衡?如何在同煤集团公司做到一碗水端平?千千有头,万万有尾哉!回顾那个社会人之光进不出,笔者还是认为,企业带头人的道德最为关键。“德而处之,量力而行之”。 事实上,面对一个单位可以管﹙讲﹚理,而对应到“新生活”则非要讲“道”不可矣!要想实现“天下为有”的“打造”,“建设”之核心价值“平等”的体现就不能有半点限制。
《尚书.蔡仲之命》:“皇天无亲,惟德是辅。”文则补充,大地无言,因根而哺。德为道之源,道为理之用。作为一个单位主要领导,倘若期盼“内举不失亲,外荐不避仇”高深境界,须得打破论资排辈的陋习,铲除家族势力和排除裙带关系的滋生土壤。如此不拘一格用人选才、把握平衡利益分配,才能活跃企业文化激发大同精神,造成上下一气处处相“通”,靠群众的有限监督彻底铲除职务犯罪,以达到“人人都是”之无可无不可的美妙境地。
盖因教化为道之首选,故企业文化就不能缺少教化的功效。剖析“俩新战略”的思想组织背后强大的文化背景,可以得见,一个文化体系的教化恰似水的流动方式,又似涓涓小溪之汇集江海:古往今来,大凡成功之举,一般都具有水的特质:处位低洼,因势利导;容纳污浊,洁净万物;随着外界改变自己,却不失本色;顺应时势变化而行,却涌向东方;虽然表面平静,又具备无穷力量!
熟读明、清小说会经常遇到一个有趣的动名词,“云雨”。如果大家容许的话,撇开其字面和小说里面的意思,这里就解释为“教化”吧!君不见,所谓的“春风化雨”不就代表着教育的神奇功效吗?新《三才论》凭借三位一体的板块结构形式,传递着博爱平等的人文信息,“润物细无声”的“云雨”作用,她为正常企业内部注入无穷的活力,拉近员工上下的心理距离,提高了同煤人的主观能动性。
综上所述,由“俩新战略”的管理构思,表达了“人人为我”之公理化社会的总则,构成了大同煤矿建设企业文化的坚实基础。自然形成的三位一体的煤矿生产安全体系,其由表及里、由内到外的循环运作方式,充分彰显我们工人阶级的主观能动性,反映了大同煤矿安全文化的精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