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新商科论坛 四区(原工商管理论坛) 商学院 组织管理与领导力
1596 13
2022-12-06
夏沐厘 正和岛 2022-12-05 18:41 发表于山东

山东威海,一座中国最早看到海上日出的城市,也是一座几乎涵盖了中国近现代史所有元素的城市。
自明初设卫以来,历经了设卫御倭、甲午战争、收回威海卫、天福山起义等大事件,见证了近现代中华民族的兴衰荣辱。
百年沧桑,百年巨变。而今,这里则有着“中国钓具之都”的美誉。
在威海,隐藏着大大小小4000多家渔具生产及贸易型企业,他们承包了世界上近半数的钓竿。更准确点说,目前全球80%的钓具产自中国,而中国市场的一半以上都是“威海制造”。
我们今天要讲的故事,主人公的传奇人生正是围绕这一根小小的钓竿展开的。
他是威海光威集团创始人陈光威,中国钓具产业的领航者、中国碳纤维产业化的开创者,堪称最被低估的“民族之光”。
他用10年的时间,将一家濒临倒闭的乡镇小厂打造成全球最大的钓具生产企业,再用10年,突破西方国家的垄断和封锁,实现国产碳纤维从无到有的历史性跨越。
他的人生历程,既是一个民营企业家的时代奋斗史,也是一个国家的科技抗争史。而这背后,饱含着数不尽的苦难与艰辛。
陈光威的故事,不该被遗忘……



童年遭遇不幸,他每日靠乞讨为生


1942年2月3日,陈光威出生在威海的一个普通人家,但结合时代背景和家庭变故来看,生活对于年幼的陈光威来说无疑是残酷的。
民国时期,戏曲在民间极为流行,陈光威的父亲是当地戏班里的一个名角儿,母亲则出身于书香门第,从英国传教士创办的育华中学毕业后,进入文登县的一所学校教书。
在陈光威出生前,父母已育有一儿一女,家里虽谈不上大富大贵,但也算儿女双全,人丁兴旺。
可谁也没有想到,当陈光威还在母亲腹中时,父亲却在某一天突然离家出走,此后杳无音讯,这让身怀六甲的母亲几乎陷入绝境。
陈光威出生后,母亲一人挑起了家庭的重担,但靠着教书的微薄工资,实在难以抚养3个孩子,所以在陈光威4岁那年,母亲将3个孩子送回威海,请孩子们的外婆代为照看。
而彼时的威海卫与中国大部分国土一样满目疮痍,日军侵占威海卫之后,当地的渔行、饭馆、杂货店、染坊等纷纷被迫停业,原本家境尚可的外婆家也难逃此劫。
为了让几个孩子活下去,外婆变卖了家中所有家当,但即便如此,一家老小仍吃不上一口饱饭。
所以打记事起,陈光威对生活的印象就是每天和外婆出去讨饭,谁家要是能给上一碗残羹剩饭填饱肚子,他会高兴好久。
1949年,新中国成立,母亲也从文登的学校离开,回到了威海,一家人终于团聚了起来,她决心不再让孩子们过这种讨饭的生活了。
可在那个百废待兴的时期,没有固定收入的她依然无力供养3个儿女,无奈之下,只能带着孩子们改嫁到附近的王家钦村。
王姓是王家钦村的大姓,随母亲改嫁过来的陈光威自然也成了村里的“外姓人”。
面对村里的非议和排斥,年幼的陈光威展现出远超同龄孩子的成熟。他并没有回家和母亲诉苦,也没有和人还嘴,只是默默干着手中的活。
上山砍柴、下河捕鱼这些活儿,他总是第一个去,最后一个回来,给人留下一个幼小却又倔强的背影。久而久之,这个陈姓男孩也得到了村里人的认可,大家都夸他:“这个孩子眼里有活儿。”
当然,我们也知道,面对一些难听的话,一个还不到10岁的孩子不可能真的毫无情绪,只是陈光威心里明白,相较于那个战火纷飞、到处乞讨的日子,如今的宁静是多么难能可贵,他选择用隐忍和努力来珍惜眼前的生活。
从这点来看,年幼的陈光威身上,已经流露出了一些成大事的特质。



与书结缘,靠知识的力量熬过那段艰辛岁月


1951年,9岁的陈光威进入村办小学读书,得益于母亲的影响,他在读书上展现出了过人的天赋。
当村里的小伙伴聚在一起娃耍嬉戏时,陈光威总是捧着本书在一旁津津有味地看。而且他记忆力很好,也很有悟性,读完一本书后总能生动地讲出书中的情节,小伙伴们很喜欢听他讲书中的故事,他也因此成了村里的“孩子王”。
陈光威最喜欢的一本书是《三国演义》,他读了很多遍,书中有一句曹操评价袁绍的话让他印象很深:
“干大事而惜身,见小利而忘命,非英雄也。”
60多岁时,他还和员工一遍遍讲着这句话的含义:
“像袁绍这样,做大事时吝惜身体,见到小利却不顾生命,不是真英雄。功名利禄只是过眼云烟,我们要想干好事业,就一定要有全力以赴、舍生忘死的精神,要不惜一切代价争取成功。”
小学毕业后,由于父亲的“历史问题不清”,陈光威被剥夺了报考公办中学的资格,求学之路就此中断。此外,他的参军梦也由于家庭成分原因被无情粉碎,没能成为一名军人,是陈光威一生的遗憾。
再加上继父年迈体衰,哥哥姐姐在外地工作,还有年幼的弟弟妹妹需要照顾。于陈光威而言,他别无选择,纵使再爱读书,也只能接受现实,15岁的他回到村里继续种地,扛起了养家糊口的重担。
转机出现在1959年。
那年,公社创办了一所农业中学,专门招收13-17岁的小学毕业生,得知消息后,17岁的陈光威马上跑过去报了名,顺利通过入学考试后,再次走进了梦寐以求的课堂。
在农业中学的3年里,陈光威过得紧张而充实,阅读的种类也比之前更丰富了,经常手捧一本物理或者化学书看得入神。但农业中学是所半日制学校,陈光威和同学们还是需要半工半读,生产养校。
有一天,陈光威正在地里劳动,一位老师从他身旁经过,感慨地说道:
“像你们这个年纪的小伙子,既没机会学知识,也没办法从事更好的工作,就这么待在村里当农民,实在太可惜了。”
陈光威一时没反应过来这话是什么意思,在后来的种种经历中,他才明白了老师这番话背后那没有道出的遗憾与惋惜。
1962年,20岁的陈光威拿到了中学毕业证,但他却开心不起来,他知道,这一别,一辈子可能就再也没机会拿起书本了。
那天,他在校园里站了很久,一遍又一遍地看着校园里的每处角落,想要记下这里的一草一木。
回到村里后,陈光威把全部精力放在劳动上,种地、砍柴、割草、捕鱼,每天像个陀螺一样忙得团团转,很快就成了村里最能干的小伙子。
可即便如此,受家庭成分的影响,他的努力并没有得到应有的回报,苦活、累活总是落到他头上,简单轻松工分又高的活永远排不上他,当干部或者入党更是想都别想。
无数个难眠之夜里,陈光威一次又一次地质问自己,命运对他为何如此残酷,也曾悄然留下苦涩的泪水,但在旁人面前,他总是面带笑容,从未有过自暴自弃的心态。
这与他的读书经历有着密切关系,书本中的知识让陈光威看到了更大的世界。
他相信无论何种处境,一个人都不该目光短浅,只要把眼光放长远,不断学习提升自己,总会有更多的可能发生。
今天来看,那是一段蓄力等待的日子。一旦时机来临,这个勤奋、努力且极具耐性的小伙子,定将绽放出绚烂的光彩。



养猪致富,用勤劳努力摆脱“家庭成分”的枷锁


1964年,陈光威22岁,到了该成家的年纪。
母亲发动亲朋好友一起帮忙,准备给陈光威说个好媳妇,可每次相亲回来后,陈光威总是一言不发。原来,他的心里早就认准了一个姑娘,那个名叫王言卿的姑娘。
可这门亲事却遭到了家里人的强烈反对,只因王言卿的父亲在“土改”时被划为了大地主,作为大地主的女儿,王言卿在村里备受歧视,没有人敢娶她。
可陈光威偏不,他一面承受着来自外界的压力,一面好生开导王言卿:
“你别怪我家人,他们也是为了我考虑。给我些时间,我一定能说服他们接受咱俩的事。等结了婚,我一定好好待你。”
陈光威就这样犟了3年,母亲拗不过他,最终答应了这门的婚事。
往后的很多年里,王言卿与陈光威一直是外人眼中的模范夫妻。很多人也问过王言卿,别人家吵架是日常,怎么你家总是那么安静?你和陈光威就没生过气吗?
王言卿说:“当初我是大地主的女儿,谁敢娶我?但陈光威就敢,他不仅娶了我,还待我这么好。仅凭这一点,我就该多体谅他。”
婚后,大儿子陈亮出生,陈光威也开始琢磨怎么能多挣点儿钱,把日子过得更好点。
当时发展养猪副业受到国家和集体的支持,陈光威就从集市上买了一些小猪崽,别人中午吃完饭睡午觉,他就去到处去挖野菜给小猪“加餐”,把猪养得又肥又壮。
靠着勤劳和努力,别人家一年出栏一两头猪,他家能出栏4头猪。几年下来,陈光威就成了村里养猪大户,还给家里面添置了自行车、缝纫机等大小件,引得旁人一阵羡慕。
由于日子过得好,1976年,陈光威被推选为王家钦村村委会委员,成为了一名农村基层干部,给村民传授自己的种植和养猪经验。2年后,由于工作成绩出色、群众评价高,38岁的陈光威经组织批准入党。
那一刻,陈光威眼里泛着泪花,这意味着他终于摆脱了“家庭成分”的沉重枷锁,这么多年的努力也终于得到了大家的认可。
此后,他决心以一个共产党员的身份来严格要求自己,要更加努力地劳动,要多为村民做好事,带大家过上好日子。
1980年,包产到户政策得到国家领导人的明确肯定,王家钦村也推行起了土地承包制。
陈光威敏锐地发现,这个时候很多人已经不愿意埋头在庄稼地里了,他索性把大家召集起来成立了个包工队,去镇里做建筑施工。
他们从推土方、运砂石这类小活干起,越干越熟练,到后来已经能够承接办公楼、工厂和学校等大项目,跟着陈光威外出打工的村民们的腰包也逐渐鼓了起来。
这一下,陈光威的包工队算是在村里闯出了名堂,大家对他创富的本事钦佩不已,希望他能带领全村人都当一回“万元户”。
1983年,陈光威又被推选为王家钦村支部书记。彼时,村办企业在各地迅猛发展,陈光威也趁势在村里掀起了一股办厂热潮。
没多久,王家钦村就出现了烘炉厂、服装厂、弹簧厂、采石厂等一批村办企业,整个王家钦村呈现出了一片热火朝天的生产景象。此后,村民们的收入节节攀升,陈光威本人也因为带领村民致富多次受到上级的表彰和奖励。
可以说,以村支书身份带领村办企业谋发展,这是陈光威前半生的高光时刻。
如果沿着这条路走下去,他大概率会安稳地度过后半生。可对这个隐忍、勤奋、敢于和命运抗衡的男人来说,另一条更为传奇的命运轨迹将注定与他相遇。



中年创业,带领濒临破产的小厂“起死回生”


担任村支书期间,陈光威把十几家村办企业搞得红红火火,镇领导看中了他的组织和经营能力,随后将其调到了镇工办,负责管理下辖的几十家镇办企业。
1987年,已经是镇工办副主任的陈光威接到了一个特殊任务,镇政府决定派他去当厂长,接管一家濒临破产的石化厂。
已经在镇工办工作了一年多的陈光威对这家石化厂再了解不过了。
由于产品没有竞争力,工厂已经亏损了70多万元,从厂长、车间主任到技术骨干全都走光了,只剩下35名普通员工,大家还被拖欠了半年多的工资。
毫无疑问,这是一个“烫手山芋”。但凭借骨子里的那股闯劲儿,陈光威没有拒绝,只提了一个要求:“环球渔具公司现在发展形势好,把他们生产玻璃纤维布的业务交给石化厂。”镇领导觉得这个思路不错,便痛快地答应了。



担任厂长期间的陈光威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全部回复
2022-12-6 09:38:35
更加努力地劳动,要多为村民做好事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22-12-6 09:58:14
点赞支持感谢分享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22-12-6 10:56:46
谢谢分享哦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22-12-6 11:38:00
感谢分享!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22-12-6 12:22:26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点击查看更多内容…
相关推荐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